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就在不少种粮大户被曝出经营亏损乃至“毁约弃耕”之际,江西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却连续第六年给管理农田的农民发年终奖,发放奖金308万元。这固然能增强人们对于规模种粮的信心,但也难免有心中的好奇与不解:公司流转土地,坚持种粮还不断盈利,为什么?规模经营的关键在于“适度”,绿能公司流转土地2万亩、托管服务3万多亩,怎么管?在灾害频繁、粮价低迷的去年,公司还在赚钱,靠什么?6月中旬,就在公司董事长凌继河刚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不久,记者走进位于江西安义县鼎湖镇西路村的公司,试图探究其经营密码。
整村流转,实行集中连片种植
2009年,在商场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凌继河敏锐感觉到,农业大有可为。他投资1000多万元,在家乡鼎湖镇西路村注册成立公司,决心带领乡亲们走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之路。
起初,老百姓将信将疑,并不放心将田地转给凌继河耕种。他挨家挨户做工作,终于在2009年底与700多户村民签下了4900亩的土地流转合同。“一些种植散户,种着几家人的田,我一去等于抢了人家的饭碗,开始人家肯定不愿意把田给我,我没办法多次上门劝说,承诺让他们在公司打工,收入不低于种田收入,慢慢才谈下来。”凌继河笑着回忆道。
随着公司粮食种植渐入正轨,扩大规模成了必然选择。但凌继河也意识到,跟一家一户打交道,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在政府的引导下,公司与各村依托村委会成立的土地流转合作社直接对接,每亩除支付农户土地租金外,支付合作社服务费20元。
据凌继河介绍,他还在部分村探索公司与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利益共享机制。在确保合作社每亩160元收益的基础上,扣除成本(包括物化成本和人员工资奖金)后的利润,实行五五分成,合作社和公司各得50%。
“调动村里的积极性,有利于把老百姓的工作做好,把基础设施和服务搞好,”凌继河介绍说,公司流转经营的土地面积逐年扩大,2014年整村流转土地1.3万亩,2016再流转1000亩达到1.9万亩,今年有2万亩出头。这些土地80%在鼎湖镇,便于公司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管理。
“如果田地离公司太远,农资、粮食运输都增加了成本,有的粮食因为没有及时烘干还耗损较大,日常管理也不方便。”总经理宁江还点出了土地位置、服务半径与规模经营的关系。
以产定酬,破解田间管理难题
如何进行田间管理,是农业规模经营绕不过去的问题。事实上,正是因为规模扩大了却难以解决田管环节的问题、难以控制好成本,一些规模经营主体吃亏不少。
宁江对此深有感触。据他回忆,2010年,公司聘请了13名农民管理农田,但没有量化任务,效果很不好;到了第三年,公司实行成本核定法,根据前两年农资投入情况,设定每亩投入的量化值,管理人员负责的田地使用农资超出一定范围,则需要自己掏钱,但这种方法管得了成本,却管不了产量,难称满意。由于管理、技术和销售都没有经验,公司前3年亏了600多万元。
后来,公司借鉴工业化管理理念,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实行划片管理和“基本工资+奖金”的薪酬制度。以2016年为例,公司将1.9万亩划为16个片区,每个片区1000—1200亩,每个片区由4对夫妻管理,劳均耕地150亩左右;粮食生产周期内的9个月,每对夫妻每月基本工资为5000,在这个基础上,设定双季稻基本亩产是1500斤,再生稻是1300斤,农民超产1斤到50斤每斤奖励0.5元,超产50斤到100斤,每斤奖励1元,超产100斤以上每斤奖励1.3元。
“土地化零为整,管理化整为零,”凌继河形象地描述公司的管理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大家的积极性就上来了,产量也就高了,农民收入也是节节高。”“种粮状元”刘高美,6年来从绿能公司获得的收入超过150万元,比他在外当“老板”的儿子挣得还多。据统计,6年来,绿能公司为职业农民发放的超产奖总额超过1200万元。
合理的薪酬制度,吸引许多人前来绿能应聘种地,其中不乏“80”“90”后农民。 1995年出生的熊海仁是给公司种田的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以前在浙江、广东等地打工,2014年他回来给公司管理了600多亩田,这两年每年都拿到了10多万元年终奖。“有了机械化,种田比想象中轻松多了,收入比打工还高,以前想都不敢想。”熊海仁说。
农田托管,开拓规模经营新路
随着水稻种植、管理、营销经验的日渐丰富,公司2015年又推出了农田托管:为周边100-500亩种粮规模的大户提供从购买种子、农药、化肥,到机耕、机插、机收,稻谷烘干、销售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托管服务,农民可以根据项目“点单”也可以选择全托管“套餐”。
凌继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由于经营规模比较大,他可以从厂家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农资、农机等,其他种粮大户把田交给他托管,一亩成本可以降低100元左右。同时,他还会引导他们种植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并以高于市场价每斤1毛多钱的价格收购,让他们1亩又增收100多元。
“一增一减之间,1亩田就能多挣200元。”凌继河笑着说,以前他是“田老板”,其他种粮能手给他管理田,现在其他种粮大户变成了老板,他给他们打工当“保姆”。
熊珊琏曾是给凌继河管理农田的农民之一。2016年,他在凌继河的指导下,用自己流转的250亩农田“试点”托管服务。“通过托管,一亩田能增收200元。我250亩田总共赚了14万多元,不比打工种田的年终奖少!”他喜滋滋地说。
统计显示,通过农田托管,普通农户每亩可获1000元左右的收入,通过农地流转的种粮大户也能实现500元纯收入,而绿能每亩能获取50元左右的纯收入。
宁江表示,虽然50元收入不多,但公司通过托管服务,可以降低农资成本,提高农机具使用效率,同时能进一步扩大粮源,为公司品牌化经营打下基础。
凌继河告诉记者,按照公司目前的管理能力、农机具配套等方面的情况,流转土地最好控制在2万亩左右,而农田托管则大有潜力可挖,这也是今后公司的一个重点方向,带动更多农民增收。目前,已托管农田面积3.55万亩。
品牌经营,提升稻米产业效益
在凌继河看来,农产品消费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大家吃饭能填饱肚子就行,现在生活好了,大家的要求也高了,吃饭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从一开始,公司就把主攻目标放在优质稻、优质米上。
据凌继河介绍,公司先后与湖南省农科院、江西农业大学、江苏农业研究院等研究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先进的种子技术,特别是大面积发展“稻—再生稻—油菜花”的种植模式,再生稻,只需播种1次、可以收割2季,投入少、产出高,在提高种植效益的同时也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
为了提升大米产业价值,公司投资建了一个年加工能力10万吨的大米精加工厂,注册了“绿能”和“凌继河”商标,并在安义县城开设了体验店。
“现在周边一些老百姓都骑车到我这来买米。我告诉他们,我这米有点贵,六块钱一斤。他们说就是要我这儿的米,好吃又安全!”老凌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