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拓展,20个农场基地、96.64万亩土地分布在沿江、沿淮和江南地区。种子产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快速发展,现代农业航母“安徽号”蓄势待发。
“我们的名字,我们的事业,一半是水、一半是山,遍布江淮、如日中天……”这首出自安徽农垦皖河农场职工陈松泉的《皖垦赞歌》,传唱出了皖垦人艰苦奋斗和勇于开拓的作风。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是独特而厚重的农垦文化。近七十年的历史中,一代代皖垦人用青春和汗水,用勤劳与智慧,将一道道荒山野岭和一片片不毛之地打造成百万亩肥沃良田。这是皖垦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今天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来源。
作为我国农业战线的“国家队”,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皖垦人担负着助力国家粮食安全、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安徽农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拓展,20个农场基地、96.64万亩土地分布在沿江、沿淮和江南地区。
致力绿色有机,服务美好生活,这是时代赋予皖垦人的历史使命。这里不仅富产绿色有机大米,还有茶叶、酒、梨等系列农产品,有的出口海外,有的作为茅台、五粮液直供基地,产品品质获得认可。
走进农场,可以看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标准化稻田,智慧农业、无人机植保提高了作业效率,农业实现节本增效;这里是历史文化名茶“敬亭绿雪”的产区,还是亚洲最大的连片标准化茶场,良种示范园升级改造提升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消费者通过手机可以在线认领种植,还能体验采摘、加工等农耕文化,茶业与旅游业实现融合发展。
安徽地处国家级三大战略交汇地带,是长江经济带和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核心成员,区域间产业转移和协同发展的力度加大,不仅为安徽农垦的农产品提供了市场,也为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三产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
“长三角地区有3亿多人口,围绕‘建设长三角区域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新的战略定位,我们要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皖垦‘绿色、有机’优质农产品的基地规模、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以更多更好的优质绿色有机产品,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安徽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詹先豪告诉记者。
打造绿色基地 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强势
安徽农垦有优良的种植基地,小麦、水稻、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产能32万吨以上。种子产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快速发展,现代农业航母“安徽号”正蓄势待发。
近年来,安徽农垦着力构建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和质量可追溯体系。以“五统一”抓好基地绿色标准化生产,以“两化”实现有机农产品生产全程可追溯,将物联网大田数据采集器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整合到微信公众号平台,让有机农产品生产全程呈现在公众面前,使消费者看得见、更放心。
“在种植、养殖中我们遵循‘非生态绿色有机不种养’的生产理念,发挥农垦集团的专业化、组织化优势,做大稻麦粮食的标准化种植,因地制宜补充发展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快速壮大养殖业尤其是生猪养殖业,进一步发展科技型绿色优良种业。”安徽农垦集团种植业部负责人侯宜泽介绍。
据了解,截至目前,安徽农垦已有37个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生产总面积达6.4万亩,年产量6.5万吨;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农产品28个,如倮倮富硒米及香粳米、青草湖黄酒、砀山油桃等;有机农产品5个,如有机大米、敬亭绿雪绿茶。
龙亢农场地处怀远县西部,1959年建场,因紧靠有2000多年历史的怀远县古龙亢镇得名。
农场的3.5万亩耕地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已全部实现“吨良田”,其中万余亩实现“吨半良田”,小麦平均单产650公斤,秋季水稻平均单产800公斤。
日前,在龙亢农场公司200亩“开心稻田”里,一群麻鸭在稻田里开心地嬉戏,在田沟里快乐地穿梭。被当地人称为“会飞的鸭子”,按每亩稻田15只标准放养,麻鸭自幼稻田采食天然的草、虫、鱼虾等,辅以谷物喂养,品质、营养、口感极佳,每年中秋节前都被抢购一空。
“更令人期待的是开心稻田种植的有机稻,选用的是优质品种‘南粳46’,加工的大米开锅香、口感好,嚼劲足,被称为开心大米!”龙亢农场公司党委书记、场长马振辉介绍。龙亢农场公司“开心稻田”生产的有机“鸭稻米”成为皖垦大米的后起之秀。
安徽农垦除了“开心稻田”有机米,还有产自天长市大圹圩农场的倮倮牌有机稻、有机米。
北有五常,南有天长,这是倮倮米业的发展目标。公司常年发展绿色优质品牌粮食订单6万亩,年加工各类产品近2万吨,产品主要销往长三角地区城市。公司以“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愿景,打造粮食产业和稻米全产业链两个重点,创建过得硬、叫得响的优质农产品品牌。
