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十佳农技员

乐在其中的“泥腿子”专家

——湖南省宁远县水市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周火玲

2017-10-25 10:53:39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6月17日,烈日当空,宁远县水市镇刘家洞村粳稻新品种示范田里,老乡们把周火玲围成一团,听他讲授如何防治基腐病的关键技术。“以前老把基腐病当成钻心虫来治,没对症下药,难怪治不好!”示范户荆本桥听课后豁然开朗。

  周火玲,永州市宁远县水市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20年来,他时刻想着农民的需求,执著地扎根在农技科研一线。用他的话讲,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望,是自己最大的责任,农民的信任和他们致富后的笑脸,则是自己最大的自豪。脚踏热浪指导生产,满腿泥巴传授科技,尽管无比艰苦,周火玲仍乐在其中,当地农民送给他一个“绰号”——泥腿子专家。

  将办公室搬到了田间地头

  农村娃出生的周火玲知道,土地对农民不仅意味着温饱,还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亲眼目睹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导致农作物产量徘徊不前,农民应对农作物病虫害肆虐的沮丧和无奈,周火玲打小就在心理许下一个愿望,做一名农技专家,帮助农民伯伯把地种得更好。

  1997年周火玲从常德农校毕业后,宁远的山山水水,就成了他施展拳脚广阔舞台。很多昔日的同学早已跳出“农门”另谋高就,而周火玲扎根宁远水市镇20年如一日,与农民朝夕相处,书写了一名普通农技员大美的人生。

  “泥土里能开出最美的花。”周火玲在日记里如此表达心志。从一个青涩的农技员,到独当一面的农技专家,周火玲不知晒脱了多少层皮,跑坏了多少双鞋,写满了多少本农技日记。在他心底里,田间地头是农技员的唯一去处,因为最接近泥土的芬芳。

  农技领域的探索之路,注定着辛苦且漫长,周火玲不忘初心,坚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2005年,他开始担任水市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站长,这一年,水市镇农业状况堪忧:规模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农民累而不收。

  “将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搬到问题最集中的地方”。上任之初,周火玲通过深入走访调查,在“病历本”上开出了一剂处方。

  抓人才培训,周火玲以站为家,一心扑在农技推广事业上。为了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不仅在镇里举办培训班,还深入到田间地头培训,甚至将课堂搬到百姓家中。先后举办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班200余期次,培训农民1万人次,累计接受咨询58000人次以上,为农民解决8200余个疑难问题。

  抓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随着2012年至2017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的实施,每年提高近5000亩基本农田土地生产力。2016年主持实施的水市镇“湘米工程”项目,包括三个村,核心面积1988亩,带动面积5240亩,统一种植优质稻泰优390。通过订单生产,以“龙头企业+基地+大户”的模式,实现农企紧密联结,保证了示范基地稳产高产,增加了农民收入。建成了万亩优质水稻基地。

  如今,150名具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田间地头,发扬周火玲心系农民的朴素情怀,为农民传播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成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带头人。迅速推广开来的特色农业,降低风险合作共赢的订单农业,大大加快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让农民种地有利可赚。

  推广农技解农民忧愁

  时刻把农民装在心中,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周火玲留给身边同事和上级领导最深刻的印象。县农委主任郑曦曾如此中肯评价他,“在长期与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难解的‘恋农情结’已深深地融入周火玲的生命中,农民的问题他有求必应,与当地老百姓结下不解之缘。”

  诚哉斯言!在推广农技的同时,周火玲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更好地服务农民,帮助农民排忧解难。

  2008年6月,水市镇水市村种粮大户唐义成,因为在资金周转上出了点问题,无奈中他找到了周火玲。当天,周火玲把手头仅有的两万元积蓄借给了唐义成,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后来,唐义成的规模农业得到长足发展,2013年还被评为湖南省种粮大户。“周站长真是比我的亲人还要亲。”唐义成逢人便说。

