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4 14:14:00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战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绥山大地上到处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田畴绿野中到处有他洒下的辛勤汗水。他说:“绿色是我人生的底色,大地是我人生的舞台。”
他就是营山县植保植检站副站长、农艺师郭建全。
旱地改制 经验全省推广
1960年,郭建全出生在营山县大庙乡的一个偏远小山村,在6个兄弟姊妹中他排行老三。十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母亲柔弱的肩上。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他们一家同样不能摆脱吃了上顿无下顿的窘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一边发奋读书的同时,他一边帮助母亲挣工分。1979年,郭建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充农学院。
营山属丘陵地区,是传统农业大县。1981年7月,因为品学兼优,面临毕业分配的郭建全本有机会跳出“农门”,可他却毅然选择回到家乡,践行自己用知识改变农业生产现状的诺言。
郭建全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新店区农技站。新店区属山区,辖6个乡镇,当时区上通往各个乡镇都是泥结碎石路,由于车辆少,往返几乎全部靠步行。
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量,才是农业增效的根本。针对当地旱地一年只能种两季的惯例,上班不久,郭建全就把功夫下在了旱地改制上。利用所学的书本知识,起早贪黑,徒步往返于辖区各乡镇,抓培训、搞示范、建基地、促推广,历时三年的试验和改进,相继推出了“三二五”、“双二五”、“双六尺”旱地分带轮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将传统的一年两熟增加到三至五熟,较改制前单位面积产量翻了近一番。旱地改制迅速在四川丘陵地区广泛推广应用,仅南充地区推广面积就超过6000万亩。
与此同时,他积极引进、繁育、推广红苕新品种“南薯88”,组建繁育基地,为全县三年内全面普及,实现红苕单产、品质双突破做出了贡献。为解决丘陵坡地干旱问题,从1984年起,郭建全又开始探索套作红苕作垄方式的改进,改与玉米带平行起垄为垂直起垄,以垄间“凹槽”涵蓄水分,成为一项至今推广的节水抗旱增产技术。
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方人。不同的是收成显著提高了,百姓紧锁的眉头舒展了。大家都纷纷夸奖这个年轻人本事大,为老百姓打开了增收的大门。
钻研技术 获得奖励无数
1990年,因为工作业绩突出,郭建全被调回到营山县土壤肥料站担任副站长,主要负责全县中低产田土工程改造工程。当时,全县超过三分之一的耕地都是中低产田土。为保证工程质量,他常常起早贪黑深入到各个工地,催进度、严标准、抓监督,凡是他负责的农田改造工程,都如期顺利通过省、市、县验收,为此,连续多次受到营山县委、县政府和南充地委、行署的表彰奖励。
为编制《营山县中低产田土改造“十一五”总体规划》,他先后深入到全县53个乡镇开展耕地低产原因调查,共收集代表土样2000多个,完成对不同土壤类型的养分检测和地力评价,并针对低产原因,提出耕地改良对策建议。由于该规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前瞻性,成为全县“十一五”农田改造的行动指南,荣获营山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6年,郭建全再次转岗到营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主要负责旱地作物生产。进一步提高旱地作物单产,是当时一项十分紧迫的中心任务。为此,他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旱地作物良种良法综合配套增产技术的攻关上。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和生产示范,先后集成推广了高产抗逆品种、地膜覆盖栽培、秸秆覆盖免耕栽培、“双千”“吨粮”模式栽培等农业新技术10多项,培训实用技术人才2万多人,创建粮油高产攻关田逾万亩,实现旱地单位面积年产量提高100公斤以上。为表彰他为全县旱粮生产做出的贡献,营山县委、县政府多次授予先进个人荣誉,并获得四川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为单位赢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