倮倮米业追溯中心负责人赵家平告诉记者:“农场的每个生产队只种植一个品种,农资、化肥、农药统一采购,扫码通过追溯系统可以查看整个生产过程,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皖垦茶业集团为安徽农垦六大产业集团之一,辖十字铺、敬亭山、九连山、祠山岗4个茶场公司。茶业集团以垦地合作经济效益为支撑,打造茶、林为核心的高效特色产业。2018年,生产大宗毛茶10972吨,敬亭绿雪名优茶178吨,出口精制茶2300吨。
在祠山岗茶场,有一片300亩的黄金芽生产基地,放眼望去,满地金黄。“这种从浙江引进的珍稀白化茶树品种,最大的特点是‘三黄’:干茶亮黄、汤色明黄、叶底纯黄。全年可以采摘三季,即使在夏、秋季节品质也不逊于其他春茶,氨基酸含量高达9%,高出普通茶叶一倍。”祠山岗茶场公司党委书记杨泽军介绍。
今年是采摘的第四年,鲜叶质量和数量逐年提升,从实际的采摘面积来看,春茶亩均利润已达到1万元左右。
与黄金芽基地相邻的,是抹茶原料生产基地。通过低产茶园改造、茶树遮阴增加叶绿素含量、病虫害综合防治、科学施肥修剪、科学管理,原本只能生产普通茶叶的茶园,被打造成了抹茶原料的生产基地,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从今年春季的生产销售情况来看,抹茶茶园与大宗茶茶园相比较,亩产量高150公斤,鲜茶市场价格高3.6元/公斤,亩产值高2370元。相比之下,抹茶的效益比大宗茶要高得多。
“三三一”模式 技术服务到田间
旱涝减收,资金不够,病虫害,卖粮难……这些难题统统不用愁,安徽农服来分忧。作为农业服务的“国家队”,专门服务新型农场主。
安徽省农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以农垦为主导,以农业服务为主营的专业公司。成立之初主要是为解决农场及周边农户农业服务成本高、农技服务不到位、烘干和仓储设施不完善等难题,目前已打造线下服务为基础、线上服务为纽带的农业一体化服务平台。
“我们逐步摸索首创了覆盖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要素的‘三三一’模式,通过规避自然、经营责任、农业市场三个风险,搞好技术、资金、烘干仓储三项农业生产关键性服务,最终建立一支诚实守信、群众信任、懂技术、善管理、接地气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经纪人队伍。”安徽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詹先豪介绍。
安徽农垦午季小麦播种面积31万亩,沿淮12个农场公司是小麦主产区和良种繁育基地。今年4月,江淮、黄淮冬麦区降水显著多于常年,赤霉病防控工作形势严峻。为全力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农垦集团抓好小麦生产“一喷三防”工作,整合垦区技术资源,成立小麦专家组,跨区域督查指导,保证小麦赤霉病防治在三遍以上,防治成效显著。
“产量丰收的同时,小麦品质也比往年有较大提升。以华阳河农场和皖河农场为例,抽样检查显示,绝大多数为二等麦以上标准,一等麦容重达到802,赤霉病指数较低,仅在1.0~1.5之间,呕吐毒素在121~333之间,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小麦食品卫生呕吐毒素最低控制指标1000的指数。” 詹先豪高兴地告诉记者。
在安徽农垦大圹圩农场,高标准农田里的水稻涨势喜人,10套“极飞P20”无人机同时开展植保作业,场面十分壮观。这种无人机具有“仿地飞行,精准避障,一控多机,夜间作业”四大优势,不仅覆盖农场全部粮田,还为周边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每年作业面积15万亩以上。
无人机植保作业具有高度低、飘移少、可空中悬停等特点,旋翼产生的向下气流有助于增加雾流对作物的穿透性,防治效果好,远距离遥控操作让作业人员避免了农药中毒的危险,提高了作业安全性。
在无人机植保作业现场,大圹圩农场产业发展部副部长姚鹏告诉记者:“农场2017年购入无人机12台,可实现1分钟喷药1亩田,是传统人工的60~80倍,还能24小时全天候作业,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
54岁的种粮大户崔海军是个“垦二代”,除了在农机合作社工作外,还承包了150亩田种植粳糯稻,尝到甜头的他今年又承包了180亩田搞稻虾共作。
“农场里像我这样的种植大户还有很多,这里的基础设施都很完善,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农场的‘五统一’模式(统一供种、统一机械、统一安排茬口、统一品种布局、统一销售)让我们种植大户从来没有赔本过。”崔建军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随着越来越多“垦二代”退休,为了有效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龙亢农场联合周边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联合体,成立了龙亢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向周边农村提供覆盖全过程、全产业链、全要素的保姆式社会化服务。
通过专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户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67元,增产100斤,合计每亩可为农户增收200元以上。目前,龙亢农业服务联合体每年开展社会化服务面积约60万亩,带动农民直接增收1.2亿元。
“依托龙亢农服,农场及周边农村成立专业合作社超过400家,规模在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超过800家,累计流转土地达14万亩。”龙亢农场公司党委书记、场长马振辉告诉记者。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我国35个垦区分布在31个省份,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安徽垦区一直处在排头兵、领头羊的位置。
据介绍,安徽农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7.1%,配方测土施肥面积达95%以上,机插秧率到7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4.7%,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5%,优质良种全覆盖。
