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4 13:48:38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毛主席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茶园绿油油,梯田翻金波,哎…阿佤人民唱新歌,唱新歌……”。一群在田间欢快劳作的佤族群众中有一抹让你挪不开眼神的纤纤的身影,娴熟的技能、乌黑及膝的长发、晶莹的汗水从额头流到被太阳晒得黑里透红的脸上又滴进插满秧苗的田里……她——就是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晓梅。
李晓梅,一个在农业技术推广岗位上一干就是27年的少数民族妇女。她凭着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深深热爱,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阿佤山的山山岭岭;把丰收的种子撒播在阿佤山的田间地头;把丰收的希望孕育在阿佤山村村寨寨……
誓将农技换丰收
沧源,俗称阿佤山,也称“葫芦王地”,全县总人口18.56万人,县内有6个乡(镇)22个行政村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7.08公里。沧源由原始社会末期一跃千年,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地,境内有佤族14.2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5.2%。是典型的边境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连片扶贫的滇西边境山区县之一。
从小生活在沧源农村的李晓梅,是个彝族人。对于“种一季粮,吃半年,饿半年”的生活场景,记忆犹新。少年时,她就立下誓言:“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多学本领让大家都能吃饱饭。” 1986年,初中毕业后16岁李晓梅考入了云南省临沧地区农业学校。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她十分高兴,但很快又从喜讯中感到深深焦虑——学费怎么办?对于这个本不富裕的农村家庭,70元的学费无非是个天文数字。李晓梅惴惴不安的把通知书拿给母亲时,看到的是母亲无奈的泪水。母亲希望作为长女的她能够一边打工补贴家用一边在家里帮带弟弟妹妹减轻负担。倔强的李晓梅用三天的不吃不喝换来了母亲的点头同意,但条件是学费必须自己挣。李晓梅二话不说坐上村里的拖拉机就到县城里打工去了……四年的求学生涯里,一到假期,同学们都高高兴兴的回家与家人团聚,为减少开支,她只有过春节的那个假期才回家,平时的假期,就在学校周边打工,积攒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
时间飞逝,李晓梅终于完成了学业,并被分配到沧源县勐来乡农科站工作,她的农科之路从此开始。工作中她主动向身边老同志学,深入田间地头向群众实践,闲暇时她积极自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技能。
一年365天,在农业技术推广战线上,在春寒料峭的晨雾中,她与群众一起耕耘播种;在烈日炎炎的田地间,有她悉心指导农民的身影;在瓜果飘香的金秋,有她与群众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在严寒的冬日,有她和团队们开展新品种试验、新技术推广的足迹。白天她在田边地头为群众示范演示;晚上她坐在老乡的火塘边为他们答疑解惑…就这样,她头顶理想、心中有民、脚踩泥巴、手上有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当年刚走出校园腼腆中带有羞涩的少女如今已锤炼成为佤族村寨里家家户户口中的“李小麦”、“李洋芋”、“李苞谷”……
勤于尝试结硕果
习总书记指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结合沧源少数民族聚居、山多地少的实际,李晓梅带领着团队开创性的提出了把“地变宽、把天拉长”的多业并举科技推广思路,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了“经济林果+粮经作物、核桃+魔芋、茶园+玉米、玉米+豆类(青饲料、蔬菜、向日葵)以及烤烟+玉米+油菜(小麦、豆类)”等间套种模式和一年三熟种植模式,有效解决新形势下产业发展间的用地矛盾,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她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大春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推广、玉米覆膜栽培、旱作立体栽培、水改旱种等科技增粮食项目,示范推广面积220.655万亩次、累计增收41100万元。沧源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分别从“种一片坡、收一箩筐、煮一罗锅”状况彻底改观,突破了370公斤的单产大关。截止2016年末,沧源县粮食总产实现了九连增。“共产党西代勐、人民政府西代勐、科学技术西代勐、李老师西代勐”,岩帅镇种粮大户田岩布勒一边载着满车沉甸甸的粮食一边伸出大拇指口中不停地念道。这份褒扬凝聚着群众对她的信任,凝聚着边疆少数民族同胞对党的拥护。更是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最纯朴的诠释……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李晓梅先后被省、市、县评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称号。2008年被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评为先进个人;2010年被云南省农业厅评为农业抗旱先进个人;2011年获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2011年被临沧市人民政府评为“十一五”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工作者;2012年被中共临沧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获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三等奖;同年被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2014年获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2015年获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三等奖和临沧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三等奖;2015荣获年临沧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6年获临沧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云南省科技厅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1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跨国推广展形象
在滇西南,中缅国境线纵贯阿佤山区。沧源县毗邻著名的缅北“金三角”,禁毒任务重。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农业部门走出去开展替代种植。李晓梅主动向局领导请缨,要求赴缅开展替代种植的农技推广。局领导考虑长年来缅北形势不稳定,加之她是女同志,亲自带队“出征”实在不放心,没有同意。可李晓梅坚持自己的想法,几番软磨硬泡下来,局领导终于松口。
2012年,为积极推进“缅北农业科技合作项目”,本着“友邻、睦邻、安邻、富邻”的战略和高度负责的态度,李晓梅带着8名队员,带着对友好邻邦的情感,带着党和国家的重托,奔赴缅北农业科技合作一线。
万事开头难,到过缅北的人都知道那里条件极为艰苦。特别是夏季的缅北阴雨连绵,蚊蝇蛇鼠众多,加之语言障碍,农技推广工作举步维艰。面对困难和挑战,“拼命三娘”李晓梅没有退缩,语言不通就找来翻译,下雨就抢晴指导,路一条一条走、田一块一块看、人一个一个认识。手把手地教,从改种、换土、培肥,推广综合农艺技术措施,大力发展粮食作物、甘蔗、茶叶和经济林果种植等产业。不负众望,在缅北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李晓梅一班人共指导当地群众完成替代种植15.31万亩。其中:开展农作物示范推广面积6.65万亩, 其中:玉米示范推广面积4.16万亩,总产1688.96万公斤,平均单产406公斤,比相邻地块种植的锥形黄玉米平均单产196公斤高210 公斤;水稻示范推广面积2.49万亩,总产881.46万公斤,平均单产354公斤,比相邻田块种植的“老缅甸谷”、“老黑谷”平均单产202公斤高出152公斤。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9.46万亩次,挽回粮食产量245.96万公斤,挽回经济损失737.88万元;开展农业科技技术培训32期,培训当地官员及群众2849人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现场示范演示,让缅方参会人员“看有样子、学有例子、做有尺子、一听就懂、一做就会”。全面提升了缅北粮食作物的种植水平、管理水平。把许许多多的荒山荒地和曾经罂粟花盛开的地方改变成了硕果累累的粮仓。她们把大国农业工作者、把佤山干部的良好形象永远留驻在了异国他乡……
平凡的岗位、闪光的足迹。27载的风风雨雨,见证着沧源佤山“最美农技员”李晓梅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