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今年9月6-7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苏州召开的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大会上强调,要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制高点,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彩云之南,四季如春,初冬时节,这里依旧繁花似锦,风轻云淡,瑰丽的民族文化和绝美的自然景观在这里交织汇集,使云南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和宜居之地。11月5日,以“‘互联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的2016农业信息化高峰论坛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举办。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在论坛上强调,要尽快形成统筹线上线下农业发展的思路,大力推动互联网与“三农”工作融合,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
屈冬玉指出,统筹线上线下农业发展,推动互联网与“三农”工作融合,可以激发农业农村的内生动力,实现节本提质增效;可以推动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辟农民就业增收新渠道;可以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高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快捷性,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可以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模式,提升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水平,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屈冬玉要求,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要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目标,要努力加出三个“新”:加出一个新农业,瞄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推动农业互联网由消费型为主向生产型与消费型并重转变,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加出一个新农村,瞄准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新要求,推动由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互动融合转变,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加出一个新农民,瞄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推动由传统农民种地为主向新型职业农民种地为主转变,让农民成为一种令人羡慕的职业。
云南省副省长张祖林表示,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农业信息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新动力、促进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农民增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擎作用。
江西省副省长尹建业、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许世卫、中共洛川县委常委、副县长陈耀忠等领导和有关专家分别在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演讲,通过解读国家有关政策文件、展望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交流“互联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等,与大家分享不同视角下的“互联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尹建业:以智慧农业引领现代农业
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必须智能化。江西省副省长尹建业介绍,从2015年开始,江西省就以“生产智能化、经营电商化、应用数据化、信息便捷化”为总体目标,创新性地应用PPP模式,借助专业力量,融合三大电信运营商及电商巨头等各方优势,发挥省财政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全省推进智慧农业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智慧农业“123+N”建设构架初具雏形,江西农业数据云、农业指挥调度中心、12316资讯服务中心已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农产品电商平台、农业物联网云平台均已上线运行,正邦集团、双胞胎集团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率先应用农业物联网,有30家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农业物联网示范区, 55家县级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建成营业,建成村级益农信息社687家。2015年,江西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163%。
“推进智慧农业的实践表明,没有信息化引领,农业转型升级就是空谈。只有把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重构传统农业,才能真正促使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真正创新农产品流通的业态。”尹建业表示,今后几年,我们将以智慧农业为抓手,利用“互联网+”这条高速公路,将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坚持生产智能化、经营电商化、应用数据化和信息便捷化,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步伐,力争到2020年,农业信息化综合水平达到60%以上。
许世卫:加强农业展望信息分享
