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主页  >  农村 << 中国农村网
广西宜州合寨村:村民自治带来的幸福生活
  

  

  “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合寨村新貌 韦炳华 摄

  6月的太阳升得早,韦焕能像以往一样早早起床,熟络地来到自家蚕房,把昨天摘下来的桑叶一张张均匀洒到蚕仓里。细细地听,蚕宝宝“沙沙”地吃得正欢。

  “家里养的这几仓蚕,一年能卖1.5万元。”韦焕能说。退休之后,他和老伴种桑养蚕、照顾孙子,算上家里那几亩稻谷、甘蔗,全家年收入4万多元。“生活啊,乐呵得很!”

  在广西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韦焕能是村民们眼中的“能人”:37年前探索的“村民自治”,引领了一场深刻影响中国的变革;如今,“退而不休”的他带领村民发展桑蚕等产业,日子越过越好。

  近年来,合寨村发展桑园面积1500多亩,并建立桑枝食用菌生产基地,仅此一项年产值便超200多万元。2016年,合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553元。

  除了发展桑蚕产业,韦焕能还有个愿望,把合寨村打造成一个品牌响亮的旅游基地,让“美丽合寨”给村民带来更加幸福的生活。而今,这个愿望在各方的努力下,正逐步成为现实。

  

  罗云函与父亲聊起今年牛羊市场的行情,很是乐观。 阮旭日 摄

  “我家小车、摩托车停在家门口,从来没有上过锁”

  “咩……咩……”

  一阵山羊的叫声,从山间传来。远远望去,身手矫健的山羊在石山间跳跃,悠闲进食百草。更远处,一头头黄牛点缀在山涧,如绿色幕布上的朵朵雏菊,分外醒目。

  2014年,村民罗云函回到合寨村创业,租下这片石山地用作散养牛羊。几年打拼下来,他养的羊最多时有400多只、牛100多只,年收入10多万元。

  白天,这些牛羊从圈棚里自己溜达到山里吃鲜草;傍晚,牛羊又自己返回圈棚过夜。几年间,没有丢过一只羊、一头牛。

  “村里的治安非常好,我很放心。”打动罗云函回乡的,不仅有家乡越来越美的生态环境,更有越来越和谐的治安环境。“我家小车、摩托车停在家门口,从来没有上过锁。”罗云函说,早年间在外地工作,练就一身“老油条”的本事,“逢人防三分”,回到家乡,却能真正“卸下防备”。

  牛羊不用看、车辆不用锁,折射的正是合寨村平安和谐的社会生态。而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37年前,开始“包产到户”的合寨村,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虽然田野变绿了、果园变红了,但原有的基层管理体制与实际出现脱节,生产队的管理呈现涣散状态。

  由此导致的一系列如赌博多、盗窃多、乱砍滥伐多、唱痞山歌多、放浪荡牛马多、搞封建迷信活动多、管事的人少等种种社会问题,被群众称为“六多一少”乱象。

  逼不得已,合寨村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保卫自己”。1980年2月5日,韦焕能召集各生产队长及村民举行村民大会,成立“村民委员会”并选举带头人,发布了“村规民约”和“封山公约”,约定自我规范行为、整治村容村貌。

  “村民自治”让合寨村的生活很快步入正轨,治安环境大为好转。如今,依靠着不断完善的村民自治,合寨村的经济建设不断加快,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风愈加淳朴,邻里愈加和谐,吸引着越来越多像罗云函一样的村民回乡、创业。

  走进如今的合寨村,雪白立面、雕龙画凤的民房和整洁的街道,让人眼前一亮。

  目前,合寨全村95%以上的农户住进钢混结构楼房,安装了闭路电视,老年人活动中心、五保新村、村民自治文化公园等一批新的活动场所向村民开放,村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韦以贵正在桑田里采摘桑叶。 阮旭日 摄

  “合寨村的环境好,生活节奏慢,压力小”

  合寨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村里不管谁家红事白事,全村老小都会出来帮忙。“这家出点钱,那家舀点米,事情就办起来了。”

  发动村民互帮互助的,是合寨村的“非官方组织”——农村社区议事会。它的成员也全部由村民不记名投票产生,在村委的领导下,议事会“议”着村里的大小事情。

  与官方组织相比,议事会有着更贴近村民生活的优势,更能体现村民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哪家房子坏了、电不通了、水管漏了,“找议事会准没错!”

