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贤出生在越南,自小在越南与中国之间辗转来回,最终却扎根海南农垦,一心一意为国家的橡胶事业做贡献,热心为基层职工服务。他的事迹在海南农垦东路农场广为流传。
战乱中颠沛流离
陈颖贤1929年出生在越南中部古镇会安的一个华侨家庭,父母经营小杂货铺。1935年,正值适龄上学的年纪,陈颖贤被祖父带回老家——海南文昌翁田龙头村读私塾、上小学。也正是这个时候,他接受了中国传统教育。
因日寇入侵,陈颖贤1939年又随叔父逃到越南,回到会安父母身边,并继续自己的学业。会安是越南一个华侨聚居的古镇,除中华会馆办有中学外,福建、潮州、海南等4个会馆也办有小学,推行华文教育。日寇侵略越南前夕,当地的抗日宣传非常活跃,陈颖贤也成为一名宣传员。后来,因为日寇横行,陈颖贤不得不再一次休学。1946年,他和同学一起回国,到广州广雅中学读书,直到1949年毕业。
陈颖贤在广州读中学毕业后,本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到外国去发展,可他却选择留下,跟许多中国热血青年一样参军。1952年,陈颖贤随所在部队抵达海南,参加海南的建设工作,而海南正是陈颖贤的老家。
为农垦建设舍小家
1958年军官转业后,陈颖贤被安排到海南农垦东昌农场。当时农场刚成立不久,正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大力发展橡胶产业的时候,首要任务是以开荒种胶为主,陈颖贤也加入开荒种胶的行列。
在东昌农场开展开荒种胶期间,陈颖贤和爱人一起每天早出晚归,在荒山上战天斗地。当时没有机械作业,只能靠双手用锄头、铁锨和砍刀,砍荆棘、挖橡胶环山行、挖橡胶穴,然后定植橡胶,山上没有水浇灌刚定植的橡胶苗,就靠双肩往山上挑。施肥也靠双肩往山上挑,双手磨起了厚厚的老茧,鞋子磨破了一双又一双。
1960年,陈颖贤从东昌农场调到东路农场,负责物资采购工作。当时全国的生活物资都比较紧缺,要采购物资,需要多方联系,特别是采购粮食等生活物资,更是艰难。为了节省,陈颖贤常常是先找到物资后再找车辆运回农场。因此,采购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还很劳神。为了确保物资供应及时,陈颖贤整天在外奔波,很少有时间待在家里,更别说是对家庭的照顾。
令陈颖贤痛心难过的是,他那未满两周岁的二儿子,在幼儿园生病了,当时妻子在生产队工作,想请假照顾孩子,但未得到队长的批准。陈颖贤采购物资回到农场得知孩子病重的消息后,急匆匆赶回家将孩子送到文昌医院时已是回天乏力。痛失爱子,这对陈颖贤夫妇的打击是巨大的。为减轻心中的痛楚,陈颖贤把全部的心思都投入到了农场的建设工作中。但是每每回想起这些,他内心总是深深自责,觉得对不住孩子!
由于工作需要,陈颖贤的工作岗位换过几次。因为他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农场安排他到工会当文化干事。农垦兵团时期(1969-1974年),他又担任过一师宣传队队长。恢复农垦体制后,他又重回工会当文化干事,在工会一直工作到退休。
无论是在工会还是在宣传队,陈颖贤都充分发挥着自己的特长。他喜欢写作、摄影,擅长做思想工作、交朋友,爱帮助人。他走到哪里都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到哪里都能交朋友。那些年,东路农场23个生产队他都蹲过点,林段也都跑完了。这为做好农场的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陈颖贤经常是随身带着相机,骑着自行车到生产队、到林段里采访好人好事,或参加大会战,或参加护林保胶,晚上回来就写稿或进暗房冲洗照片。为激励职工群众的工作热情,他总是将采写开荒种胶、管胶、割胶等方面的先进人物事迹及时进行报道,拍摄的照片、撰写的稿件在农场宣传栏上张贴。他还组织编写了多期《东路朝阳》诗歌集、《工人园地》小报,刻印后向全场各单位分发;为丰富农场文化生活,培养文艺骨干,他先后主办了几十期摄影、美术、书法和文艺创作学习班以及征文、征诗、征联活动,为农场培养了一大批文艺骨干;每逢各种重大节日,他参与主持组织开展了各项体育比赛和文艺晚会等活动,让职工群众放松身心。每年春节,也是他最忙碌的时候,因此几十个春节假期,都没能回翁田老家过年,家人对此很不理解。
职工眼里的“热心肠”
陈颖贤为农场舍小家顾大家,从不言悔。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他不仅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热心为职工服务,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多年来在农场职工群众中流行着一句话:“有困难找老陈!”
