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主页  >  人物典型 << 中国农村网
他为农垦改革攒下了民心——记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格尼河农场场长王士奇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是农垦精神的精髓,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责任,在继承老农垦精神的同时,还要注重挖掘新时期农垦精神的内涵,并将之转化为开展工作的驱动力。”在全场工作会议上,王士奇如是说。

  干过门市部会计、生产队会计、生产队长、农场副场长,36岁那年,王士奇成为海拉尔垦区格尼河农场场长,是当时全垦区最年轻的场长。

  在他的带领下,近年来格尼河农场无论是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是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都得以“每年一个新台阶般”不断提高。

  做好“农”字文章

  1971年出生的王士奇,是个典型的“垦二代”。父亲是建场时生产连队的一名基层干部,受父亲的熏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习惯,“扎根农垦、报效农垦”的种子已不知不觉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大学毕业后,王士奇回到了养育他的格尼河农场工作。从起步基层到走上领导岗位,每一段工作经历都是他推动农场跨越式发展的经验源泉。

  “农场要改革,还得从‘农’字上做文章。”王士奇说。王士奇刚当上场长时,正是农场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工作比较忙,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忙人”。除了要抓管理、抓生产,还要肩负带领职工群众致富的使命。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作为农场应如何迈出第一步?

  谋定而后动。经过详细论证,在王士奇的推动下,格尼河农场制定了《引进现代农机具发展规划》。上任第二个月,格尼河农场组建了机耕队,十多年来累计投入数千万元购置大型现代农机装备,如今形成了拥有200余台套件现代农机装备、作业面积达10万亩、员工92人的规模。除了农场的生产任务外,机耕队还承担周边企业和农户的代种、代耕、代收服务。除此之外,王士奇还非常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连续多年带领科技人员与中科院、东北地理农业生态研究院、天津农科院等数家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实验、繁育、推广优良品种70余个,年繁育良种170余万斤,大力推广实用增产新技术,为企业和地方农民的农业生产决策提供了充足的科学依据。在他的主导下使良种良方配套、农机农艺紧密结合,引领了垦区和地方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要让每一名格尼河农场的人活得更有尊严!”这是王士奇在任职大会上作出的郑重承诺。言必行、行必果,自他任场长至今,全场总收入累计实现27.6亿元,利润1.5亿元,职均和人均收入较2007年分别增长了275%和413%,实现了职均、人均收入11连增。

  “有困难找场长”

  对于熟悉的人来说,王士奇的“抠门”是出了名的。因农场距集团有近500公里,为了节省住宿费用,每次去开会,他都是凌晨3点出发,回到家都半夜了,甚至打印材料他都要求双面打印,节省纸张。大家在私下里都亲切地称他“抠”场长,对于这个昵称他毫不在意:“治企与持家是一样的,要保持节俭的好传统。”

  这样的一位“抠门”场长,在农场的民生建设上却无比大方。近年来,格尼河农场利用争取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和企业配套等多种形式,累计投入1.57亿元用于民生工程建设,改造危房2000余户,建水泥路200余公里、修建休闲广场12个、安装太阳能路灯365盏等。现在全场各队房屋街道整齐划一,尤其到了夜晚,街道上灯火通明、广场上热闹非凡,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风貌得到巨大提升。

  “有困难,找王场长。”这是农场职工的心声。在王士奇上任前,有一个职工遗属,因患疾病生活十分困难,连续十几年农场都给其发放帮扶金,他得知后,根据物价上涨的现状,积极争取为这名遗属上调了帮扶金。类似的事例还很多,在王士奇的牵头下,格尼河农场设立了大病特困扶助资金,专门解决这部分困难群众的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为群众办事,花多少钱都值得。”王士奇说。

  除了提高群众生活的硬件水平外,王士奇还注重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群众致富。为了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他提出了扶持群众发展养殖业的思路,为了解决启动资金问题和调动大家积极性,他积极奔走,帮助养殖户联系低息贷款,还制定了补贴政策为达到规模养殖户补贴资金,已累计发放补贴200余万元。

  农垦改革的践行者

  “这个《意见》的出台,体现了农垦在国家发展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中央已经做了顶层设计,农垦发展的又一春天即将到来。”三年前,《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出台,王士奇很是兴奋。

  王士奇既是一个头脑灵活的人,又是一个稳重冷静之人,他清醒地认识到,农垦改革既是一个发展机遇,又是一个严峻挑战,“走正确的路要比正确的走路更重要”。不久之后,参加农业部举办的推进农垦改革发展意见理论培训班,更坚定了王士奇要把农场改革与发展进行到底的信心:“把农产品做到绿色化、健康化,扩大产品竞争优势。”

  “要从发展思路上破解发展瓶颈,这样才会使更多的资源向自身配置。”在王士奇的推动下,格尼河农场提出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夯实农牧业产业为基础,以创新驱动和改革为动力,以加快建设现代农牧业基地为重点”的工作思路。

  三年来,格尼河农场打造大豆、玉米、杂粮种植生产基地,木耳种植基地和肉牛羊养殖基地,积极推进良种种植和养殖,努力提升供给侧的市场竞争力。如今,大豆和玉米种植基地已达18万亩规模。为了培肥地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格尼河农场实行大豆玉米倒茬轮作,有效提升了作物产量和实现了耕地保护。

  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王士奇觉得可以利用农场的机械力量优势做些文章。于是,他积极奔走,争取到成立农机合作社的政策红包,利用原有机械力量的基础,成立了农场自己的农机合作社。2018年,王士奇开始谋划建设格尼河农场第二机耕队。

  “我们利用国家政策获得更多的农机补贴去更新机械装备,在壮大力量的同时,我们已经在农机服务市场上抢得先手,获得话语权。”王士奇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