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主页  >  改革典型 << 中国农村网
逐浪先行海天阔——海南农垦改革十年
  

  海南农垦有着无比辉煌闪耀的历史。

  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南农垦人艰苦奋斗,在南海之滨的贫困之地挥洒青春和汗水,将荒滩变成了绿洲,圆满完成了囤边戍垦的历史使命,成为我国第三大垦区。在海南建省之前,海南农垦是海南先进生产力的代表,GDP占全省的1/3,管理着海南1/4的土地、1/8人口,是海南最大的国有农业企业集群。

  66年的坚守,海南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创造了北纬18度以北大面积种植橡胶成功的奇迹,确保了国家战略物资的供应安全。同时,海南农垦以天然橡胶及热作为主,带动和辐射周边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开发建设海南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时光荏苒,时过境迁。新世纪之初,完成历史使命的海南农垦却由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不严、分配不公、一胶独大、人才不强,陷入了发展困境:曾经是海南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却与地方的发展出现不小的差距;坐拥丰富的农业资源,却仍手捧金饭碗过着穷日子,许多农场社会包袱沉重,发展艰难。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008年,中央决定将海南农垦从省部共管改为由海南省全面管理,从此拉开了海南农垦改革的大幕,自此,海南农垦下放海南省全面管理,体制上融入地方、管理上融入社会、经济上融入市场。2015年,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海南农垦改革进入新时期,在农垦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及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上持续发力,这场深入、彻底的改革,全面激活了海南农垦发展的一池春水。

  集团化改革,组建新“航母”

  农场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农垦总局和农垦集团分设,政企不分“两张皮”,相互掣肘、资源难以整合、凝聚力不强;垦区所属农场(所)各自为政,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活力,亏损严重……新一轮改革启动前,海南农垦身处发展窘境,与全国大多数垦区情况差不多。

  不改革就难有出路。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出台后,海南应时应势而动,迅即做出反应。“2015年11月27日中央关于农垦改革的33号文发布后,海南省20天后就出台了《关于推进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依靠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园区、大企业、大产业,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 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思涛告诉记者。

  海南省文件发布后的半个月内,原海南农垦总局的实体机构即被取消,在原海南农垦总局和海南农垦集团基础上组建新平台——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垦控股集团”),成为引领海垦发展的“航空母舰”。省国资委经授权对海垦控股集团履行出资人职责,并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农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此,海南农垦结束了“政企合一”的历史,实现了去行政化。

  海垦控股集团成立后,立足全局,对整个垦区资产、资源、产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处理农垦系统不良低效资产以及历史遗留问题,清理480家僵尸企业;重组垦区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将涉及旅游地产的8家二级企业和25家投资公司等“小、散、弱”企业重组为海垦实业集团,管理人员由245人压缩为87人,每年直接节约管理成本1500万元以上;通过股权划转、管理关系划转等方式,对12家业务相同或相近的物流、仓储、商贸、信息化系统开发与管理等资源企业进行整合,组建海垦商贸物流集团。

  在企业负责人管理上,海垦控股集团一改过去按行政隶属关系管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旧例,依据产权关系进行考核,实现管资产和管人相结合。同时还赋予二级企业董事会自主用人权,其经营管理人员由董事会通过市场自行选聘,实施带目标、带措施竞聘上岗,以效果定去留,以业绩定薪酬。“集团每年都会根据实际给下属企业定任务定指标,如果考核不达标,第一年黄牌警告,第二年红牌警告,第三年直接换人。”杨思涛说。

  在内部管理上,集团构建与二级企业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及三级法人管理架构。按照产权关系赋予二级企业战略与投资、财务及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83项授权事项。近年来,海垦控股集团不断精简审批事项和环节,推动从“以管企业为主”逐步走向“以管资本为主”。杨思涛上任后,还组织对海垦集团原先的授权清单进行了优化和完善,2017年以来,海垦集团先后两次下放审批权限,建立企业内部的授权清单,不断激发二级企业的动力。

