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十佳农技员

二十年,专心做好一件事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燕

2017-10-26 13:47:01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7月26日晚,济宁市兖州区突遭狂风暴雨肆虐,作为农技站长,王燕焦虑的心情随着电闪雷鸣而忐忑不安:田间的玉米倒伏了咋办?地瓜、花生等作物地块积水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不减产?想到这些她连夜与所属10个镇街的农业办分别电话沟通,迅速摸清这次灾害性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并有针对性提出技术指导意见,用最大努力减少农民损失。

  “这是王燕的一个习惯,而且坚持了20年,20年她把心思都用在了为三农服务上,兖州30多万农民几乎都认得她。”兖州区农业口的领导、专家和同事都这样评价她。

  二十年,她用过硬的专业知识指导当地农民增产增收;二十年她用“倾心服务三农”的理念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技术、新路径;二十年她用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书写了一篇篇敬业奉献的篇章,恪守了共产党员的初心,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变成了实际行动。二十年她获得了30多个国家及省市区荣誉,最近她作为党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

  二十年,专心练就为农服务真本事

  1998年大学毕业后,王燕就进了机关,工作舒适惬意,没有什么不如意。但她没有贪图安逸,而是下定决心在农业战线做出一番事业,干出一片天地,让人生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农技站是最辛苦的岗位,田地是办公平台,庄稼是试验载体,庄稼人是他们最亲密的群体。但她没有任何怨言,暗自发誓:做好农技服务工作,自身业务能力必须过硬。从此,她不断学习研究农业生产的新理论、新技术,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利用一切机会,坚持向专家、同事、农民学习,坚持到农业生产一线去,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实践、充实提高中,完成了由年轻学子到优秀基层农技人员的转变,成长为当地农业部门的主要业务骨干。

  2001年3月27日,兖州遭遇了一次较强寒流袭击,对正在分蘖中的小麦影响十分严重,农田中小麦近乎白花花一片,怎么应对?如何补救?局领导指定她参加小麦受冻情况调查,负责汇总调查材料,并拿出技术指导方案。王燕经过调查研究,连夜查资料,请教老专家,做分析,提出了小麦冻害后的补救措施方案,保现有小麦面积,突击对农田浇水。并印好了技术资料,与同事们一起加班加点发放到农户手中。10多天过后,受冻小麦缓过劲来,开始重新分蘖,夏季收获,平均亩产达到600斤以上。再下乡时,一些老农碰到她,当面夸奖“这个大学生女娃,还真有两下子”。

  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认认真真的总结,带来了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二十年的坚持,踏实的工作作风,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 2011年她被任命为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农村是我的根,农民是我的衣食父母,我喜欢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乐于为农民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谈到自己的职业,王燕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热爱。多年来,她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先后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了济麦22、鲁原502、郑单958、浚单20 、H118等3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系统推广了小麦规范化播种、小麦宽幅精播、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玉米“一增四改”、玉米单粒精播、适时晚收、农田深松等10余项重大技术,组装了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确立了适于全区种植的小麦、玉米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实现了一镇一品、多村一品的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经营,提升了兖州区粮食整体生产水平。“兖州粮食获十四连丰收与王燕的增收路径密不可分。”兖州区领导称赞道。

  二十年,唯一的大心思是农民增收

  在王燕的心里,田间地头就是她的休闲场地,试验基地就是她的办公场所。她为人亲和,不论走到那个镇的村里地头,总会遇到“熟人”--农民。每年的农时关键时期,她的手机就成了全区农民的热线电话,在农民眼里,遇到生产难题就找王燕,她总能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2011年玉米粗缩病在当地大发生,农户心急如焚,又不了解病因,怀疑是种子问题,产生了不少纠纷,她带领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发放技术资料,并连续制作电视专题节目,多渠道宣传其病因及防治技术,对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指导农户改种大豆等其他作物,尽可能减轻损失。“粗缩病”被称为玉米病害中的“癌症”,一旦发生,只能田间拔除,防治该病害的最好措施就是提前预防。为将玉米粗缩病防治做到全方位、无死角,农民能够家喻户晓,2012年,她采取“讲给农民听、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的方式,蹲地头坐炕头给农民宣传。为让更多的农民听到“农技”课,5月中旬,“三夏”各项工作即将开始前,利用晚上农民空闲时间,开展“夜间课堂”,她连续多日,白日上班,夜间两个村进行轮流授课。如果讲讲课、作作报告也就说的过去了,但王燕还要“领着农民干”。她带领站里技术人员,到种粮大户田间,指导他们在最佳播期内进行播种,全面提高播种质量。为提高农技推广的实效性,王燕常常“做给农民看”。她带领同事开展玉米不同品种展示、玉米不同播期、玉米不同密度等多项实验,在最佳观摩期分批组织农户进行实地观摩,了解不同玉米品种特性,现场讲解预防玉米粗缩病应采取的适宜播期、最佳播量等。通过这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农民对玉米生产技术掌握的更清楚全面,为玉米的持续增产丰收提供了坚强保障。

