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主页  >  人物典型 << 中国农村网
“海垦一号之父”钟南为橡胶事业奉献一生
  

 

  在海南农垦博物馆陈列厅的入口有一张叶剑英元帅和一位中年人合影留念的大照片。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张照片是照片中的中年人的孙子从广东梅州叶剑英纪念馆翻拍、放大后送给博物馆做纪念的。

  照片中的这位中年人是谁呢?他和开国元帅叶剑英之间有着怎样的情缘呢?他的孙子为何不远千里到梅州叶剑英纪念馆翻拍照片呢?

  这位中年人就是中国自己培育的抗风橡胶品种“海垦一号”的培育人,在海南农垦的史册里享有“海垦一号之父”美誉的——钟南。

  “父亲为‘海垦一号’呕心沥血。”钟南的大儿子钟新明用这句话开头,言语间充满着自豪和对父亲的崇敬。他向我们展示了钟南的旧照和物证,久久地凝视一张张照片,轻轻地手抚一个个物件,将钟南生前的故事娓娓道来……

  赤子情怀

  钟南于1903年8月出生在广东台山赤溪,10多岁跟随祖父、祖母下南洋来到马来西亚。

  天然橡胶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马来西亚,种植橡胶开始于1877年,种植橡胶的历史比较早,是仅次于泰国、印尼的第3大产胶国。马来西亚的橡胶园产权基本上是私人性质的,除了小胶园之外,还有大胶园。中小规模的胶园,是管胶、割胶、收胶、制胶工作一条龙,老板根据成品胶片的色泽、质量、数量等指标发工资。较大规模的胶园是英国人的,大多组成橡胶公司,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计酬方法是根据胶工产量、干含指标发工资。

  钟南的祖父祖母带着父亲一家人,给当地的胶园主打工谋生。从小爱动脑筋的钟南,一边割胶一边用自己的芽接刀,在胶树上自行摸索搞橡胶芽接育种,随着他个头的增高,不但积累了丰富的芽接育种实践经验,眼界也更加开阔。

  1945年,钟南担任吉隆坡橡胶工会主席,经常代表胶工向资方争取权益,提高生活待遇。他深深地认识到橡胶于国于民的经济价值,新中国不能没有橡胶。他和所有的归侨一样,经历过海外的劫难,更加渴求祖国的富强。他仔细观察马来西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土壤等,并请教当地有关专家,翻阅海南岛有关的资料,为回国创业做准备。他相信:只要心有梦想,就一定会有所作为。

  1951年,钟南带着50多名华侨归国。

  叶帅嘱托

  钟南回到广州,广东省侨办把他安置在广州供销部门工作。

  当时海南东部的橡胶树正遭受台风的严重摧残,听到这个消息,热爱橡胶的钟南心痛不已,他在国外就研究过海南岛的气候,他心里非常清楚,海南是一个台风多发地区,现有的橡胶品种抗风性能差,要想更好地发展中国的橡胶事业,就必须培育出适合海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橡胶品系。

  “我要到海南去,去培育出一种适合海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橡胶品系。”钟南心里有了这个愿望,就像一束光,整个人都变得透亮。他一刻也不想停留,毅然向组织提出了到海南岛种植橡胶的请求,从繁华的都市来到荒凉的美文山。

  从此,他的一生与祖国橡胶结下不解之缘。

  钟南带领一支50多人的归侨队伍,在文昌县(今文昌市)新桥美文山割茅草,砍木条,搭起草寮,安营扎寨开荒种胶。

  他们顶烈日、冒风雨,砍芭开荒。不久,钟南又把老伴和四个儿子从海外接到美文山,加入开荒种胶的队伍,表明了他在海南农垦扎根的决心。

  为了心中那个信念,钟南要比别人更吃苦耐劳。白天开荒和骑单车往返300多里路到海口联系工作;晚上在小油灯下做胶园定标、栽培形式研究。

  几年间,钟南和归侨工友们“啃”掉了3000多亩荒山野岭,挖掉树根,处理好倒下的树木,将裸露的土地犁翻,耙平整,按100亩面积为一格划分成一个个大方格,四周留出防护林的位置,方格内挖出栽胶苗的土穴,一行一行横直对齐,形成未来的橡胶林段。美文山历史上第一批橡胶园终于诞生了。钟南浑身上下也瘦得走了形,只有那双明亮的眼睛神采依旧。

  1952年春天,钟南光荣地出席了广东省第一届政协会议。

  会上,省政府主席、华南垦殖局局长叶剑英亲切地召见了他,听取他关于种胶情况的汇报,高度赞扬了归侨们报效祖国、艰苦创业的一片丹心,勉励他们再接再厉。要求大家一起来研究:怎样根据华南地区的实际条件种好橡胶。

