中国农村网 > 十佳农技员

“水中求财”的领路人

——安徽省芜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王万兵

2017-10-26 14:08:18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他荣誉等身,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贡献奖”,被表彰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神内基金农技人员推广奖”、“安徽省农民满意农技员”、“安徽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等,却平易近人,随叫随到,服务乡间每一位普通的养殖户;他虽然清贫一生,但以成为全县养殖户们心中最受欢迎的人而自豪,认为自己是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他30年立足基层,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引领一批又一批农民实现发家致富的梦想;作为一名党员,牢记自己的职责使命和入党初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注重围绕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就是芜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正高级工程师、芜湖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专家组成员王万兵。

  “鱼不离水” 勤勉敬业

  初冬时节,见到王万兵的时候,他正在合肥参加水产技术推广工作会议。“快冬天了,你总算能休息休息了吧。”听到记者这样说,王万兵直摆手:“开完会就要赶回去,后天有一个技术培训课,组织了50多位养殖大户,给他们传授青虾养殖越冬期间水质调控等生产管理技术,这对养殖青虾安全过冬至关重要。讲课前,我还想去几个养殖户的塘口看看,了解当前青虾养殖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力争做到讲课时有的放矢。”王万兵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必须时刻深入生产一线指导服务,不然你就脱离了实际,掌握不了情况,怎么指导服务好农民呀!

  这样的理念,从农家走出来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王万兵就牢记在心,下决心用自己所学专业技术,帮助农民发家致富。30年来,他每年在水产养殖一线工作200天以上,几乎“整天泡在养殖塘口”,每隔10余天,他就会把全县规模化水产养殖基地跑一个轮回。“芜湖县的塘口、水质及养殖生产情况,他摸得比自家账本还熟。”采访中很多养殖大户告诉记者。

  为将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有机融合,他撰写学习笔记20多万字,编写水产技术明白纸5万多字、新型农民培训辅导教材近30万字,参与编写安徽省水产技术操作规程2项,并在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2篇,2012年主持撰写的《青虾苗种繁育及成虾养殖技术》被纳入安徽省新型农民培训系列教材,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了许多科学、快捷、有效的方法和经验。

  已故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武,是全国渔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在世时他几乎每年都要带上博士科技服务团来到芜湖县,与王万兵一起深入到养殖户家中,共同探讨河蟹、青虾生态养殖技术,有时一住就是几天,与王万兵建立了深厚感情。 “王万兵常年在水产养殖一线工作,总结的技术都很实在,没有任何虚假的水份,编制的养殖技术规程操作性强,群众做起来没有障碍,这是最难能可贵的。”王武教授这样评价。

  为农服务 以苦为乐

  头发花白的王万兵,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很多,虽然刚过知命之年,却更像一个长者。“没办法,整天漂在水上,风吹日晒,老得快。”王万兵半开玩笑地说。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常年超负荷的工作让他顾不上休息。这些年虽经历多位直系亲属病世、妻子无固定职业等家庭重重困难,他却能始终严守着一名农技人员的职责,奔走在水产养殖生产一线。每年他都要在县内外举办技术讲座、座谈会不少于50场次,培训农民3000人次以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技术讲座,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农民兄弟,只要他到场讲课,养殖户们都奔走相告,场场爆满。而每场2个多小时的授课,口干舌燥的他没有一点儿怨言。今年47岁的花桥镇红光村村民陈小红是该镇第一批养殖青虾农户,与王万兵打交道已有5年了。“我原先从事水上运输的,对水产养殖一窍不通,能有今天的规模化养殖基地,并成为当地青虾养殖能手、大户,全靠王站长手把手地传授养殖技术。”陈小红由衷地说。

  每年的包村联户工作,更是王万兵服务养殖户的平台。他走村串户,跑遍全县水产养殖基地,一旦农民遇到技术难题时,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那还是2013年10月20日,我家的虾子忽然成批死亡,赶紧把王站长叫来。”陶辛镇清凉渡村养殖户骆启宏回忆说。很快,王万兵赶到养殖场,他蹲下身熟练地从水塘边捞起一只病虾,拨开虾壳,仔细检查后说:“老骆,你家虾子得了鳃部水肿,是水质老化造成的,乘着这两天天好,赶紧把虾池的水换一下,再泼洒一次底质改良剂。不然一下雨,一早上就能死5、6斤虾子。”正是采取了及时的应对措施,骆启宏避免了重大损失。

  2016年,为不断创新水产科技服务手段,他借助微信平台,将全县300多个养殖大户组织起来,建立起芜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群,每逢不良天气及渔业病害暴发来临前,他都会提前发布渔情、渔技预警信息及详细的应对技术措施。微信群建立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帮助广大农民化解特大洪涝及高温热害等不利天气带来的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得到全县及周边地区水产养殖户们的一致好评!

