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主页  >  十个标志性村庄 << 中国农村网
【庆祝农村改革40周年】十个标志性村庄(十) 袁家村 乡村生活的传奇样板
   

庆祝农村改革40周年(特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在庆祝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

中国农村杂志社推出农村改革

十大历史性事件

十位引领性人物

十个标志性村庄

十组经典性镜头

以此重温改革开放往事

见证40年来农村改革的

风云际会、发展变化、时代变迁

聆听新时代改革开放足音

激发蕴藏于历史深处的复兴伟力

  

 

十个标志性村庄(十)

袁 家 村

乡村生活的传奇样板  

  袁家村是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的一个小村子,干旱贫瘠,资源匮乏,曾是当地最小的行政村,也是出名的穷村,烂杆村。“点灯没油,耕地没牛,吃粮靠救济,住房潮湿破旧,小伙子难讨媳妇,群众选不出好头。”描述的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袁家村。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党支部书记郭裕禄带领村民艰苦奋斗,打井找水,积肥改土,粮棉产量跃居全省前列,甩掉了贫困帽子。20世纪80年代,袁家村抓住改革开放机遇,由传统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转型,大力发展村办企业,改善村民生活,壮大集体经济,成为陕西著名的“富裕村”“小康村”。2000年以后,因为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等原因,高耗能、高污染的村办小企业陆续破产倒闭,集体经济萎缩,村民收入下降,袁家村逐渐沦为一个空心村。2007年,袁家村再次提出转型发展,这一次选择了服务业,想走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的路子。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而今,走在袁家村石板铺垫的老街上,可以欣赏老艺人的皮影制作,手绘年画;可以进入老作坊,观看榨油酿酒的过程;可以要一壶关中茯茶,聆听悠扬的秦腔古调,或者在艺术长廊与创意青年交流思想。袁家村成为“关中印象体验地”和乡村生活的传奇样板,已形成以昭陵博物馆、唐肃宗建陵石刻等历史文化遗迹为核心的点、线、带、圈为一体的旅游体系。开设农家乐、小作坊、酒吧等场所的经营者达3000多人;每天游客逾万人,节假日多达五六万乃至10余万,年综合收入达3亿多元,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样板。袁家村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用“最地道的关中小吃”叫响品牌

  2007年,袁家村党支部书记郭占武提出想走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的路子时,村里几乎没人同意这个建议。那时的袁家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老弱病残守家,萧条破败,没有生气。既没有绿水青山的美景,也没有古镇老村的风貌,一些专家学者考察后都认为袁家村根本不具备搞旅游的条件,建议另找出路。郭占武大胆创新,提出打造关中民俗文化体验地、以乡村旅游带动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没有人响应,他就组织村民到西安、成都、丽江、平遥等地学习,让大家解放思想,还提出以集体经济支持、反哺村民的方式予以推进,如果经营失败,由村里补贴。他们从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挖掘资源,从乡村的传统习俗中挖掘资源,带领全村的父老乡亲,硬是在一片荒沟荒地和旧厂区的废墟上建成了今天享誉全国的关中印象体验地旅游景区。

  袁家村不是古村、名村,距离西安78公里,位置也不占优势。想做乡村旅游,首先要有特色,袁家村提出用具有关中民俗文化风格的“古镇+小吃”吸引游客。但由于袁家村古建筑很少,古镇建设之初,村里特意从礼泉、山西运城购买三座古楼房,整体拆卸运回按原貌重建,才建成现今游人看到的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一条街。

  地道的关中小吃也是袁家村打造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通道。为了做出特色,村委会所有成员分片包干,到周围的村镇寻找最地道的小吃品种,挖掘最民间的厨师,挑选最本土的原料。然而刚开始的时候,虽然有了厨师,却没有人气,袁家村村委会决定,厨师只管做,村里发工资,做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的发给村民,再送到西安相关的部门和企业,这才慢慢积累了人气。小吃街上卖乾县豆腐脑的阿姨,之前与老伴在乾县县城摆摊卖豆腐脑,袁家村小吃街招商之时,村干部到乾县四处打听,将他们邀请来袁家村经营。现在,他们的豆腐脑已经成为小吃街上的“爆款”商品。

  走在袁家村各大街道,有句口号十分惹眼——“农民捍卫食品安全”。据了解,为保障产品质量,袁家村作坊都采用“前店后厂”的生产销售模式。每名村干部都是食品安全监督员,所有农民经营户都写下庄重的食品安全承诺,并制作成牌匾高悬在醒目的地方。质朴的语言将关中百姓的实诚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游客也更加放心地大快朵颐。

  就这样,袁家村用一条蜿蜒曲折的风情老街汇聚关中美食,传统手艺、真材实料、现做现吃,让游客目击一碗面从食材加工到手工制作的全过程,体验袁家村“农民捍卫食品安全”的真人秀和现场版,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客流。  

  袁家村用一条蜿蜒曲折的风情老街汇聚关中美食

  创意文化让袁家村更有“味”儿

  一把铜壶,几克茯茶,些许清水,六成文火,再加上老师傅娴熟的熬茶手艺,一壶温润的王家老茶就出炉了,这便是袁家村里远近闻名的“王家茶馆”。今年已经68岁的张建设大爷正在风箱前随着音乐拉曲子,引得数位游客叫好。“这是我平时烧茶的时候跟着音乐的节奏创作的风箱音乐。开始是自己拉着玩,后来想通过这种形式给游客带来欢乐就开始表演了,已经有近10年了。”张大爷笑称每天要拉20支曲子左右,很多游客都是慕名前来一睹他的风采。“我还打算再干15年,在这里心情好,接触面广,快乐地挣钱,幸福地生活,人生也有了新的追求。”