  钟新明告诉我们,每次父亲给他们讲在工地遇见叶帅的故事就非常兴奋、激昂。

  那是在1952年夏天的一个上午,钟南正在和工友们开荒劳动。大家干劲十足,个个干得汗流浃背,边干边说笑,气氛热闹欢快。

  远处几位首长模样的人向工地走来。他们边走边看橡胶基地开发作业情况,不停地交流着看法。

  “那不是叶首长吗!”待到走近时,钟南眼睛一亮,他一眼就看出,走在中间的那位身材魁梧的首长,是叶剑英同志。

  “你是钟南同志吧?你好啊!半年来,你对政协会议提出的题目研究得怎么样?”叶帅认出钟南,先伸出手问道。

  “在海南种胶存在寒害、风害和品种落后、产量低等实际问题,必须找到适合海南种胶条件的橡胶品系。当前帝国主义实行封锁禁运,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很困难,只有依靠自己动手就地育种,才能加快发展我国的天然橡胶事业。”钟南认真向叶帅汇报了自己的看法。

  “谢谢你!培育优良橡胶品种,正是国家的需要,你和我们想到一起了。”叶剑英高兴地握着他的手,并亲切地和钟南合影留念。

  叶剑英回去后不久,美文垦殖场按照上级指示,成立了以钟南为主的三人橡胶育种科研小组,中国天然橡胶种植历史上的第一个育种科研组诞生了。

  此时的钟南,心里除了誓言,更多的是豪情,山间那些蓬蓬勃勃的野草,似乎给了他最生动的精神注脚,今后的日子一定是忙碌的。

  华南垦殖局局长叶剑英的嘱托,这崇高的使命,使钟南既感到荣幸,又有沉甸甸的压力。他心里非常清楚,虽然,东昌农场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108位归侨,有橡胶方面特长的周月英、符祖海、关炳贵、王集谋等人,但是缺乏橡胶科技人才。

  面对科研力量严重不足、科研设备、器材简陋的问题,仅仅凭自己有限的橡胶专业知识,做橡胶育种研究,困难重重。

  但是,钟南想到自己就是为了报效祖国,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回国的,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止自己的脚步,他相信自己。

  首先第一步,就是选找抗风能力强、产量高的良种母树。钟南带着科研小组步行到儋县、琼海、文昌等地的原有胶园实地调查。期间他查找、翻阅大量各种相关文献资料,他们跋山涉水、忍饥挨饿,顶烈日、冒风雨,穿梭在海南大大小小的胶园。用几个月的时间,掌握了各胶园优良橡胶树的种源、生长情况、抗灾能力和产量变化等大量资料。

  经过认真排比分析,文昌南阳乡华侨锦兴老胶园的10号胶树引起了钟南的关注,它生长快、胶乳多。科研小组最终选定文锦兴胶园的10号胶树为良种母树,定名为“锦兴10号”。见到了初步成果,钟南信心倍增。

  紧接着第二步是采种、育种工作。在当时的科研条件下,钟南小组采用的是实生胶种直接育苗法。为了采摘到最好的胶种,在胶果成熟季节,科研小组24小时轮流守候在母树下,废寝忘食,风餐露宿,树上爆裂一颗就捡一颗,一粒不丢,然后从中挑选最好的胶种育苗。

  钟南他们在美文山开出一片荒地,作为试验区,种植“锦兴10号”400株。试验区离住地有两公里,胶苗定植后,为了管好胶苗,钟南干脆在试验区边上搭个茅寮,经常在山上吃住。

  1960年,经过六年精心培育管理,“锦兴10号”经受了一次强度较大的寒潮、两次强台风袭击的检验,长势喜人,胶树围径增粗已接近开割标准。

  钟南为已经取得的成功而高兴。但他更清楚,在他面前,还有胶树开割后产量情况的检查,还有对强度更大的自然灾害的抗性检验等关口要过。

  海垦一号

  钟南全身都是精气神,他的每一天,不能用简单生活、生存方式去解释,完全是一种情操和使命使然,精神高度令人仰止。他每天早出晚归,往返胶林间,到胶园里测产、记录、分析,掌握了上千个数据。

  这年的10月11日,气象台预报有12级以上强台风在海南岛东北部登陆。

  “锦兴10号”面临严峻考验。面对台风预报,钟南心里很矛盾:盼台风,是因为科学试验要通过严格的检验才算成功。怕台风,是因为胶树成长周期长,若失败,就要重新再来,反复试验,耗时耗力耗钱,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国家橡胶事业的发展进度,觉得对不起国家。

  就在东昌农场职工全力以赴防风的时候,钟南的心思全放在“锦兴10号”的风害检测上。他先是布置工作人员做好各项检测准备工作,让大家熟悉检查的项目、正确的检测手段和操作要求等,然后逐一检查试验区胶树的风前状况。做好记录,保证风后分析对比的准确性。

  傍晚时分,狂风夹着暴雨狂啸而来,到半夜,风力越来越大,一阵比一阵紧,房子外面的树木在风中摇来摇去,地面上能吹动的东西到处滚动,根据风向推测,强台风中心可能会经过这里。

