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元宝村:小小铅笔绘出“亿元村”
   

  [编者按]

  岁月不惑,春秋正隆。改革开放40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凯歌,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风雨四十年,改革在路上。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人民网策划推出“40年·改革印记”系列报道,用记者的视频、图片、文字,通过人民网、手机人民网、人民网法人微博、微信、人民视频APP等多个端口,为您讲述全国各地、各行业的“改革印记”,在时光的记忆中传递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感受日新月异的时代巨变。

  元宝村坐落在黑龙江省尚志市,是松江东南侧,现有800余户人家。元宝村原唤作元茂屯,是“中国土改第一村”,当代著名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故事原发地,却也是改革开放前,当地赫赫有名的“光腚屯”。

  清晨6点多,元宝村元宝山制笔厂的生产车间里,42岁的赵大春在生产线旁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他和厂里所有的老员工都知道,33年前,元宝村只有一个把废弃仓库当厂房的小木农具加工厂。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东风,元宝村的铅笔产业走不出国门,更不能成为现在这个“亿元村”当之无愧的“财柱子”。

  一支小小铅笔,有着怎样的故事,又是如何让元宝屯走过暴风骤雨,嬗变成的“亿元村”的?

  元宝村的探索:“光腚屯”一夜跨过温饱线

  1946年,元宝村的前身——元茂屯迎来了喜获解放后的第一个年头。但解放后的元茂屯,仍旧有许多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服的穷苦人。如果有外村的姑娘嫁到村里,人们就会叹着气说:“这个姑娘,命苦啊!”后来,作家周立波以元茂屯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让元茂屯“火”了,元茂屯也因为《暴风骤雨》得一别名——“光腚屯”。

  

一支支小铅笔让“中国土改第一村”元宝村从温饱走向富裕。韩婷澎 摄

  上了年纪的村民都说,元宝村在解放后的30多年时间里,一直没有走出困境的原因是复杂的。从1946年开始土改,一直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元宝村命运的曲折往复更是中国多数农村的缩影。

  怎样才能不再受穷?

  历史的变革,给了元宝村勇于走在时代前列的勇气。“走出一步天地宽,应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取点‘真经’,弥补自己的不足。”作为村里的“当家人”,张宝金和村党委班子经过多次研究,决定走出去,去北京、湖南、广东、天津等地的一些知名村办企业学习考察。

  说走就走!张宝金带着村里人称“于万能”的钳工于万河、“窑把式”陈明亮、人称“铁算盘”的村会计亓炳昌踏上了考察之路。当他们来到天津大邱庄时,深深地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望着大邱庄红红火火的村办企业,内心真的是激动不已,好像看到了元宝村的希望。”张宝金操着浓重的山东乡音回忆道。

  说干就干!在回村后的第一次集体会议上,党委班子确定了元宝村的富村方向,并利用考察学习回来的经验,确定了立足于“农”,取利于“工”,实施“以工养农、工农并举”的发展方向。张宝金说:“我们村紧傍着林区,身边有元宝林场、万山林场、一面坡林场,又紧临苇河林业局、亚布力林业局、延寿林业局,我们如果打定‘靠山吃山’的主意,从木制品加工入手创业,一定会很快地打开局面,壮大我们的经济。”

  可是,致富思路定了,创办木材加工厂的钱从哪儿来?

  向银行贷款?村里还欠账27万元。贷款?甭想!钱,只能靠自己凑。

  这时已经是元宝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宝金说:“要让群众出钱,党员干部就得带头。”

  “我们当时真的是拼上‘死力’四处筹钱去了!”张宝金回忆,有人把生产队解体时买回去的牲畜卖了,有人把为老人准备的棺材板卖了,有人把刚赊来的小猪崽和妻子喂养的鸡鸭鹅狗卖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村里集资款就已达到3.7万元。

  1985年4月29日,元宝村终于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元宝村小木农具加工厂正式成立了。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努力,元宝村凭借着靠近几大林场的优势又筹建了元宝村第二家村办企业——元宝村卫生筷子厂。

  时间转向1993年3月25日,这一天是元宝村办企业走上规模化发展阶段这个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日子。在这一天,元宝山餐具厂与香港伟盈国际有限公司正式合营,并在元宝山餐具厂的基础上,成立了黑龙江元宝山木制品有限公司。

  

元宝山铅笔厂生产车间。韩婷澎 摄

  元宝山木制品有限公司走上正常运营轨道之后,村党委班子成员商量着应该上新项目,借着这发展势头,继续把产业做大做强。于是,张宝金和村干部又踏上了“取经”之旅——考察铅笔板项目。

  1993年春天,元宝村收获了制作铅笔板的第一批原料——700立方米木材。“这么多年过去了,那批原料的价格我至今还记得一清二楚,是每立方米350元。”元宝山制笔厂厂长于宪臣不无感慨。经过反复研发和试验,终于,元宝村生产出了质量合格的铅笔板。1994年9月,隶属元宝山木制品有限公司的元宝山铅笔厂诞生了。

  这一年,元宝村办企业完成了规模化发展的一个大跨跃。“那一年真是好事不断,心里美得天天像过年!”初中毕业的赵大春感觉“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元宝村的困惑:小铅笔如何让村民接续创富

  元宝村与铅笔结缘进而走上致富路。村企业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有了雄厚的技术保障,村民也都纷纷得到支持走上了创业之路。此后,以元宝村为中心的尚志铅笔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元宝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亿元村。