  农民要增收,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最为关键,农民培训工作时时挂在王燕心头。她是兖州区小麦玉米首席专家、镇区域专家,承担着“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与示范补助”等项目的大量技术培训任务。在每年三秋三夏生产关键季节,她都按照农民需求,不拘时间、地点,采用各种方式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每年参加举办区、镇、村三级培训班40余场次,夜间到村办班培训30场次,累计培训农民8000余人次,撰写各类技术资料30余份,制作新闻节目、农业专题节目20余次,确保了农民科技素质不断提升,关键农时技术普及到位率达到100%。

  农业项目是很好的载体,在实施过程中即加强了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联系,又推进了工作的更好开展。她先后承担实施了农业部“丰收计划”,“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山东省农业厅、财政厅2010年、2013年、2015年及2016年的农技推广项目等10余项、各类试验示范50余项。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16项,其中部省级5项、市(县)级11项。获得“山东省农技推广先进个人”“山东省技术市场科技金桥奖”“济宁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市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兖州市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等各级荣誉15项。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9篇。

  二十年,矢志不移搞创新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过程中,兖州区与全国其它农业强县(市)一样,也面临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失、新型农机更新慢、播种收获机械不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差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2012年秋,她充分利用兖州区农机生产企业多、整体技术水平高的优势,牵头开展小麦玉米一体化绿色增产模式建设与示范工作,实现了农机农艺深度融合。该模式应用新型小麦玉米精播机械,以小麦“双宽”种植和玉米机械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为核心,集成应用系列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她先在种粮大户中进行推广,与同事们一起对示范地块全程跟踪调研,在播种、管理关键环节更是靠在地里,发现问题立即与农机企业、应用大户进行商讨,形成整改意见,就这样,新模式在推广应用中逐步完善,完善中效益开始凸显。实现了两季节约用种15%,土地利用率提高6%,肥料利用率提高20%,小麦玉米个体抗逆性能增强,产量提高,农民年均节本增收350元以上,全区应用面积达到80%,真正实现了省肥、省种、省人工,抗病、抗倒、效益增。2016年,该种植模式成功申报了山东省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试点项目,得到广大农民认可及省市领导专家的肯定,并在济宁市其它县市区开始推广应用。

  小麦树品牌,订单闯天下。近年来,粮食价格波动大,种粮效益持续下滑,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王燕和同事们一起,积极探索农业供给侧改革,优化农产品结构,在品种、品质、品牌上做起文章。她大胆对全区的小麦生产发展重新定位,借助于现有的三家小麦良种生产企业和当地农民长期种植济南17强筋小麦的习惯,加大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改良,将全区35万亩小麦面积,规划为15万亩的小麦种子繁育田和20万亩的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目前,兖州区已成为全省知名的优质小麦良种生产基地,而农户生产出的优质强筋麦,收获后不进家门,直接就进了企业的仓库。优质带来了优价,品牌带来了效益,仅小麦一项,农民实现亩均增收100元以上。

  “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在王燕和她的同事们努力下,兖州区现代农业发展已现规模。10万亩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已经完成;大田农业物联网监测点实时将采集到的田间风向、风速、光照强度、降雨、土壤温度、湿度等数据传送至兖州区粮食生产大数据信息平台;小面积高产攻关栽培技术研究成熟,小麦、玉米高产攻关田亩单产已分别达到805.9公斤、1034.5公斤,全区粮食产量水平不断提高。

  每个农业工作者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也只有在硕果累累、五谷丰登的季节,才能真切体会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贵。作为一个朴实的农家女儿,王燕在兖州这片热土正恣意挥洒着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她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和这里的农业发展紧紧连在了一起!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