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农村改革40周年(特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在庆祝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
中国农村杂志社推出农村改革
十大历史性事件
十位引领性人物
十个标志性村庄
十组经典性镜头
以此重温改革开放往事
见证40年来农村改革的
风云际会、发展变化、时代变迁
聆听新时代改革开放足音
激发蕴藏于历史深处的复兴伟力
十位引领性人物(六)
王传喜
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一条条干净整齐的水泥路纵横交叉,一排排农家小楼整齐排列,临街而建的商场店铺人气十足,文化中心、健身广场、幼儿园、学校一应俱全,昔日的农村人都成了“新市民”,这里是位于山东省兰陵县卞庄街道的代村。
说起代村,19年前还是个“负债累累、矛盾错综复杂、群众上访不断”的“问题村”。而如今,代村各业总产值达26亿元、集体收入1.1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5万元,俨然成为当地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魅力新村。
这一巨变的背后,是代村社区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为代表的村“两委”班子带领代村人19年来的艰苦奋斗。2018年6月29日,王传喜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勇挑重担破解发展难题
“我当了书记,就一定要带领大家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王传喜说。
20世纪90年代,代村村集体负债380万元,村民对村干部有意见,人心涣散,经常上访。1999年,31岁的王传喜临危受命,当选村支书。“我上任第3天就开始接法院传票,两年里出庭了100多次。”王传喜回忆起那年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越是艰险,越要迎难而上,因为已经没有退路。凭着一腔热情,顶着巨大压力,“立志要带领全村干出个样子来”。
如何破解全村的发展困境,是王传喜上任之初考虑的首要问题。为此,他和村“两委”干部挨家逐户走访,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把村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列了大大小小80多项。如今,打开王传喜办公室的柜子,90多本工作笔记,码放得整整齐齐,记录着他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当时有的村民一口人两三亩地,有的却只有两三分,相差近十倍,大部分群众感觉不平衡、有意见。”经过一段时间调研,村干部们发现土地问题是制约全村发展的根本问题。“要破解代村发展难题,必须重新调整土地。”王传喜决心以重整土地为突破口。
“那地是人家的命根子,你要动,人家能干?”本来是好事一件,却遭到了一部分人的质疑,骂声、飞石、恐吓信接连而至。那段时间里,妻子刘会芳精神近乎崩溃,在压力之下喝了农药,幸运的是被抢救了过来……“这事要干不成,我们就成了代村的罪人!”这一切并没有使王传喜退缩,反而是增加了他“背水一战”的决心。
2000年初,王传喜带领村干部一边反复研究制订土地调整方案,一边积极做群众思想工作,尽可能尊重村民意愿。依法办理、细致劝说、公平抓阄,王传喜一碗水端平。在土地调整期间,村干部和村民小组成员吃住都在地里,光木桩就打了近万个。最终,土地调整顺利完成,村民信服了。
“通过这件事儿,奠定了我们这一届村‘两委’班子的群众基础,大家对我们这个班子都很信服,树立了村干部的威信。”王传喜感慨,老百姓的工作好不好做,关键是看党员干部能不能做到“真”和“公”。“只要我们没有任何私心,干的是一碗水端平的真事儿,一定能把事干成。”
“公生明,廉生威”。王传喜经常拿这句话告诫村干部并“约法三章”:村里的工程绝不许亲朋好友插手,惠民政策绝不因沾亲带故徇私,干部选用绝不让直系亲属沾光。王传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社会责任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年来,在王传喜的带头示范下,村“两委”班子经历过6次换届选举,除正常退休外,没有一人因非正常原因落选。村干部经手的钱物上亿元,没有一人因此栽跟头,更没有群众说三道四。
为更全面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整体战斗力,王传喜根据无职党员的特长和岗位需要,在村里设立“社会治安岗”“文明新风岗”“旧村改造岗”等岗位,实行党员帮带联系户制度,让每名党员都有发挥作用的平台,无论是土地调整还是旧村拆迁,都发动党员带头签协议,有力推进了各项工作。
找准方向趟出产业兴旺新路
走进坐落于代村的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一派生机盎然。海绵栽培、管道培植、轮式栽培等先进种植技术让人目不暇接;坐上露天的轨道小火车可观赏千亩油菜花田。2017年,这里游客近百万人,门票收入3500多万元。
“解决了土地问题,接下来必须发展自己的产业。要发展产业,必须找准方向。”王传喜刚上任时,就带队去华西村等地取经,坚信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必须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子。
早在2002年,村里调整并流转部分土地后,王传喜就带领村民搞“五园一带”,即花卉园、果品园、蔬菜园、良种示范园、农业观光园和全民健身带,走上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2007年,代村与毗邻5个村的2200多家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流转土地7000余亩。同时聘请中国农科院的专家高标准规划设计了万亩农业示范园,有效推动了全县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
2012年,乡村旅游在全国有了大发展的趋势,山东省旅游部门首次创新性地提出“国家农业公园”的概念。王传喜听说这一消息后,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发展良机,立刻赶往省城,跑到上级部门争取。当年,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即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农业公园试点得到批复同意。
从此,代村搭上了“国家农业公园”的快车,总投资10亿元实施“双园共建”,代村产业发展迎来井喷时代。目前,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已先后改造提升了5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农展馆、农耕文化广场、华夏菜园、热带雨林馆、沂蒙山农耕博物馆、竹林水岸、兰花馆、中国知青村等多个项目,正在筹建印象兰陵、新农人培训中心等新项目。公园连续承办了六届中国兰陵国际蔬菜产业博览会,年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仅管理服务岗位就安置村民300多人,此外还有经营户170多家。
走新型集体化路子,让代村在发展中“尝到甜头”,集体总资产达12亿元,2017年村集体年收入1.1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万多元。代村迎来了大发展,王传喜却始终保持清醒,坚持生态立村。村东北角有一块地,曾有人建议他卖地搞开发,王传喜不为所动,最终建起大型社区医院,方便了村民就近就医。
“村集体经济的增收,最终要体现在村庄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上,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王传喜说。从2006年开始,王传喜带领干部群众实施旧村改造,建了58幢联排别墅、170座小康楼,小学、幼儿园、卫生院、老年活动中心、村民文化广场一应俱全。
“两层7间600多平方米的楼房,一年租金七八万元,拆了却只能分两套房。”旧村拆迁时,先安置后拆迁的政策平息了一片反对声,最终唯独村民付青泉一百个不愿意。将心比心,王传喜犹豫了。但多年的政策不能改,他决定自己背上“人情债”:“你要有困难,我自个儿借钱给你!”两人的谈话持续到后半夜,付青泉最终被王传喜这份公心和义气打动,主动提出“明天就拆”。王传喜回到家里,也禁不住落泪:“我们的群众真是太好了!”
“绿树掩映小洋楼,空气清新人长寿,使用沼气新能源,文明卫生又方便,条条大路通家园,乡村胜似城里面。”代村人自编的顺口溜道出了代村乡村振兴的美好景象。
“给钱给物,不如给一个好班子”。从一个负债累累、民心涣散的贫困落后村,成长为集体经济强大、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代村的这番巨变,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新时期一名优秀的基层党组织领路人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18年第23期、24期
文字:牛震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