  在村里的支持下,许多村民开始探索异地投资办厂。到2002年,已有9户农民在虎林、方正、东方红、密山、宾县、伊春、佳木斯投资创办了规模化铅笔板厂。

  元宝村党支部、村委会以村办企业为基础,扶持发展私营企业、个体工商业,由这些私营企业家、个体工商业主带动其亲友脱贫致富奔小康,使元宝村达到集体共同富裕的目的。

  “做铅笔的元宝人少,咱得听市场的;参与的元宝人多,市场得听咱的。”张宝金说出了这样的话。

  “在国内已站住了脚,但在国际上做得还很不够。”张宝金意识到,要想把产业真正做大做强,还要在国际市场上做文章,借着现在的好政策、好机遇,要抓住机会走出国门办厂。听到张宝金的想法,班子成员内心沸腾了,立即研究制定走出国门办厂的措施:就近打入俄罗斯林区,创办独资企业,叫响元宝村品牌。

  2000年7月上旬,由元宝山木制品有限公司独家投资创建的俄罗斯元宝山远东责任有限公司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区维亚泽姆斯基市成立,元宝村迈出了走出国门办企业的重要一步。到2014年,元宝村已有以铅笔、铅笔板为主导的企业28家,年产铅笔18亿支,占全国总产量的25.6%,生产的铅笔板占全国总产量的60%,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铅笔之乡”。

  但在2014年的4月1日,随着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的一声令下,让凭借木材原料优势发展的元宝铅笔产业乃至整个尚志的木制品加工行业都有些“手足无措”。

  

元宝山制笔厂厂长于宪臣(左)与技术人员交流。韩婷澎 摄

  “从2014年7月份开始,厂里的订单逐渐减少。原料价格的上涨和市场的变化让我们不得不寻找新出路。”于宪臣说,虽然木材原料一部分是从俄罗斯进口,但价格持续上涨让企业觉得压力很大。此前,元宝村的铅笔和铅笔板因为使用椴木而受到市场青睐,但如今杨木的软化技术关已攻克,而杨木价格低,江苏、安徽、河南、山西等地以杨木为原材料的铅笔生产企业渐成气候,黑龙江省的椴木优势已经大大下降。

  面对资源桎梏,元宝村铅笔企业该何去何从?张宝金寻思,得为子孙后代留一片绿水青山。所以,他发动党员想办法,那就是低附加值的普通铅笔和大量消耗木材资源的半成品必须降低产量,想办法学习引入精加工,帮助企业专门做高效益的出口型产品,虽然量小,但是价高、效益好。

  元宝村的愿景:改革让小铅笔绘出大世界

  面对新形势,于宪臣和当地的铅笔企业选择从原料上进行创新,不大量依托木材,研发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环保铅笔。于宪臣说,早在几年前他就曾尝试过制造纸质铅笔,但当时纸质铅笔和木质铅笔成本几乎相同,且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一直没有正式投产。“原料的缺乏加上国内外盛行的环保理念,研发纸质铅笔确实是最好的出路。”于宪臣说,2014年10月,经过数月的潜心研发,元宝山制笔厂将刚刚通过欧标金属含量检测的纸质铅笔样品带到了广交会上。令人欣喜的是,这刚刚“出炉”的环保铅笔竟引起了来自德国厂商的青睐。

  “那年广交会上,一位来自德国的知名文具经销商看中了我们的环保铅笔。”于宪臣回忆,当时他们用手机拍了照,拿了联系卡,不到一周时间就发来了合同和产品图样。元宝山制笔厂第一批出口德国的环保铅笔是20万支以废报纸卷成的欧元图案的铅笔,这批环保铅笔在柏林市场反响良好,后续又接到了许多订单。

  “你看,这是我们研发的远红外烘干机,其他工厂用的烘干机要24小时才能把笔烘干,这台机器只要20分钟,而且远红外线能让铅笔彻底干透,能大大提高烘干效率,申请技术专利完全没问题。”正在为铅笔烘干的技术人员指着眼前的机器说。

  优化操作流程,更新生产设备,学习先进技术……这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让走入低迷的铅笔厂重新焕发了生机。

  于宪臣介绍,目前厂里已掌握了使用废旧报纸、再生纸和草浆纸等多种纸张制造纸质环保铅笔的技术,但是综合来看,使用废旧报纸生产成本最低,也与德、英、法等国家倡导的循环理念最吻合。同时,厂里还淘汰了所有的“大路货”,把年产量从2亿支降到1亿支,生产的36色出口铅笔利润达到每支1毛。于宪臣说:“以往进了6月是淡季,今年订单多到干不过来。”

  

金雪莲笔业生产车间内,员工在对铅笔进行挑选。韩婷澎 摄

  村里的另一家铅笔企业——金雪莲笔业也在潜心研发新型环保铅笔。总经理关春祥是张宝金2017年从安徽聘请来的,为铅笔厂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运营。“我们现在正研发一种由秸秆和木粉等木材废料压制而成的新型环保铅笔。”关春祥介绍,这种铅笔不仅不损耗木材,如果在生产铅笔时出现问题,还可以进行反复利用再加工,非常节省原料。

  “目前以秸秆和木材废料为原料的制笔工艺在国内刚刚兴起,我们是国内为数不多拥有此项技术的企业。”关春祥说,虽然环保铅笔的定价没有木质铅笔高,但是这种不损耗木材又迎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前景十分光明。

  

金雪莲笔业总经理关春祥展示特色铅笔。韩婷澎 摄

  “铅笔制作行业是传统行业,但是以我们精良的制作工艺和铅笔原有的‘质感’,永远不会被塑料制品所替代。”已经有着30多年的铅笔产业经营经验的关春祥说,铅笔产业就像使用这些铅笔的孩子一样,永远充满希望。

  如今,元宝村铅笔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加快了以村带镇、村镇共建的步伐。“未来,我们村还要继续带动整个元宝镇铅笔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不仅要让铅笔产业成为‘亿元村’的‘财柱子’,更要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张宝金信心十足地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