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4 11:44:07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现年45岁的次仁云丹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工作责任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平均海拔3600米的西藏山南市开展了24年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次仁云丹同志虽然身患高血压,但在工作中克服种种困难,不畏艰辛,几乎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经常坐拖拉机、走路穿梭于田间地头,从事农业技术指导工作,与农牧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为我市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曾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颁发的优秀科技特派员奖、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驻村工作先进个人、优秀驻村工作队员,并多次获得农牧局及单位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虽然获得诸多奖项,次仁云丹同志依然不忘初心,不顾身体安危,继续奉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为山南市的农业经济增长、农牧民增收、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研究蔬菜种植填空白。1993年,刚刚从内地大学毕业的他,放弃了在拉萨工作的机会,回到老家山南市选择了与自己专业相符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为了一名农业科技服务人员。
农学专业毕业的他,回到家乡后发现山南市蔬菜种植技术处于空白,老百姓膳食结构单一,蔬菜市场价格比内地高,蔬菜市场资源都需要从内地引进。次仁云丹同志从专业角度出发,开始引进各种蔬菜种子,开展蔬菜种植试验,研究常规蔬菜栽培技术,每天到田间地头观察、记载、探索。
通过三年的蔬菜栽培试验研究,筛选出了大量适合我市气候条件的蔬菜品种,配套栽培技术规程并翻译成藏文。蔬菜种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丰富了广大老百姓菜篮子工程,改善了我市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膳食结构,增加了致富渠道,为广大农牧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规范种子生产促增收。1996年,山南市开始实施“124、125”种子工程体系建设。单位指定次仁云丹同志负责管理建设工作,为了做好种子工程体系建设工作,次仁云丹同志奔赴内地学习种子工程体系建设模式和运行管理办法,从种子源头着手,加强种子基地建设,开展提纯复壮。在次仁云丹同志的努力下,山南市种子工程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效益,工作进度走在了全区前列,这不仅提高了种子纯度和种性,还在根源上改变了我市农作物种子“杂乱差”的状况。
次仁元丹同志带领团队在种子工程体系建设工作岗位上奋斗了五年,累计生产一级种子480万斤,原种15万斤,原原种1万斤,向本市12个县统供400万斤,向自治区推广中心、林芝、日喀则等地市外调商品种80万斤,一级种子统供率达90%以上,二级种子统供率达80%以上,示范推广新品种12个,累计产生经济效益上亿元,同时带动了山南市种子加工包衣、种子质量检测等技术工作的发展。为实现山南市粮食生产目标和农业经济稳定增长目标,实现种子产、供、销、推一条龙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管理机制建设创造了有力条件。
改变致富渠道增收入。2000年,西藏自治区开展了第一次农牧结合点工作,次仁云丹同志由于业务基础扎实、基层经验丰富,被单位的安排在贡嘎县岗堆镇开展各项工作。他坚持“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结合”的工作思路,实施了大棚蔬菜种植、优质良种示范推广、禽类养殖、果树种植等14个项目的同时,在岗堆、甲竹林镇大面积示范推广优质油菜,将油菜配套栽培技术翻译成藏文,以发放手册、会议宣讲等方式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四年间,在示范园区示范推广了冬小麦新品种、人工种草、地膜覆盖栽培、大棚蔬菜栽培、绵羊短期育肥、黄牛改良等11项种植养殖实用技术,使项目区人均现金收入新增8000元,实现利润600万元。通过农牧结合示范,提高了农牧业科技含量,增加了群众现金收入。
提升业务技能搞产业。随着西藏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膳食结构在不断改善,蔬菜种类也在逐日丰富,次仁云丹同志发现食用菌在我市的市场需求比较大,他认真研究食用菌生产工艺技术,自己开展生产试验,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完全掌握了食用菌生产技术。起初借助项目开展小面积食用菌生产工作,逐渐在基层培养了一批懂技术的操作人员,使食用菌生产模式从以前的发放菌包发展到农户家中栽培实施的生产格局,解决了长期以来当地农作物秸秆、牛粪等大量浪费的问题,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实现了技术的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
他在做菌包的同时,耐心向农户讲解栽培管理技术,年生产菌包1.5万袋,实现产值21万元,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喜欢和认可。同时开展大蒜引进扩繁工作,从山东省引进优质大蒜,扩繁大蒜1000亩,每亩收入达3020.2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极大丰富了农民的菜篮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找准了新的增长点,使农牧民收入明显提高,市场意识增强,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做好配方试验降成本。2007年,山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全区首次开展测土配方项目,测土配方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土样采集、肥效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次仁云丹同志作为土样采集工作队队长,虽然身患高血压,但是他不怕艰辛、任劳任怨,积极主动参与了测土配方野外取土工作,带领技术人员赴海拔3200米到4500米的区域进行踩点取样,先后对130个乡镇,936个行政村进行采土,共计采土样7862个,累计徒步行走1200余公里。负责“3414”肥效试验点累计25个,为测土配方试验提供有利数据。同时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累计达16万余亩。为我市测土配方项目实施做出了贡献,通过科学配肥施肥,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牧民收入。
推广青饲玉米创增收。由于西藏气候条件限制,草畜矛盾一直突出,次仁云丹同志从内地引进青饲玉米新品种,在试验地进行试种,总结和归纳播种技术规程,从内地邀请青饲玉米青贮专家,在我市开展青贮操作培训。在开展青饲玉米新品种示范推广工作过程中,他制作藏汉双文版青饲玉米种植及青贮技术规程册子,通过宣传、指导和培训,加大对农民技术指导力度。同时,深入田间地头对整地、铺膜、播种、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累计示范推广青饲玉米新品种7800亩,亩产平均达到9000斤,实现产值1650元/亩,为山南市种植业结构调整、草畜矛盾突出问题的解决做出了贡献。
推广青稞品种提单产。青稞作为西藏特色品种,是藏族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粮食之一,次仁云丹同志根据当地青稞品种单产较低的现状,在不同区域开展新品种增产试验,并积极推广培育的新品种,通过三年的不断努力,青稞新品种“藏青2000”“山青9号”“藏青13”得到了大面积示范推广,新品种的增产效益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同时,通过各种培训,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对新品种及栽培规程有了深刻的了解,为下一步大面积辐射推广奠定了基础。
收集种质资源促保护。随着我市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及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许多当地品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果不进行资源收集保护,将导致部分农作物品种混杂甚至灭绝。次仁云丹同志结合自身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经验,调动各方力量走村入户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工作,将各种原始材料进行分类标记,进行小面积种植保护,并建立种质资源库,为保护当地种质资源做出了积极贡献。
45岁的次仁云丹同志就是这样在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上奋斗了24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树立了一个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形象,凭他无私的奉献和浓浓的爱心,以及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山南市农业的发展和农牧民增收默默地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