  通过一系列的资源重组、结构调整、制度重建,海垦控股集团现有二级企业48家(其中上市公司2家)、农场公司 27家。2017年,海垦控股集团实现汇总营业收入225亿元,利润总额4.62亿元,与改革前的2015年相比,大幅增盈约17亿元,结束了海南农垦长期靠补贴、长期亏损的局面。企业职工人均年收入23965元,增长10%,大大提振了海南农垦以改革促发展的信心。

  提起27家农场公司,海南农垦在农场企业化改革中的经验为兄弟垦区提供了有益借鉴。多年来,海南农垦所属的40个农场都是“国营”体制,政社企合一,负担沉重,发展阻滞。为了释放农场企业发展活力,海垦控股集团采取四种模式,推动40个农场改制转企为农场公司:产业禀赋和基础较好的农场单独改制成公司;与园区建设相结合,将农场改制成园区建设主体运营公司;与产业集团发展相结合,按产业集团需要推进农场改制并划归产业集团管理;以市县为区域同步推进农场转企改制与重组整合,形成发展合力。

  2017年,垦区农场全部完成改制,成立了27家农场公司和4家产业集团。据了解,农场公司除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监事)成员由海垦控股集团任命外,其他经营层人员包括总经理按市场化方式聘任,薪酬与公司经营业绩直接挂钩。红明农场有限公司董事长、“垦二代”王波,改制前是国营红明农场党委书记,从“王书记”到“王董”,经历了最初的不适应后,他发自肺腑道,是转企改制给农场带来了出路。

  尽管改革初期杂音很多,但2年后的喜人成果让杂音逐渐消匿:2017年农场公司全部实现盈利,实现利润总额1.94亿元,增盈2.91亿元,长期亏损的局面终于得到彻底扭转。

  对杨思涛而言,让他高兴的不仅是农场经济发展向好,还有农场带头人心态的转变。“以前农场实行场长负责制,盈亏都由总局兜底,干好干坏一个样,场长们想得更多的是怎么从总局要点钱,现在不一样了,企业化运营,董事长们更多考虑的是怎么经营,怎么赢利,不再等靠要了。”他风趣地说。

  规范管理农用地,焕发新活力

  根治顽疾,告别“脚踩金土地,过着穷日子”

  海南农垦拥有1041.23万亩土地,然而,多年来由于土地管理粗放、收益低下、分配不公,垦区人民常年守着土地金饭碗,却过着清贫苦日子。

  “垦区两个问题最为突出:一个是承包租金过低、租期过长、面积过大(‘三过’),另一个是农场土地大量被侵占。”杨思涛介绍。长期积累的顽疾逐渐让海垦人意识到,这些沉疴积弊不破除,土地经济效益将很难提升,势必影响垦区的和谐稳定。2015年,海南农垦主动增加“全面开展农业用地规范管理”自选改革动作,率先在东昌农场进行试点。

  位于海口市琼山区的东昌农场,可以说是整个垦区农场的缩影。作为农场农地清理规范改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东昌农场公司党委副书记肖双告诉记者,承包价不统一、“三过”问题、农场土地被私垦私占,已经困扰农场多年。“东昌有2000多亩土地被周边农民侵占,土地租金每年每亩最低的只有10元、20元,租期长的达到70年,甚至个别农场还有无限期的,有的企业一租就是上千亩。”肖双说,大量农场资产就这样流失了,可真要逐一进行清理规范,难度不是一般大。

  毋庸置疑,土地改革历来总是艰难的,为打响东昌农场作为首批农用地清理规范试点的第一枪,海南省委副书记、省深化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军在东昌蹲点了9个月,跑遍了东昌35个生产队,完成了4242户信息采集及1.3万宗、3.96万亩农用地的信息核查,在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垦区场情农情,制作了合乎规范的合同文本,并积极与住建、国土、物价等部门沟通,制定了符合垦区实际的阶梯式指导地价。