  20年里,周火玲用过硬的专业技能,低调谦卑的处事作风,深深折服了每一位和他打交道的农民,赢得了群众的好口碑。除了农业技术方面的问题,不少农民还把他当知心朋友,跟他拉家常,甚至在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也会寻求周火玲的帮忙。认真倾听,每求必应,周火玲用自己的诚意回馈农民对他的信任。

  2011年6月,宁远县发生大面积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当地群众误认为是种子质量有问题。30多名种植户不明就理,冲到一家种子经销店闹事。

  “水稻已经纳入农业保险,你们不用担心,按程序鉴定理赔就可挽回损失。”危难之际,周火玲挺身走进激愤人群,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告诉现场群众,“这是白背飞虱迁飞新传入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害,与种子质量无关!”

  周火玲又顶着炽热的太阳,带领店主陪同种植户深入到田间,教农民识别黑条矮缩病症状及防控用药知识,让农民心服口服。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全镇2万多亩患病水稻得到了有效控制,事后,群众给周火玲绣了一面锦旗,称他为“农业卫士”。

  今年,宁远县扶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周火玲负责产业带动扶贫项目,落实产业帮扶项目15个,成立专业合作社20个,全镇建立产业扶贫基地20余个,500多名贫困人口可以在家门口进合作社务工、小额贷款入股合作社当股东。紫源洞村贫困户蔡高旺在周火玲指导下养蜜蜂,通过二年发展,现在有蜂80余箱,每年卖蜜糖收入3万余元,彻底甩掉贫困帽。

  自办科研基地让全县黄土地流金淌银

  宁远是一个大豆种植传统大县,一度平均亩产只有200斤。2003年,周火玲协助县农业局长赶赴湖北省引进新品种,哪料大豆产量是上来了,却因体型不美,遭受市场冷遇。

  后经过努力,又改种湖南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大豆栽培专家李小红副所长开发的湘春豆21号、24号、26号等湘春豆系列。周火玲负责示范推广和种子繁殖,当年亩产迅即提高到320斤以上,外型优美,符合市场预期。

  好事多磨,采用当地传统的留种方法,湘春豆种子的发芽率太低。面对新难题,周火玲的团队开始了异常艰难的摸索。“将春繁大豆种子改为秋繁留种,加大种植密度,以提高群体产量。”这一创举,不仅彻底破解了湘春豆的留种难题,更是让湘春豆“多子多福”。湘春豆品种的引入和改良,让宁远县的大豆产量每年增加200万斤,农民增收600多万元。大豆面积迅速扩大,由原来的5万亩发展到8万亩。

  敢于攻坚克难,迎头而上,是周火玲永不服输精神的生动写照。周火玲把双脚深深地扎在泥土里,20年扎根农村不挪窝,真正体会农民的需求,真心帮助农民“拔穷根”,他的科研才有了源头活水。一个个科技难关成功被攻克,周火玲让脚下土地流金淌银,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2013年,接到省农业厅下达的“湘南丘陵红壤旱地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后,周火玲经常在盛夏的中午到实验田里观察记载,一干就是2、3个小时,炙热的太阳焦烤着科研团队,周火玲多次中暑。工夫不负有心人,他总结出的“一换种、二提早、三统一”标准化、模式化高产集成技术,获得2013年度永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农业科研的广阔舞台离不开泥土,许多工作的源头也存在于基层,只有把根深深扎下去,才能有所建树。2011年他主持的“宁远县丘陵红壤万亩花生高产创建”项目获得湖南省农业丰收奖三等奖;2014年获评湖南省“扎根基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同年,水市镇农技站被评为“湖南省五星级服务乡镇农技推广机构”;2015年他主持的“烟稻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获得湖南省丰收计划奖三等奖;2016年被评为宁远县2016年度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个人。

  在周火玲的帮助下,很多农民都走上小康的道路,但他一家三口如今却仍挤在不到80平方米的房子里,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他说,我愿意坚守梦想、坚守大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