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4 13:58:14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立夏时节,春耕生产如火如荼,禄丰县各乡镇村组的田间地头,到处呈现出一派火热的“铁牛”欢腾闹春耕景象。
看着插秧机“嗒塔塔”地在自家田里开来开去,村民们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
改变昔日一手执鞭、一手扶犁的传统春耕景象,实现农业机械化、农民节本增收,曾经农民群众的期冀逐步在禄丰变为现实……这一切的变化与一位在禄丰农业技术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农技人”分不开,他就是禄丰县农技中心副主任刘少龙。
在禄丰农村,提起刘少龙,农民群众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他常常穿梭于田间地头,传技术,忙指导,带领禄丰农民走上科技兴农的富裕之路。
情种基层 志做农技先行者
禄丰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水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常年水稻面积在18万亩左右。多少年来,世代以农为业的群众在传统耕作方式中步履艰难,同样出生在农村的刘少龙,目睹了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疾苦,这种难忘的经历,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激起了他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生产方式、改善农民生存状况的强烈愿望。读书时,他毅然选择功读农业专业。1991年毕业于云南省农业学校植物保护专业的他,带着对农业的热情,对乡土的热爱,在农业推广战线上一干就是26年,先后在禄丰县彩云镇农技中心、县农技中心、县土壤肥料工作站等多个岗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管理工作。在这26年里,他活跃在田间地头、温室大棚、试验示范基地,他的足迹踏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沟沟渠渠,他一边专心细致地学习研究各种农业知识,一边为群众传播着现代农业信息,提供着农业科技服务,用心血和汗水收获着农技人的绿色之梦。
凭着对农业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刘少龙刻苦钻研,勤奋好学, 2008年,他通过成人自考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积极学习水稻、土壤肥料等先进技术和理论,并将所学知识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
水稻栽插以人工为主,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较低。如要实现机械化,推广机插秧难点在育秧,机插秧需要统一品种、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技术培训,关键要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特别要推广集中育秧模式。为解决这一难题,刘少龙和他们的农技团队多次前往到江苏、湖南等省参加全国水稻生产现场观摩会,利用所学知识,潜心钻研水稻全程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并于2010年引进水稻机插秧技术在粳稻上开展试验示范5亩,取得了成功。从试验到推广,通过以集中育秧为着力点,通过合作社发展集中育秧和机插秧,实现了经营主体的创新,解决了谁来种田的难题,解决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难题,实现了农民省心省力省事省钱的目的。就这样,随着制约机插秧的瓶颈问题——育秧技术得以突破,禄丰机插秧推广面积一再扩大至2016年的4万亩,累计推广机插秧11.7万亩,在全省名列第二位,为群众的增产增收带来了新的希望。
潜心研究 勇做科技带头人
“实践会证明一切”回忆起农技推广一路以来的艰辛,刘少龙心中总这样坚信。
2013年,禄丰县全县机插秧从4850亩增加到近14795亩,项目区由4个乡镇扩张到10个乡镇,由于人手不足,前期的技术培训都由刘少龙一人完成。当机器在田间完成作业时,因机插秧秧苗小,机械操作不如人手灵活,刚插出的秧苗又小又没有手插秧整齐。看到这一幕,很多群众一脸阴沉害怕收成受到影响,说他推广的技术坑农害农,还帮他取了个“刘少坑”的名字。面对大家的异议和责备,刘少龙并没有灰心,因为他相信“实践会证明一切”。为打消大家的顾虑,他每每到群众中宣传科技知识,让大家增强对农业科技的信心。到了七月份,之前的机插秧已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比传统手插秧长得还要好,后期收割经过测产验收后,当年机插秧总体比手插秧每亩增产60公斤以上,亩节本增效450元以上。看到现实丰收的成果,大家纷纷转变了对他的看法,都笑着说名字取错了,应该叫“刘少行”,农业技术还是他最行。