  几年前的一个冬日深夜,合寨村板甘屯一位82岁的老人突发重病,但其6名子女都在外务工。得到消息后,议事会成员马上联系卫生院,并通过村里的高音喇叭通知村民前往老人家中帮忙。

  由于老人年事已高,于次日上午去世。村民自觉地出钱出力为老人筹办后事。第三天,匆匆赶回的老人子女走进家门,看到的是已收拾整齐的家、井井有条的灵堂,大小事项,村民们已都准备妥当。

  对于合寨村“大家庭”的和睦安定,47岁的韦以贵同样深有感触。

  早年,韦以贵在外打工,风里来雨里去,落下一身病痛,为看病几乎花光积蓄、因病致贫。他深切怀念家乡的好,与妻子一合计:不如回村里养蚕。

  2016年,韦以贵返回家乡,得到议事会和村民们从种桑技术到蚕丝销售的热心帮助。村民们帮他把一个个蚕仓搭建了起来,在养殖过程中手把手地教会他,最后一枚枚蚕茧就这样变成了真金白银。当年,仅养蚕一项,韦以贵便收入2万多元。

  “村里环境好,生活节奏慢、压力小。”韦以贵脸上呈现笑意。现在,他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采叶、喂蚕,偶尔给桑田施下肥,劳动强度降低了,身体也比以前好了。

  从城市里忙碌不停的务工生活,到如今在村里简单的种桑养蚕的工作,韦以贵适应得很好。闲暇时,韦以贵经常在村里走走,和年少时的伙伴们聚聚,生活安静闲适。虽然目前养蚕的收入要比外出务工收入低些,但他正计划着扩大养殖规模,争取未来有更多收入。

  “女儿今年即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我的压力就更小啦!”韦以贵说,“等养完这批蚕,要与妻子一起去外地看看女儿,顺便到处走走、旅游。”

  他所期望的幸福生活,已在眼前。

  

  站在自家的新房子前,老党员韦振观坚信,合寨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阮旭日 摄

  “现在只要打一个电话,医生就上门服务”

  2015年12月,一场特别的工作现场会在村头的大樟村下举行。

  当天,宜州市屏南乡卫生院的医生们,与合寨村的村民代表举行“家庭医生签约”仪式。乡卫生院采用“全科医生+乡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护士”的服务小组模式,组成3个全科医生团队,服务该村4000多名居民。

  一年多来,全科医生团队风雨无阻,按照国家、自治区和地方要求,为合寨村村民提供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特别重点服务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精神病人及贫困居民,赢得村民们的交口称赞。

  “我母亲年纪大了,行动很不方便。现在只要有需要,我一打电话,和我签约的医生就上门服务了。”村民韦绿贵高兴地说,以前想象不到,村里也能享受像城里一样方便的家庭医生式服务。

  不仅环境变美了,收入增加了,看病也方便了,合寨村民的文化生活同样变得多姿多彩。

  在合寨村,时常会有老人在村头广场给少年传授传统壮拳武艺;夜幕降临,村民们喜欢聚在一起或唱山歌、跳舞,或舞狮子、下棋……只要有空,村里的3支文艺队就会义务为村民带来表演。这个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处处绽放着民族特色文化的勃勃生机。

  每逢节假日,被合寨村优美环境和文化氛围吸引至此游玩的周边村民,比比皆是。

  2014年4月,合寨村民自筹资金,举办了“壮歌大典暨合寨村第一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欢庆壮族“三月三”。活动吸引了周边市县5000多名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壮族民俗风情文体活动,游览风光秀丽的溶洞群、独秀山、天然湖等景色。

  “全村屯的舞狮队、壮人拳师队、壮家少女礼仪队等12支迎宾队伍一字排开,争相献技,引导游客巡游了3公里。”55岁的韦振观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兴奋不已。

  这次展示壮族民俗和合寨文化的成功策划,让全村尝到了旅游发展的甜头,合寨村卯足了劲加快旅游发展的步伐,这也让作为村委会监督员的韦振观比以往更忙碌了。

  从村里的环境卫生、村容村貌,到村民的日常行为、村委的各项工作,都是韦振观的监督内容。“小到乱丢垃圾、大声喧哗,大到村里项目建设,零零碎碎的,有啥不对就说啥。”韦振观说,时间久了,就连外来的游客都知道,“合寨村有个最爱管事的人”。

  在韦振观的影响下,合寨村的年轻一代也养成一起“管事”的习惯。即便是每年举办近万人的旅游节,经由村民的志愿服务,活动现场仍旧干净整洁、秩序井然。

  

  合寨村新建的村民自治文化公园。 阮旭日 摄

  “未来的合寨,将让八方来客‘望见山水、记住乡愁’”

  近几年来,合寨村多次成为全国性村民自治论坛、全国“村官大讲堂”、村委主任培训班的现场教学点,作为基层民主政治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接受各级各地领导参观指导和专家学者调研。

  2015年,合寨村获评“广西特色文化名村”称号,旅游事业发展上了新的台阶。

  合寨村党支部书记韦以明介绍,合寨村以“广西特色文化名村”为蓝图,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体系,依托丰富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将蚕丝被、猫狮、竹叶画、壮拳等打造成旅游商品,并为这些商品注册了“合寨村”牌商标,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

  “通过拓展村民自治文化效应,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宜州屏南枫叶节等旅游节庆,合寨村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升。”韦以明带领的这届村委班子心中有着计划:下一步,将研究以农民土地入股的形式,引入企业开发现代观光农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合寨村的旅游产业。

  “要让群众增强获得感,在于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高群众收入水平、让群众当家作主。”宜州市委书记周飞表示,作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合寨村有着先天优势,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十分明显。未来,合寨村将紧抓自身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以产业带动合寨村整体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增收。

  如今的合寨,已让四方乡亲拥有了幸福的生活;未来的合寨,也必将让八方来客“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完)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