  因为气候等自然条件,过去关中人没有在户外喝茶休闲的习惯,袁家村就通过打造一个小环境、营造一个小场景,让游客仿佛置身于江南、蜀中,品茗、听戏、按摩、采耳、歇息,成为游客的最爱,周末、节假日一座难求。

  2012年,袁家村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因为小吃街的火爆,带动了村里前期的旅游发展,但也因缺少休闲体验项目,游客往往是“一日游”,如何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留下他们的脚步?郭占武书记和村干部们费尽心思,他们带领村民多次外出考察,也向专家请教发展方向,最后决定增加酒吧、艺术街区等体验项目。

  今年31岁的陈嘎毕业于西安欧亚学院,2013年他辞职创业,和大学同学在西安创办了一家平面设计公司。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嘎和朋友来袁家村游玩,发现这里还没有文化创意类的项目,他便萌发了开办小店的想法。他结合袁家村特色定制了文创产品,如手绘地图、明信片、手工制品等,在和村干部交流之后,得到他们的欢迎。2014年2月,“如此手工”艺术小店顺利开业。带有袁家村特色文创产品也广受游客喜爱,随着市场的认可,同年9月他们又在艺术长廊开办了第二家小店“如此陶艺”,将这家店搭建成设计师的平台,从各地搜集艺术产品在这里展出、售卖。2016年,第三家“如此生活”又在祠堂街开业,这里主营手工布艺,并将成为他们公司在袁家村的办事处,设计师的工作室也设在这里,便于大家寻找灵感。

  2017年4月入驻袁家村艺术长廊的EYE传媒工作室,是一支由学生主导和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选择在袁家村开工作室,是因为这里藏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和可爱的人,他们热爱生活,也热爱创作。在如此多元化的环境,对我们未来发展也有很大帮助。”

  如今走在袁家村的街道上,古朴的民俗文化与现代艺术气息交相辉映。这里聚集着一批传统的老手工艺人,带着传统技艺的精髓在这里开枝散叶,也汇聚着一群热爱创作的年轻人,陶器、油画、布艺、雕刻、泥雕、影像……在这个多元化的乡村里,寻求着别具一格的生活理想。多元的文化让游客有了多元的旅游体验,一日游渐渐变成了两日游、多日游和度假游,留下了游客。

  “农村的事让农民自己来做”

  “农村的事谁来做,不是专家,不是县长、市长、省长,要让农民自己做。袁家村在发展中就做到了‘全民皆兵’!”据郭占武书记介绍,袁家村在发展之初,就明确提出自主发展的路径。他们没有等、靠、要,坚持村民的主体地位,树立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村民当家作主,自主发展、自我发展。

  要做到“全民皆兵”,首先要取信于民。2007年,新当选的村党支部向全体村民郑重承诺,要千方百计谋发展,带领乡亲奔小康,绝不让一家一户掉队。从开办农家乐、建造民俗街到兴办作坊、成立合作社,从招商引资到进城出省,都是支部先拿主意,交由群众讨论,征求意见到户,思想工作到人,举全村之力,求快速发展之效。

  现在,袁家村的乡村旅游规模越来越大,从最初的小吃街发展到如今的祠堂街、回民街、酒吧街、艺术街等,但有一点不变,在村里做旅游的,参与者大多都是本村和周边村的农民。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农民生活本身就是最美的“景点”,最大的“看点”。

  把村民动员起来了,为了保障他们的收入,让他们焕发持久的动力,袁家村目前已经形成了豆腐、酸奶、醪糟、辣子等作坊和小吃街等股份合作社,均由村委会下属公司进行经营。以实现村民共同富裕为目的,小吃街合作社每户按照3:7、4:6、7:3等分配比例,根据收益情况进行利润分成,收益高的比例降低,收益低的比例增大,不挣钱却又是小吃街必备的品类由合作社给予补贴,最低保障以家庭为单位每年8~10万元的收入。袁家村还在景区和道路两侧设置摊位,让周边一些老弱病残村民售卖自家的农产品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针对收入增长以后有可能出现的农民的心理膨胀、互相攀比问题,袁家村还设立了“农民道德讲堂”,在发现不好的苗头以后由村民自发组织对相关村民进行教育,并进行忆苦思甜活动。通过抚今追昔的“自省”与“自醒”,让富裕起来的村民再次认识到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再者,通过“农民道德讲堂”也让袁家村的村民和商户充分认识到彼此之间是互相关联、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以此增加他们的归属感。通过这些做法,尽管小吃街上的普通店面一年都能盈利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但是每个商户或村民依旧保持着农民淳朴本色,勤恳做事、亲和待客,没有傲慢、浮躁的情绪。

  近年来,袁家村通过发展旅游带动了周边村民在袁家村长期就业,由一个村子辐射周边10余个村落,进而形成“袁家村社区”,打造地域和谐的共同富裕之路。从2007年至今,袁家村的产业发展从关中民俗旅游,到发展乡村度假游,再到现在发展农副产品产业链,把旅游、农产品加工、农业种养殖结合起来形成三产融合,12年间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创新巨变。

  现在,袁家村正在通过发展城市体验店和品牌输出模式拉长产业链,实现品牌延续,提高影响力,打造更加多元化的袁家村。西安曲江银泰城的袁家村餐饮体验店一开张就异常火爆,“农民捍卫食品安全”的承诺和誓言感人至深,袁家村人的诚信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由村民入股的600万元投资仅9个月就全部收回。陆续开业的其他连锁店也表现出很强的盈利能力。不仅如此,袁家村还在尝试依托大都市大景区,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打造具有地域民俗文化特色的体验景区,输出袁家村商业模式和品牌。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18年第23期、24期

  图片:新华社

  文字:记者李姗 综合整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