  “简单地说,就是重新签订合同,调整承包地租,收回已退休职工承包土地,并通过合法手段收回被侵占的农场土地。”9个月的艰苦奋战虽然让肖双至今仍唏嘘不已,但取得的成效却让他倍受鼓舞:改革后,东昌农场公司收回农用地3.1万亩,土地承包租金每年从366万元增加到989万元,增长了2.7倍。仅此一项,就使农场扭亏为盈,并且为农场长远发展储备了土地资源。

  东昌试点成功后,2016年7月,海南农垦开始全面推进农用地清理规范改革。彻底摸清摸透了垦区农用地的家底,核查农业用地991.64万亩,为垦区28.2万户职工、居民建立了用地信息数据库,然后遵循市场规律,制定指导地价;规范对内、对外等5类农用地承包租赁合同,明确土地承包主体、理顺承包关系、规定承包租赁期限等,有效解决土地“三过”问题。同时,采取“分利不分地”等方式,解决分配不公及无地少地职工生活保障问题,维护了垦区的和谐稳定。

  改革的平稳推进得到了职工的认可和支持。海南农垦阳江农场有限公司职工李国基有着30多年咖啡种植经历,此次换签合同中,李国基承包的8.5亩地也重新换签了合同,租金从120元/亩涨到了150元/亩,被问及地租上涨的感受时,老人乐呵呵地说:“这几年公司以最低保护价收购我们的咖啡鲜果,每年卖的价格都不错,再说地租即便涨了,但还是考虑了我们职工的实际,也不算高,能接受。”

  值得称道的是,对于改革中的棘手难题,各农场公司没有退缩,而是敢于迎难而上,敢于动真碰硬。荣光农场公司借助法律手段收回长期拖欠的土地租金近500万元;中坤农场公司租户张某长年拒缴地租被法院强制执行拘留15天并追回欠缴租金等;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被占土地共有89宗1.1万多亩,在三亚市政府和地方法院支持下, 5000亩被占土地问题得以解决。

  一改到底的决心,正视问题的态度,破釜沉舟的勇气,使得垦区农地规范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2017年垦区实现土地租金收入2.15亿元,较前三年平均收入增幅达213.55%。土地承包租金单价大幅度提高,由前三年平均每年67元/亩提高到135元/亩,涨幅达101%。目前垦区各单位承包租赁合同换(补)签率整体超过96%以上,清理收回私垦私占土地61.63万亩,基本解决了垦区土地“三过”问题。同时,垦区还利用农用地规范管理的契机,强力推进农垦遗留问题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目前,通过未确权地、争议地、被侵占地三类地的确权登记,垦区确权面积完成了接近970万亩,土地发证率95.12%,已完成2018年海南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任务指标。

  农用地实现规范管理为垦区大做土地文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东昌农场公司的凤梨生产基地上,原本满植橡胶的土地上,绣球凤梨、牛奶凤梨、芒果凤梨等各种高端品种铺满山坡,这里是2016年东昌农场公司与天地人公司共同注资建立的天地东昌热带水果产业公司及配套凤梨共享农庄,是东昌农场公司在完成农地清理规范后,试点土地资产资本化改革的一项成果,有效确保了资本化后的土地有高附加值,并实现长期运营长期收益。

  海南农垦红明农场有限公司荔海共享农庄内,虽已不见鲜红诱人荔枝满挂枝头,但仍不时看到游客的身影,“现在虽已过了采摘季,但农庄内处处是风景,仍吸引了不少游客。”红明农场公司董事长王波介绍,农庄于今年5月开园,作为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首批12个重点“共享农庄”示范建设点之一,荔海共享农庄目前已建成350亩妃子笑荔枝核心示范园,集生产、生活、体验、购物、餐饮、住宿等功能于一体,将成为市民们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的新去处。