“如何提高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如何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我们还有很多方面要努力。”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许世卫认为,信息的引导很重要。通过农业展望,预测未来变化,可以辅助农业主体科学生产和有效经营,有效引导市场预期,推动消费理念升级和政府宏观政策,发布中国展望报告,提升农业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中国已经具备了定期发布农业展望报告的能力,我们连续举办了2014年、2015年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开启了中国提前发布农产品市场信号、主动应对市场变化的现代市场管理新篇章,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影响,初步建立了中国农业展望制度。” 如何加强农业展望信息分享?在许世卫看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提高数据意识和互联网意识,引导创新性思维方式。二是突破新型工具研制和模型方法研究,增强技术支撑力量。三是培育信息分享与服务主导模式,完善农业信息服务机制,构建权威、统一的农业信息发布窗口,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主导模式,解决我国农业信息发布渠道不集中、发布时间不统一、解读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四是探索信息分享新模式,实现各主体的数据众筹和资源共享。
许世卫表示,农业展望将为生产者、经营者、决策者提供一分力量,提供一种选择。农业展望的进步是我国农业市场化信息化进步的一种新表现、新方式。
占锦川:农业大数据探索与应用
数据资源现已经成为国家新型资源,数据也已经成为国家的竞争力。上海农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占锦川从大数据促进农业电商发展、上农信农业大数据实践、上海农业大数据下一步工作等三方面做了分享。
占锦川介绍,上农信旗下的菜管家自2009年上线以来,依托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和广泛的农业基地联盟,已发展成为中国知名的优质农产品第三方电子商务订购平台。通过数据,可以看到对客户的分析,对订单消费产品的分析,包括订单价格分析、会员年龄段、消费产品的分类。这样,大数据就指导电商发展,可以调整供应量。
“大数据+农业=智慧农业。” 占锦川认为,我们的大数据应用之一是农产品价格监测,从分析到发布有一整套模式;应用之二是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把全要素、全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应用之三是农产品追溯平台,它应用了互联网设备。应用之四是农用无人机,有固定翼和八旋翼无人机,建立一个物联网示范点,辐射周边一片同类区域。
对于上海农业大数据未来发展。占锦川表示,一方面要加强建设大数据共享平台,推进涉农数据共享。另一方面是绿叶菜大数据的建设。依托农产品价格信息监测平台和蔬菜园艺场田间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绿叶菜生产管理、投入品监管等等。
“大数据技术与农业领域的深入结合,将深刻影响我国农业市场监测预警、智慧农业的生产管理。我们一直坚持在农业领域做信息化,虽然历经波折,但我们相信未来会更好。”占锦川充满信心地说。
陈耀忠:品牌助推洛川苹果走向世界
洛川地处陕西北部,因境内洛河而得名,因洛川会议而著名,因洛川苹果而驰名。如今,苹果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摇钱树”。中共洛川县委常委、副县长陈耀忠认为,政府要通过品牌建设带领企业闯市场。
陈耀忠从果品质量安全、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品牌营销渠道建设、区域品牌塑造和品牌保护等五个方面介绍了洛川苹果打造品牌的成功模式。但这五个措施里都融入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在建立果品质量追溯制度方面,推广使用二维码,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在品牌营销渠道建设方面,着力构建洛川苹果品牌营销网络体系,通过抓住电商发展的重要机遇,积极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在品牌宣传方面,洛川将苹果与生命健康深度融合,挖掘苹果文化内涵,塑造苹果品牌形象,与京东合作开展洛川苹果网上专题,在淘宝乡甜频道设洛川苹果专场,不断提升洛川苹果网上宣传热度,并成功举办了九届中国陕西洛川苹果节,今年还与世界苹果大会合办,国内外影响很大。
“洛川苹果,走到哪里,随便摘下一个,就可以吃。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凡是经过产业协会授权、有质量安全二维码的就是真正的洛川苹果。” 陈耀忠自豪地说。
冯德东:“互联网+”农村金融的实践与思考
“‘互联网+’产业,是农村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可以落实产业融合的最好实践。”宝象金融联合创始人、宝象资产CEO冯德东提出,农业信息化打破了区域限制,通过信息传递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互联网金融为农业提供了新的信贷途径。 “互联网+”农业解决农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升了农业效率,实现了金融优化配置,将资源引向了需要的地方,促进了农业发展。
冯德东介绍,宝象金融的农业全产业链布局,包括生产资料供应、农副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到家等。以宝象金融的明星产品为例,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进行有效控制,可以将单个企业的不可控融资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成功模式。
针对农村金融的发展,冯德东认为,要积极鼓励对农业各类信贷创新;要对新兴的农业信贷形式提供经济扶持;对各类进入农业信贷渠道的资金进行引导和监管;确保充裕的资金流向农业,推动农业发展;增设并发放农村金融牌照,确保涉农金融企业持牌经营。
当前,“互联网+”正处在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融合期,并成为继政策、科技、投入等要素以外推动农业发展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深刻改变了农村治理方式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张兴旺表示,我们必须把握这一发展趋势,通过“互联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业信息化培育农业发展新动力,以新动能推进“三农”事业实现新发展。我们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让农业因为“互联网+”而更强,让农民因为“互联网+”而更富,让农村因为“互联网+”而更美!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