  在他指导下,芜湖县青虾养殖户们解决了良种选育、病害防治、水质调控等一系列疑难技术,全县青虾及虾蟹生态养殖面积由1999年的不足100亩,发展到2017年的4.5万亩,带动本县及省内外青虾生态养殖规模达65万亩。芜湖县“陶辛青虾”也成为全省第一个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水产品。“我们养虾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王站长,没有他的辅导,我们不敢随意扩大规模。”陶辛镇青虾养殖户黎教钱说。

  2008年10月间,芜湖县全县青虾养殖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害,而就在这几天,王万兵的父亲查出癌症,他无暇陪同老父去上海做手术,只能含泪目送他上车。第二天他便深入青虾养殖基地走访后,面对突发的青虾黑鳃、红体、水肿等细菌性疫病偏重发生趋势,立即召集76个虾农面对面进行了座谈交流,随后的40多天里,一直奔波于虾农中指导。经过他的忘我努力,成功地攻克上述青虾病害防治技术难题,当年为虾农减少直接损失310万元。

  引领农民 增收致富

  工作上任劳任怨,心系农民的王万兵,时刻严守“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的服务理念——不但要把虾养好,更要提高养殖效益,让农民靠养虾富裕起来。

  2007年芜湖县六郎镇保丰村河蟹养殖基地达5000亩,拥有养殖户近400户,河蟹养殖始终处于保本微利水平。王万兵走访中得知这一情况后,把保丰村蟹农作为服务的重点,大力示范推广河蟹、青虾生态混养模式,促进该村河蟹养殖亩均效益由过去的不足1000元提高到现在的4000-7000元,每年带动农民新增收入达1200万元。至2016年底,该村河蟹养殖农户已达700余户,创建虾蟹生态混养基地8000余亩,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1万元以上,该村养殖的大闸蟹在“2013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评比大赛上荣获“金蟹奖”。“没有王站长在我村大力推广虾蟹生态混养技术模式,我村河蟹养殖产业就会遭到萎缩甚至灭绝!蟹农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保丰村河蟹养殖合作社理事长胡道宝充满感激地说。

  2012年,王万兵又选择虾蟹生态混养规模2200亩,养殖户多达120户的花桥镇花桥村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当年5月初,花桥村村民杨光盛养蟹塘口每天死亡幼蟹达30多只,接到对方的电话后,王万兵及时赶到塘口,查看水色,测定水质,认定幼蟹大量死亡是由幼蟹自身体质、不良的水质引起的。他手把手帮助养殖户拟定了应对技术方案,直到养殖户熟练掌握处理方法,他才安心离开。

  30年来,王万兵先后主持和参与科技部、省科技厅、省农委科技开发及示范推广项目达20多个,累计示范推广微生物制剂、微孔管道增氧等新技术应用面积达100万亩,带动农民节支增收4600余万元,示范推广青虾双季、虾蟹及虾蟹鳜生态混养等新模式达60万亩,带动农民新增收入8.6亿元以上,为促进芜湖县乃至周边地区虾蟹等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示范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为养殖户服务当中,王万兵经常要帮助联系水产种苗和产品销售,很多人看他家庭生活困难,劝他从中收取一点介绍费,他婉言谢绝了;许多经他指导赚了大钱的养殖大户也多次劝他技术入股,他表示心领了。他不是不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但是作为一名党员,他不能这样做。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是他履职的底线。为了约束自己,他给自己订了“三不原则”:不在养殖户家吃饭、不收养殖户送的礼品、不到服务对象的塘口钓鱼。

  最近5年,农民对他的评议满意率一直保持在100%,连续3年县工作年度目标考核被评定为优秀等级。他不仅是芜湖县农民渔业致富的领路人,还时常到本省宣州区、当涂县等水产养殖重点地区,开展水产科技培训和指导工作。上海青浦区、浙江西湖区等外省水产养殖重点地区都请他传授水产养殖技术。2012年9月央视《科技苑》栏目记者深入芜湖县,对王万兵从事技术培训服务进行了采访,并制作专题片《阳光照亮梦想》,向全国播出。这个“水中求财”的领路人,正将自己的学识洒向更多地方,带领更多农民致富。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