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最美农技员

丹心化雨润沃土

——记绵竹市新市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何洪元

2017-10-24 14:17:11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他,个子不高,脸庞黝黑,朴实憨厚的外表中,透出执着和坚韧。他把农民当自己的父母,把农田当自己人生的舞台。正是他,新市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何洪元,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国际国内专家并肩授课,得到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有关专家的高度赞扬,让绵竹市的IPM技术享誉全中国乃至世界;正是他,创造性地推广各种农业新技术,在全镇上下举办过数以千次的农业技术培训和现场示范,为全镇农民的增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平凡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岗位上,全身心地奋斗了三十多个春秋,奉献出了青春和心血,浇灌出农业科技之花在家乡土地上灿烂开放。

  勇担重任攀新高 国际合作创佳绩

  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IPM项目在绵竹实施,新市镇因农技工作基础好,承担了这一国际合作项目。何洪元认真学习请教,刻苦钻研,成为了一名这项技术的培训辅导员。他熬夜备课、顶风雨、冒酷暑下村下田辅导,踏实刻苦的工作态度,受到大家的赞扬,新市镇推广IPM技术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评价验收中,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和国家农业部的高度肯定。

  1998年,何洪元根据农村种田妇女多的特点,在金兰村组建了一个由25名妇女组成的IPM妇女学习班,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首创。他认真辅导、指点、使这个班的妇女迅速掌握了技术并结业,而且在国际上扬名,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亲自为这个班的妇女颁发了全世界第一批通过IPM培训结业证书,班长还被国际粮农组织推上互联网。

  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后,为恢复灾后农业生产,新市镇农业服务中心经多方努力,向上争取回600亩的“稻鸭共作”示范项目。为把此项目落到实处,何洪元申请举办了“中国--加拿大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田间学校稻鸭共作技术培训。当时遍地废墟,没有教室就用农户的竹林院坝,没有黑板就在围墙上贴白纸做黑板,这样的培训被中加可持续农业发展项目四川办公室项目官员李莉女士称之为“地震震不倒的农民田间学校”。通过培训示范当年每亩增收263.53元,为新市农民灾后增收找到了又一条致富之路。

  心系农技推广事业,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

  2000年何洪元担任了镇农技站站长。他更深入地了解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并对照检查及时整改,向全镇群众做出公开服务承诺。在生产中出现任何问题,农民都给他打电话求助,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帮忙解决,受到了干部群众的好评。

  2008年3月何洪元从市农业局学习了“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回来,决心要在全镇大面积推广这一最新高产增收技术。但要改变多年来农民习惯的耕作方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知道“打铁先要自身硬”,要让乡亲们信服一项新技术,先得拿出样板给大家看。于是他落实了近20亩田首先搞起了“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试验。为了掌握水稻的生长变化规律,他坚持亲自下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有时骨质增生痛得他直不起腰,他也没有叫一声累。水稻收获季节到了,两块试验田水稻产量分别达到了734公斤和716.1公斤,比其它栽培方式增产234和216.1公斤,每亩除去多用两个工和20元肥料外,增收300元以上。

  农民信服了!第二年,在全镇13个村大面积示范,面积从08年的20亩扩大到09年的近千亩,他从苗床地的选择到播种,从移栽到水分管理,从施肥到病虫害防治等,每天都奔波于示范点上进行指导。水稻收获后,石虎村十一组村民王道高高兴得合不扰嘴,他说:“我去年1.2亩水稻才收了12袋,有540公斤,今年在何老师他们指导下,同样那块田收了19袋有850多公斤,比去年多收300多公斤,明年还是要你们来指导,把几亩田全种上”。

  一项新技术的推广需要耐心而艰苦的培训。何洪元除坚持搞好一年两度的大、小春技术培训外,还对一些新技术进行专项培训,经常到村、组甚至到农户的田头和家中,最大限度地扩大培训面,每年培训人数多达5000多人次。今年的农业产业技术扶贫培训时,有时一天要讲二至三个村的课,由于连续授课,讲哑了嗓子也坚持下去。他在走村串户的过程中,留意生产中发现的问题,并用相机照下,制成幻灯片或多媒体,在乡镇率先釆用多媒体对农民进行培训,农民乐意静静地听他这种贴近实际的讲课,往往是将整个村会议室或农家小院挤得满满的。

  通过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示范培训,全镇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劲头更足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了提高。

  为民致富任劳任怨 服务农业无怨无悔

  2008年5月12日,突发其来的大地震给新市镇的农业造成了破坏性的打击。地震发生时正好是农村“双抢”大忙季节,一些农户也给震蒙了,眼看成熟的小麦、油菜籽无人收获。何洪元带领农业中心技术人员一边及时将情况汇报给镇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一边深入到村组群众的防震棚宣传抗震救灾知识,帮助群众消除因地震带来的恐慌,恢复信心搞好生产自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挥汗抢收小麦油菜籽,又及时栽上了秧苗,使全镇“双抢”工作比市里其它镇提前完成。

  在那段非常时期,何洪元一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常常是天还未亮就出门,要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有时更晚,而且从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

  就在这时,镇里又发生了稻瘟病。5月30日,他为了让农户辨别“稻瘟病”,早上5点过就起床赶到离家约6公里的花园村9组农户的稻田边,一边帮助农民识别“稻瘟病”,一边采摘“稻瘟病”样本,为7点钟在该组和8点钟在下东林村1组召开的“稻瘟病”现场会做准备。当天,他手把手地教会了两个组150余农户“稻瘟病”的识别和防治。就这样,他争取到镇领导的重视支持,带领群众扑灭了病害,赢得了大震当年全镇水稻丰产。他本人也得到了德阳市、绵竹市表彰。

  近年来,农村改革深入。但本镇一些有见识有能力的农村能人却还不愿承包耕地。作为一个农技推广人员,何洪元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向上级部门沟通学习,不断地努力推行土地集约化耕种。新市镇从无到有,从最初的三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110亩,到2016年的40余户流转土地1.3万多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近4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和贫困户四百多户,户平增收五百元以上。

  荣誉面前不骄傲,一如继往不止步

  何洪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30多年来,创造性地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他推广了旱育秧、旱育抛秧、免盘旱育秧、大小春免耕、化学除草、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防治病虫草害、稻鸭共作;粮丰工程、三百工程、优质油菜项目,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水稻、小麦新品种:B优827、B优838、中优177、川麦42、川麦44等项目达80个以上,累计增产和从病虫害口中夺回的粮食达千万公斤以上,创经济效益4千多万元,使全镇水稻平均单产由2006年前的481公斤增加到2016年的53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4000多元增加到2016年的15819元,由于他出色的工作表现,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得到了老百姓的信赖,领导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他主研的《川西北稻黑蝽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农田无草害工程》获绵竹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旱育秧技术应用与推广》获绵竹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科协《立体农业开发金桥工程》优秀项目一等奖、先后被绵竹市团委和德阳市团委授予“青年星火带头人”、 “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先进个人,被德阳市农业系统和绵竹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多次被市、镇评为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4月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

  何洪元同志热爱着农技推广事业,他还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地挥洒热汗,决心为家乡父老实现富裕和梦想,浇灌出更加绚烂的农技之花。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