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6 14:06:06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春播秋收,千百年来,农人们祈祷风调雨顺,期待丰收。然而,从一粒种到万担粮,从发芽到拔节,从杨花到穗熟,农业生产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产业。
如同一个杠杆的两端,抵御灾害的因素多一些权重,丰收的另一端就会翘得高一些。遍布全省千千万万的农技推广人员,用他们兢兢业业的服务,增加权重,撬动农民的“增收杠杆”。李德福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一个存有2000多个农民电话号码的手机、一个“免费田保姆”的称号,一个农民随喊随到的“大专家”……几天的采访下来,一个躬身为农的农技员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什么是成就感?我理解帮贺疃农民种好庄稼,让他们获得丰收,是我最大的成就。”李德福说。
“全镇7万多亩耕地,两季下来比别的镇能多产近1400万斤粮食,这相当于‘多出’5000亩高产田!”
时过立冬,田野里的麦子已是葱绿一片。在淮南市潘集区贺疃镇的乡间,人们常常看到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个子不高,骑着一辆红摩托,四里八乡的查看麦苗。他就是被贺疃农民亲昵地称为“田保姆”的李德福。
“今年夏天下这么长时间雨,原以为会减产。最后水稻没倒伏,平均亩产1500多斤,大丰收!”贺疃镇史圩村农民王怀清今年种了几十亩水稻。他说,抗灾夺丰收,全靠李德福帮着选定良种,安排科学的田管措施。
时光如梭,白驹过隙。“一开始没想到会跟农民、跟庄稼打一辈子交道。”行走在乡间四季,李德福常常带着微笑回忆。1985年的夏天,刚刚农校毕业的他,意气风发,一心想做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研发良种、走上各种讲台,成为一名教授。”李德福说。然而,31年后,他虽然早已评上研究员,却没有穿上西装走进大学讲坛,而是依然坚守一线,将抗灾丰产技术面对面向农民讲授,将一篇篇论文写在大地上。是什么让他在推广一线一干就是31年?
在贺疃镇农技站,记者在一份统计数据中找到了答案:近年来,贺疃不管小麦还是水稻,亩产比周边乡镇都要高出100多斤。“全镇7万多亩耕地,两季下来比别的镇能多产近1400万斤粮食,这相当于‘多出’5000亩高产田!”镇负责人高兴地说。
“只有在一线,我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李德福说,与农民,与庄稼打交道,越来越感觉到抗灾的科学措施多一分,增产的可能性就大一分。“前些年,看到农民打药不对路,钱花了却没效果,减产严重,心里很痛心。”李德福说,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渴求让他内心一次次触动,也坚定了他坚守一线,服务农民的信念。
多年来,李德福就是一个推广新科技的“大喇叭”,行走的“庄稼全书”,通过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讲解动员,一年又一年的示范推广,终使科技兴农观念深入人心。如今,他连续6年主持农业部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均高标准通过省专家组现场实收。
农作物增产的背后是科学的管理方法。农民施药治病虫,往往病了再去治。李德福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病虫害防治经验,从药品选择、药剂拌种、适时用药、科学管水到中后期综合管理,引导农民防治在前。现在,“预防为主”的植保方法成为了贺疃镇农民的种田文化。
“有他在,我打工走得放心,庄稼也种得放心。”
你的手机里存有多少号码?李德福的答案是2000多个;你的手机里或许少有陌生人的号码,而李德福的“联系人”却多数未曾谋面。这是一部专为贺疃镇外出务工农民设立的“种粮热线”。
贺疃镇农民刘玉林常年在外打工,对家里庄稼长势却能心中一清二楚,全靠“种粮热线”。 “有他在,我打工走得放心,庄稼也种得放心。” 刘玉林说,每到田管关键期,庄稼有个病虫害,需要施肥打药了,李德福短信就来了。
“农民外出打工多,很多人种上就不管了,靠天收,产量低。”李德福说。看在眼里急在心底,李德福忍不住给相熟的农民打电话,“你家麦子都快给虫吃光了,赶紧回来打药!”“该施拔节肥了,能增产200斤。”“再过一周就得收了,你安排好时间啊!”电话越打越多,知道的农民也越来越多,于是私人电话成了公共 热线。李德福又注册了微信群,成了全镇农民免费的“田保姆”。
然而,新的问题又产生了。“经常有农民在电话说:李站长,你看我回去打一次药,能增收一两百元不错了。可请假扣工资加往返车费至少三四百元,不划算!要不你找人帮我打,我付钱。”李德福说。
外出务工农民返乡成本高,种庄稼难。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李德福开始探索土地托管全程服务,彻底解决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他领头创办了“德福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播种、插秧、打药等的机械化方面走到了全市的前列;合作社还设立了机插秧服务队和植保服务队,从插秧到施药和日常管理,农民一个电话,服务队就服务到田间地头,困难农户甚至可免费享受服务。
如今合作社已实现了水稻机插秧10万多亩次,小麦机械化播种、机开沟16万多亩次,稻麦病虫害统防统治15万多亩次。李德福引导合作社积极开展土地托管示范,带领农民调结、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推广稻麦新品种15个约合100万亩次,农业新技术、新农药、新品种推广全市领先。
多年来共办培训班百余场次,培训农民万余人次,培训农技干部百余人次,自费发手机短信8万余条,印发技术明白纸4万余份,举办各种技术咨询、田间指导上万次,培养出各类种养植专业户千余户。被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聘为毕业生实习指导老师,出色地完成了10多位硕士生、本科生毕业实习指导工作。
李德福是种地的科技人,示范者,研究员。他在《安徽农业科学》等期刊先后发表论文12篇,并先后获得部颁“全国农业推广合作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安徽省省级科技成果奖”、“淮南市科技进步奖”等奖项,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省农技推广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帮贺疃农民种好庄稼,让他们获得丰收,是我最大的成就。”
拥有过硬技术,善良朴实的李德福深得领导信任。他曾两次被下派到落后村任第一书记,前后任职时间达5年。他不仅出色完成下派任务,同时还提升了两村农民的农技水平。响当当的的成绩给李德福带来了不少升职机会,但李德福咬住梦想不放松,他更愿意留在基层,更大程度的发挥自我价值。
“我经常跟我们家老李开始玩笑,说他上辈子估计是棵庄稼,长在地里拔不出来。”李德福的爱人石红霞哈哈笑着说。“我跟他说,你都评上研究员了,还是个站长,你应该多跑跑上面。三天两天去地里,农民能提拔你吗?”石红霞说,但看到他能帮农民那么大的忙,我也替他高兴,开始理解他、支持他。
“首先是热爱这份工作,再次是常年下来跟土地、跟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舍不得离开。这么多农民需要我,还有比这更让人觉得幸福的吗?”李德福动情地说。
熟悉他的人常常会感慨,农民怎么和李德福那么亲?风雨中,烈日下,那份情是真诚的沉淀,是亲情的累积。农民种田遇到难题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总是第一时间打他的电话咨询或直接拿着患病虫害的作物去他家。李德福农技服务声名远播,经常有蒙城、怀远、凤台等不同市县的农民前去找他探讨咨询,他家的大门常常为了接待来寻求技术服务的农民,天不亮就得开门,半夜里还关不了门,有时一天要接待一百多人。
三十一年来,李德福用辛勤的付出述说着他对土地和农技推广的热爱,用百姓的增收、农业技术实实在在的推广应用展示着一位普通农技员的不平凡。。他用辛勤的付出迎来农民丰收的喜悦,也在自己的耕耘中品味人生真谛,收获奉献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