陈颖贤为农场为职工做了多少好事,多得他自己都记不清了,存在记忆里的只有那么几件较为典型的事。记得在1961年的大台风来临前夕,他负责联系转移各连队住在危房里的职工群众。那天,他带着一部大卡车先后到各连队去接需要转移的人员,将全部人员安置在场部新建的大厂房里。陈颖贤从早忙到晚,好不容易把人转移得差不多,刚想歇会儿,4队一个产妇即将临盆,他又马上冒着风雨送她到医院产房。可是,这产房是茅草屋,产妇刚送进去不久,产房就倒了,四周的泥巴墙全塌了,只有屋顶在木架的支撑下挺立着。当时有4个人被扣在里面,还好都没有受伤。为了给其他3位女同志壮胆,他主动留下来守护,为防不测,他一夜未曾合眼。
一年夏天,陈颖贤在东路水库救起3名女学生;有一次,11队职工黄萍患黄疸肝炎病危,要求出院回老家,无人敢靠近,陈颖贤冒着被传染的风险,主动上去抱她上车送去治疗。有一年,为安置好农场的孤寡老人,陈颖贤经过多次调查了解,向职代会提出建敬老院的建议,由于调查详细,建议可行,最终被场党委采纳,建敬老院的事得到落实……无论大事小事,只要能帮助的,陈颖贤都会尽力帮助。不少职工群众常说陈颖贤是天生的“热心肠”,他乐于助人的行为得到职工群众的一致称赞。
无怨无悔扎根农场
作为归侨,陈颖贤有许多海外关系。他有三个胞弟,分别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工作,在德国、法国也有不少老同学。这些海外的亲朋都曾多次主动提出帮助陈颖贤离开东路农场,到国外去工作和生活。但是,国外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待遇再好,也丝毫不能动摇他扎根农场的决心。他一次又一次地婉拒了几个胞弟和老同学的盛情帮助。
1978年10月,陈颖贤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在日本做石油工作的五弟,回国到胜利油田考察,顺道到东路农场寻访大哥陈颖贤。那次见面是自1946年在越南分别后,兄弟俩的第一次碰面,间隔了整整32年。回想起当年兄弟相见的情景,陈颖贤仍然记忆犹新。当五弟看到陈颖贤一家挤在一间瓦房里,以及听说他的各种遭遇后,反复动员他出国:“大哥,下决心走吧!这里有什么值得留恋?我帮你办好一切手续!”可是陈颖贤当时跟五弟说:“我不走,这里就是我的家!”
后来有知情人问陈颖贤,没跟五弟去日本后悔不后悔时,他说:“我觉得没有什么好后悔的,这是我的选择!”是的,陈颖贤一生中,像这样的选择机会很多,但是,他都选择了祖国,因为有一颗无法磨灭的中国心。
尽管陈颖贤一生历经坎坷,但是他仍然坚强乐观,尽心做事,热心助人。他在东路农场工作直到1990年退休。退休后本可以安享晚年,但是他却在农场关工委继续发挥余热,直到三年后因老伴病重,需要他照顾,他才从岗位上真正退下来。
令陈颖贤难以忘怀的是,1991年12月24日,陈颖贤代表海南农垦参加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海南农垦纪念建垦50周年时,陈颖贤又被评为海南农垦“百名功勋”。这些荣誉,令陈颖贤无比自豪。
在陈颖贤家的相册里,他一直珍藏着一张在海南农垦建设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珍贵留影。当时,他昂首挺胸,神采奕奕,上身佩戴着写有“百名功勋”大红绶带,格外醒目。这张照片既是一个历史的见证,更是他的精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