  82个“居”落地,带来新愿景

  轻装上阵,回归农场企业本色,职工安“居”乐业

  7月30日,在全国农垦改革“两个3年”任务2018年中期评估通报会上,全国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工作2018年度年中考核评估结果揭晓,海南农垦以总分106分的成绩居全国各垦区单位榜首。“为表彰我们在农场社会职能移交方面措施得力、进展较快,财政部今年奖励了海南1亿元财政补助。”如此佳绩让杨思涛很是高兴。

  多年来,垦区农场承担着教育、卫生等大量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沉重的负担成为农场发展的桎梏。如何彻底使农场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充分发挥农场企业属性,这既是中央的统一部署,又是海垦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同样还是在东昌农场,农场办社会职能剥离改革的第一炮在这里打响了。东昌农场公司董事长麦全法告诉记者,东昌农场最先实现移交的是教育系统,2009年农场的5所学校、137名教职工移交地方管理,2016年6月15日,海南农垦首个社会管理属地化试点——海口市琼山区大坡镇东昌居成立,原来农场承担的14大项100小项的社会职能,实现了全部移交。

  东昌居的成功试水,为全垦区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开了个好头,垦区所属农场陆续启动改革。目前,垦区所属40个农场(所)设“居”工作全部完成,共设“居”82个,政府通过委托授权或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接原农场承担的25大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每年海南省财政专门下拨5.7亿元,用于82个“居”公安、计生、医疗等方面支出。

  据东昌居副居长肖武介绍,农场在未改革前,每年要为900多人发放工资800多万元,设居后,400多名管理公共人员的工资全部由财政发放,农场负担变为了零。对于职工来说,东昌居的设立极大方便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前办个准生证要跑无数趟,先得将材料提交给农场代办,再由农场负责同志到海口专门办理,既不方便又耗费时间,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把事情办完。”东昌农场公司职工韩承平说。

  卸下沉重社会管理服务重担的海南农垦,用杨思涛的话来说,就是“为垦区今后的发展腾出了精力,积累了资金”,随着垦区“航空母舰”的搭建,农场企业化改革的完成,农用地规范管理的圆满收官,海南农垦全力以赴谋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海南农垦针对一胶独大,其他产业小、散、弱,发展水平与资源禀赋、组织优势、承担使命不相匹配的实际,提出了“八八”战略。这是海南结合自身实际和农垦的资源禀赋,经过深思熟虑、反复酝酿、充分论证后确定的产业发展战略。

  所谓“八八”战略,即大力发展天然橡胶、热带水果、热带作物、草畜养殖、南繁制种、旅游健康地产、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八大产业,建设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万宁槟榔城、五指山金江茶文化产业园、红光草畜产业园、南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三亚凤凰谷乡村文化旅游区、南滨国家南繁种业园区、南平医疗养生产业园区八大园区,积极培育和发展有核心竞争力的国有农业企业群和农业产业园,用3至5年时间把海南农垦打造成热带特色农业“王牌产业”航母。

  确保橡胶种植面积,因地制宜,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是海南农垦在实施“八八”战略中着重下好的一盘棋,不仅提升了垦区的经济效益,也让职工实实在在分享到了红利。

  在神泉集团(南田农场),职工黄少明站在自家造价300多万元的“芒果楼”前,向记者讲起了他的“芒果发家史”。1993年,在农场的统一号召下,多年从事橡胶种植的他改种起了芒果,自此尝上了甜头。亩均2~3万元的纯收入,120亩的种植面积,让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低调内敛的“隐形富豪”内心散发出的浓浓幸福感。

  风鼓云帆航道阔,长风破浪正当时。今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使杨思涛对海南农垦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加笃定:“未来,海南农垦将以资本为纽带,大力推进垦区内部产业资源的重组整合。巩固现有热带作物优势品种,不断引进和推广种植新品种,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充分把握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结合农垦的实际,谋划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新的产业。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农垦现在‘一胶独大’‘一农独大’的局面,推进‘农’垦向‘农’垦与‘海’垦并举转变,谋划产业发展新亮点、增长点,为美好新海南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