依托农垦集团组织化能力,安徽农垦走上了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种业是现代农业的“芯片”。皖垦种业是安徽农垦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优势产业之一,是打造农垦现代农业企业集团航母、示范带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安徽农垦有23万亩自有标准化种子育繁基地,获得21个自有审定品种,39个品种生产经营权。年销售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良种2亿斤以上,主要销往安徽、江苏、河南及湖北等黄淮海区域和长江中下游区域。
龙亢农场与中科院、中国农大等多所科研院校开展合作共建,目前,已有20多家科研单位在农场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农作物科研基地,建成了水(旱)稻、小麦、大豆、玉米等多个育种基地。
“农场已有7个农作物新品种进入国家及省区域试验,17个农作物新品种进入国家及省级预试,6个农作物品种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每年引进、试种的新品种达230余个。” 龙亢农场公司党委书记、场长马振辉介绍。
传统农业浇水、施肥、打药,农民全凭经验、靠感觉,如今有物联网智能监控系统实时定量“精确”把关,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保护了农业环境。
龙亢农场与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等单位进行合作,开展农业物联网实践探索和示范应用,建成了远程监控、大田数据采集、农机作业监管、“我的农场”、“网上供销社”、“庄稼医院”、质量追溯等7大部分组成的物联网系统,配套建设了500平方米的物联网演示与控制大厅和5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
“农场采用物联网技术,发展高效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项目作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实践,成功入选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马振辉说。
2018年,大圹圩农场投资200万元建设农业物联网工程,构建了大圹圩农场智慧农业系统。通过高清摄像监控设备、太阳能杀虫灯、远程全自动虫情测报灯、全自动智能远程孢子捕捉仪等高新技术设备,实现智能病虫情监测预警、苗情灾情监测、智慧农机调度、植保无人机监控、农产品质量可视化追溯。
“稻田的虫情检测,通过田间地头的智能虫情测报灯,实时传递数据。二化螟和大螟数量超过一定数量时会自动上传数据,及时发送短信提醒管理人员。像远程智能孢子捕捉系统,会自动捕捉到水稻的病害,像稻曲病、纹枯病的数量个数,同时也支持短信预警功能。”大圹圩农场产业发展部副部长姚鹏介绍。
土地作价入股 激活发展动能
土地是农垦最宝贵的资源,是农垦的立业之本。
农垦土地是国有划拨土地,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是权能不完整的土地。划拨土地不易流转,其市场流通功能和融资功能难以充分体现,这就导致了农垦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
据了解,2014年底,安徽农垦集团资产总额78.93亿元,净资产14.57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1.5%。同时由于人员多,社会负担重,融资渠道有限,制约了垦区社会经济发展。
“安徽农垦探索土地作价出资走在了农垦改革的前列,2013年,集团公司成立了作价出资领导小组,向安徽省国资委提交了《关于安徽农垦集团土地作价出资有关事项的请示》,并按要求进一步论证和完善土地作价出资方案。”詹先豪介绍。
为加速推动土地作价出资进度,2014年,农垦集团选定两家土地评估中介机构对各农场土地进行估价。在完成东风湖农场和华阳河农场农用地估价报告后,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并完善评估方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20个农(茶、果)场304宗土地的估计报告。
“土地作价出资,根本目的是壮大安徽农垦资本规模,提升经济总量,降低资产负债率,增强融资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将土地资源集中到集团公司,有利于保护省政府可动用的国有土地储备资源,增强对国有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和全局调度能力,坚守耕地红线。”詹先豪说。
将林地、耕地、建设用地等各种资产进行确权登记,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作价入股等改革。农垦土地早日确权登记发证,才能使农垦土地资源清楚、资产明晰。为此,安徽农垦很早就启动了这项工作,截至2018年8月,累计发证面积94.2132万亩,确权发证率100%。
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前提下,安徽农垦将已经确权发证的304宗、面积63.99万亩,涉及20个农(茶、果)场的土地进行估价,评估价值240.95亿元,作为国有资本金全部注入农垦集团公司。
2015年,安徽农垦10亿元中期票据发行获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审核通过,首期5亿元中期票据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年利率4%,实现了土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
通过土地作价入股,安徽农垦集团总体实力得以全面提升,降低了资产负债率、增强了融资能力,为更好地利用好国家信贷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拓展发展空间、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