  他知道,作为科技工作者,讲的就是实际,不能只等风后检测作鉴定依据,若能在试验区现场观察到胶树抗风的关键情景,那分析起来就更加真实可靠。于是,他打算抢在台风中心还没有到来之前,争取时间赶到试验区去实地观察胶树抗风情景。

  妻子担心地阻止他。

  钟南知道危险,但是更知道,只有实地观察胶树抗风情况,才能做出准确的鉴定。他毅然提起马灯,穿上雨衣,顶风冒雨冲出门去。

  信念能让人做出令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即便付出的是生命代价,世俗的理论难于解释这种选择和付出,然而,高尚却在此刻得到最好的解读。

  门外风雨交加,钟南依然没有停止脚步,一路上跌跌撞撞,摔倒了又爬起来,马灯被摔破熄灭了。他只能凭记忆和感觉,深一脚浅一脚地,模模糊糊往前闯。他终于摸到了试验区,可是荫蔽的胶园一团漆黑,根本看不清,他只好原路返回。

  风越来越大,雨水从他脸上直往嘴里灌,眼镜片模模糊糊,看不清路面。他裹紧雨衣,侧着身,顶着风,凭着感觉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挪动脚步,谁知不小心滑到路边沟里,摔破了头,血水和雨水一起从头上流到嘴里,好在眼镜片没摔坏,他用手正了正眼镜框,爬起来继续向前走。刚走几步,一阵风迎面扑来,雨衣被刮得飘起来,人像长了翅膀要飞起来,他干脆脱下雨衣,任凭暴雨淋在身上。

  当妻子看到全身湿透,冻得瑟瑟发抖的钟南,心疼得不得了,赶紧给他清理伤口,煮上姜糖水为他驱寒,安顿他休息。

  第二天一早,风雨小了,钟南顾不上伤痛,爬起床,急忙往试验区跑,察看风害情况。

  检测结果:初比区,“锦兴10号”断杆一株,倾斜五株;高比区,没有断杆,仅倾斜一株。引种对比的国外无性高产品系PB86断杆13株,倾斜28株。结果表明:“锦兴10号”抗风力大大强于国外引种无性系。

  看着对比结果,钟南热泪纵横,和队友们紧紧拥抱。

  “感谢这伟大的时代!感谢我们的祖国!感谢赋予我们智慧和悟性的这片土地!”钟南激动的心情难于言表。

  1961年,“锦兴10号”开割。到年底统计第一年的产量,也高于国外引种的无性高产品系PR107。

  经过鉴定后,广东省农垦厅把具有较强抗风性能的“锦兴10号”列为重风害区推广的橡胶品系。

  海南农垦局决定:“锦兴10号”橡胶品系正式定名为“海垦一号”,组织大面积推广种植。

  魂归大地

  1963年,对橡胶研究痴迷的钟南,依据群体抗风的原理,亲手开辟了一个橡胶丛式种植试验区。这种形式的栽培两株一位,三位一起,橡胶丛种不仅抗风,而且亩产比单种提高40%。

  1966年,由于身体原因,在组织的劝说下,钟南不得已退休。退休后的他对橡胶育种、芽接有近于疯狂的热衷,他不顾年迈体弱的身体,颤巍巍地一步一步从竹梯爬上橡胶树上芽接,梯子在他身下摇摇晃晃,儿子扶着梯子战战兢兢。

  钟南心装着胶树,常常徘徊于胶园间,一次次回忆那风华正茂的年代,一次次重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次次想起叶帅的嘱托,眼睛里不禁闪着泪光。他放眼层层胶林带,一片葱绿,一片清香,当年的一切困难显得如此渺小。

  祖国感谢钟南为发展橡胶作出的贡献。1978年,“海垦一号”荣获国家科技大会奖,接着又和“丛种试验”一起,先后分别荣获国家农垦部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海南农垦科技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钟南在81岁高龄时,荣获助理工程师职称。

  1993年4月8日,钟南离世。按照他的遗愿,埋葬在他育种工作的地方。伴着橡胶林律动了半个世纪的钟南,他的橡胶魂与青翠的橡胶林一起延续。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爱国归侨钟南用他的一生,向党,向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02年,海南省农垦总局授予他海南农垦创建50周年功勋人物。

  钟南不但为海南农垦橡胶事业奉献了一生,他的四个儿子亦跟随着他的脚步,继续奋斗在海南橡胶这块热土上,成了名副其实的橡胶专家!长子钟新明,是海南农垦橡胶研究所的一名工程师;次子钟新稳在东昌农场生产科当橡胶技术员,三儿子钟志明在文昌椰子试验站工作,也是搞橡胶技术研究的,小儿子钟新景是东昌农场生产科橡胶技工。

  钟南,他和“海垦一号”一样,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壤,用自己与众不同的方式,落地生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