学习永无止境,科技推广更应永无止境。2010年,被省农业厅聘为云南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禄丰县水稻区域推广站站长的刘少龙,多年来,他一直承担着省部级水稻综合实验站、水稻全程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多个科研课题任务,同时还根据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与趋势,积极探索大棚立体基质育秧、流水线播种、缓控施肥等科技措施,为农业的发展做好技术储备。
作为全省水稻产业专家,他还积极指导帮助禄丰县9家水稻种植农机农技植保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在他的帮助下,目前合作社已购买水稻插秧机80台(其中乘座式22台),流转土地种植水稻5000余亩,大型拖拉机12台,收割机20台,植保机械150台,烘干机6台,精米加工厂二处,以“彩云印象”、“恐龙牌”等品牌优质大米开发为主,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模式开展水稻机械化种植,调动全县农民、种植大户、合作社种植水稻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禄丰县水稻机械化快速发展。到2015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7.6万亩,亩增产值224.07元,增收3119.4万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二十多年来,刘少龙默默无闻坚守在农技推广平凡工作岗位上,将汗水挥洒在农村广阔的田野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成果留在农民家,潜心多年的研究终于得到了各级的肯定。26年来,共荣获各级颁发的奖项 23 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2项,地州级奖项10 项,县处级8项,在省部级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21篇。
热撒三农 乐做百姓贴心人
刘少龙对农民有着深刻的了解,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他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农技干部就应该心里始终装着农民,真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
多年来,他坚持利用各种机会,向广大农民朋友传授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水稻机插秧、病虫害综合防控、测土配方施肥、集中育秧、土壤有机质提升等多项农业科技技术,并且亲自抓好500余亩示范基地,手把手地教,直到让群众掌握为止。2014年全县开展水稻机插秧集中育秧250亩,共有9个点,为确保每个点工作不出纰漏,他总是自己一人来到示范点上,卷取裤脚下田亲自动手指导合作社进行种子处理、播种、育秧、秧田管理等技术。
“平时在办公室很难见到刘少龙的身影,他不是在示范基地,就是在农户家中,每天都在奔波”。在同事眼中,这就是他的生活常态。翻开他的工作记录手册,一串串数字印记着他“热撒三农”的辛勤脚步:每年下村指导300天以上,为群众解疑释惑达1000余人次,每年亲自集中授课达40次,培训农民7000余人次。
“每年有7个多月以上的时间他都在禄丰县各个乡镇奔走,夜以继日,坚守岗位。一干起活来就没个完,每天都是干到太阳落山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这样的农技好干部值得大家学习。”禄丰县农业局局长王瑞这样评价他。
“无论何时何地,他总是耐心热情为我们讲解科技知识,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要打个电话给他,他都会赶到现场诊脉开方,从不叫声苦。这样的务实、能干的农技干部,我们老百姓是真心喜欢。”说起刘少龙,禄丰县金山镇岔河村村民应文仙竖起了大拇指。
面对荣誉和掌声,刘少龙并没有满足,更多的感到是压力和责任。在当前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大环境”下,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尤显重要。县农技中心技术人员较多,高职岗位有限,虽然取得了很多大家有目共睹的工作成绩,但在每年竞聘上岗时,他总是顾全大局,主动把高职的岗位让给年龄大的老同志。他经常说:“辛辛苦苦干一辈子农业不容易,比起老同志,我年轻,机会还多”。农技中心的技术推广任务繁重,而且都要到田间地头和群众面对面、手把手教,用车紧张,每到晚上搞培训和工作忙时,都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到村组和田间地头干工作,从不向单位要费用。有时同事说:“干公家的活,可以让单位加加油,报点车辆使用费”,他总是笑着说:“就当练技术,没什么”。
“农民的富裕是我一生的追求”刘少龙深知现代科技兴农的重要性,只有科学技术在产业中得到普及,带动产业腾飞,促进全县粮食作物生产的稳步发展和粮食安全,才能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面对未来,刘少龙默默与龙乡大地许下约定“与水稻产业一样,实现其它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节约成本,增加群众收入,让全县老百姓走上现代农业科技富裕之路,这是我毕生的梦想”他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