喜看稻菽千重浪!对于他的付出与贡献,至今令营山百姓感动。
以苦为乐 成就人生价值
2000年,郭建全被转岗到营山县植保植检站工作,面对境内频发的生物灾害和群众一双双期盼的眼光,他感到自己背负千钧重担。
植保植检工作每年至少有五分之四的时间必须处在生产第一线,郭建全为此放弃了几乎所有的周末和节假日,开展病虫调查,抓试验示范和项目实施,夏战酷暑,冬冒严寒,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南方的盛夏,气温经常在38℃以上,而这段时间正是水稻孕穗和病虫防治的关键时节,开展水稻病虫调查时,下田早了露水打湿衣裳,下田晚了烈日烘烤体肤,每到上午10时,人在稻田里上身汗水淌,下身气水蒸,时不时会出现虚脱、眩晕现象。稻田里“秧疯子”特别多,每下田一次,手脚便会长满奇痒难忍的“疯疙瘩”,加之被稻叶割破皮肤,一季水稻下来,郭建全的手脚便是伤痕累累。尽管如此,他始终坚持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由于长期劳累,加上不能准点吃饭,这些年,郭建全患上了慢性肠炎、关节炎、腰肌劳损等多种疾病,但他依然“把劳累当锻炼,视艰苦为快乐”。正是凭着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他在病虫测报岗位上一干就是整整十七年。今年4月23日,正值星期日,正当他在田间调查水稻病虫时,突然接到一个无证调运柑桔苗木的举报电话,他又立即奔赴苗木运抵现场黄渡镇兰武村,第一时间发现苗木带有柑桔溃疡病,并立即采取疫情处置措施,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万元。
与此同时,他还同四川省农科院、南充市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以及多家农药生产企业开展长期技术合作,先后承担技术研究课题20多项,成为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南充综合试验站的技术骨干。
付出多,则回报丰。10多年来,营山植保植检工作一直走在了全省前列,从2007年起连续10年在全省重点测报站年度考核中排名前10位,2014年被农业部首批列为“全国病虫测报标准化区域站创建示范单位”,2014年创建的营山县向坝植保专业合作社跻身为“全国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服务组织”,2016年病虫监测、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三项工作受到四川省农业厅的通报表彰,他本人也于2009年被南充市人民政府授予农业重大病虫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在此期间,他还先后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四川省科学技术成果奖1项,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各1项;同时也为单位赢得农业部成果奖1项,四川省人民政府成果奖2项,南充市人民政府成果奖2项
36年奉献 遗憾与快乐并存
36年的基层农技工作经历,郭建全成就了厚厚一摞的殊荣,但对于家庭和个人来说,却留下了一生难以弥补的遗憾。
1984年,郭建全的母亲突发脑溢血,当时他正在新店乡开展旱作生产试验,待忙完手头工作匆匆赶到医院时,不料母亲已经永远闭上了双眼。一声迟来的“娘!”,可惜母亲再也听不见。他长跪在母亲的遗体前,心如刀绞,任凭泪水长流。
1996年3月,郭建全接到上级通知,赴俄罗斯雅宾斯克州爱琳农场参与为期一年的中俄农业合作援外项目并担任农艺师。当时,因为早产、降生时体重只有1.4公斤的女儿还不满百天。一边是急需照料的母女,一边是难得的援外机会。面对两难的选择,他陪着笑脸向妻子求情,在妻子很不情愿的默许中踏上了援外的征程。女儿开始上学后,由于他三天两头跑乡镇,经常是一大早出门,很晚才回家,对女儿的学习疏于过问,以至于女儿高考只上了一个专科线。为此,很长一段时间,他在家人和亲戚朋友面前无言以对。
“论贡献和资历,他早就该是高级职称了。”营山县农牧业局局长蹇建生说,只因单位岗位设置有限,一直未能得到解决。虽然郭建全从未因此而抱怨,但这是局党组“一班人”共同的“心病”。
36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对一个人来说,却是近半辈子的光阴。36年风雨兼程,36年潜心钻研,36年清贫坚守,36年默默奉献……曾经的青春,曾经的激情,曾经的汗水,播撒、耕耘、浇灌着这片土地,待到成果缀满枝头,也成就了他一生的追求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