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6日讯 2月5日,《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发布,这是第14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针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调结构的区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在今天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指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结构调整,是贯彻农业全产业链条、全产业领域的系统性、整体性的调整变革。
唐仁健说,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确实从来没有间断过。回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之后,掀起了第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高潮,大家记忆犹新的水果水产的发展,就是那时候提出来的,所以现在产品这么丰富。之后到了九十年代末期,粮食产量到了1万亿斤, 1996年第一次突破1万亿,1998年仍然保持1万亿斤以上,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就有了极大的改善。那时候中央也提出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求,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这样的重要判断。在这些背景下,再连同后来的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些内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都促成了中央当时提出要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要求。
上世纪最后20年,有这些和农业结构调整有关的口号和要求。但是这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前的农业结构调整相比,总的感觉是既有传承和延续,但是更有创新和发展。大体有三点不完全相同,一是,过去主要是解决农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这次要在促进供求总量平衡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过去主要是考虑农业生产结构的问题,通俗讲就是考虑初级产品生产的问题。这次要在考虑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更加注重调整好产品结构。前面我讲到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这显然比以前的范围大大扩展、内涵大大丰富。要优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三是,过去主要是农业生产力范畴的一些调整,这次当然也包括生产力发展的一些规定,但是要更加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靠我刚才讲到的“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三个“激活”,来增强农业农村内生的发展动力。
唐仁健表示,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有关举措的考虑和安排方面,和以前的结构调整也有很多新的不同和要求:
一是从产业发展纵向来看,支持农业生产领域,尽管仍然是重点,但是现在已不远远局限于生产领域。现在包括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特别是农产品产后的加工、储运、运销等领域,这方面的支持和发展措施非常多。比如在第15条,发展现代食品工业那一条里面,这次提出在优势农产品产地要打造食品加工业的产业集群,另外要实施主食的加工提升行动,因为主食跟我们消费者关系都很密切。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的模式,中央厨房在东部地区,上海、山东等地非常多,非常突出。另外要开发功能性、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和以前仅仅着眼于田头、着眼于初级产品不完全一样。
二是从横向来看,除了重视支持农业本身,优化农产品本身的供给以外,这次文件特别强调,除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之外,还要着力推动满足对农业的观光、休闲、康体等,我们叫体验性、服务性的需求。另外还要满足群众对青山绿水,概括叫生态性、绿色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