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31 17:36:07 来源:中共党史资料 作者: 陈弘君 张丽红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一直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需要着重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陶铸在担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代理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代理主席、广东省委书记、中南局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期间,就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省、地、县委都要全力以赴把农业生产搞好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共的奋斗目标是要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是否可以一蹴而就呢陶铸从广东和华南的现实出发,提出切合实际的工作方针。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次党代表会议在广州召开,陶铸作总结报告时明确提出:“华南目前工作方针是以发展农业为第一位任务,今后一定时期内,一切工作都要贯彻这一方针。”“现在要做好准备工作,以便将来转向以工业为中心。”1955年他在中共广东省第二次代表会议上作了《坚决完成以农业为重点的广东省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详细说明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农业为重点的依据:第一,目前广东尚未具备建设重工业的条件,而具有发展轻工业的良好条件,但发展轻工业的良好条件都是建立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所以,广东要发展工业,必须首先搞好农业生产。第二,广东发展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是一个很适宜发展农、林、渔业的地区。第三,以农业为重点,先将主要力量用于做好农业生产,不仅对发展地方工业与对国家在广东发展轻工业提供了条件,而且对支援全国工业化建设提供粮食、原料与出口物资,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农业生产发展了,农民的生活提高了,对今天发展广东经济,活跃市场,扩大城乡交流,以配合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加速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更是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956年,他又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系统地论述了以农业为重点的工作方针。当时全党、全国都在把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上来,还没有提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陶铸提出以农业为重点,是需要胆识和正确判断的。
陶铸重视农业生产是全方位的,他不只重视粮食作物,还提倡利用广东独特的条件,大量发展经济作物。他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指出:经济作物的价值都高过粮食,多种植经济作物对人多地少的广东说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主要办法。现在省委已经决定,除了提倡开荒,适当扩大耕地,以种植经济作物外,拟从现有5000万亩粮食耕地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前提下,逐步拿出500万亩改种经济作物。根据全国粮食生产情况,从广东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考虑,他还建议中央允许广东粮食自给后,以外调经济作物制成的轻工业品与原料来代替外调粮食,让广东多发展一些经济作物及其有关的轻工业生产。②在实际调查中,他还树立了多种经营的典型———新会县,表扬新会葵树、甘蔗、竹子种得多,“一步三元”(一步之内平均经济价值三元———引者注),将新会经验形象地总结为“若要富,就种竹”。
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陶铸又多次强调要积极发展生产队的多种经营。以他为首的广东省委要求生产队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努力发展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和经济作物等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先从有经营习惯的项目着手,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切实做好工作,把集体的多种经营发展起来。据杜导正回忆,1965年“四清”运动开展期间,陶铸带他们从广东走到湖南调查多种经营,已经觉得搞“四清”并不能解决问题,就大做多种经营的文章。他走到哪里,就谈因地制宜,提出适宜种甘蔗、蔬菜、水果的地方就不一定“以粮为纲”,适合种玉米、花生、番薯的地方就不一定非让人家种水稻不可。总之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要统得过死。
陶铸强调发展农业为第一位任务,但并不是就农业论农业,而是要求农业与工业互相支援、配合,搞好商业,扩大城乡交流。他说:“必须指出:没有城市的工业的发展与支援,要想搞好农业生产是不可能的。而我们今天以农业为重点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性的工作方针,我们国家最基本的、长远的任务是大力发展工业,并且一切要服从于优先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达到国家工业化之目的。”
不断探索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和生产经营管理形式
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水平,主要体现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及其经营形式是否适应生产力的水平。由于没有现成适当的所有制和经营形式可以利用,中共不得不在探索中前进。在陶铸主持下,中共华南分局、广东省委,着重对农村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及其经营形式进行了富有胆识的有益探索。
强调保护私有财权,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1953年上半年广东完成土改之时,全国都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决议》,兴起合作化运动,中共华南分局和广东省政府在陶铸的主持下,则从广东刚刚完成大规模的土改运动的实际出发,强调保护私有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此,华南分局于4月6日至15日召开扩大干部会议,陶铸作了题为《胜利完成土改,全力转向生产》的总结报告。他强调“要把‘生产压倒一切’的任务提出来”,“在土地改革中,我们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但另外也给许多农民以错觉,似乎共产党在现在也要消灭其他一切私有观念。这种糊涂观念,必须在干部与群众中予以澄清,必须强调确保与巩固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农民懂得我们并不是一般地反对私有观念,从而安下心来,在这样一个新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从事生产”;要“解除农民的思想顾虑,树立劳动致富的观念”;“在提倡互助合作运动中,要充分利用旧有的互助形式,要严格执行自愿与两利的原则,不能要求过高,更不能采取某些变相侵犯私有财权的作法。”
会后由华南分局发出《关于当前稳定新的生产关系,安定农村生产的指示》和广东省政府发出《宣布全省土地改革胜利完成,全力发展生产》的布告,指出:广东“农村主要的问题是稳定生产关系,安定生产情绪。组织起来,互助合作的问题应暂时的放松一些”③;“确保各阶层人民的土地、房屋及各项财产的私有权利及其劳动所得”④;“在当前须着重宣传与贯彻保护私有财权的政策,以稳定土改后农民所有制这一新的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其对生产的积极作用”⑤;“农村立即转入以生产为中心工作”,“全力发展生产”⑥。文件还规定各阶层人民有处置个人私有财产的权利,允许自由雇工、出租土地和借贷。强调组织互助合作运动,要坚持自愿原则,严禁强迫组织互助和排斥单干户,严禁在互助合作中侵犯和变相侵犯农民私有财产的行为。
这些政策贯彻之后,1953年广东全省农业总产值为27.77亿元,比1950年增长34.8%;比1951年增长23.4%;比1952年增长8.3%。农民经济收入有较大幅度的田)。(三)“算旧账”,纠正“一平二调”“共产风”。要求对原属国家抽调公社或公社抽调、借用大队、社员的物资、土地、房屋、现金、家畜家禽等,都必须分别算清、归还或补偿。1959年庐山会议后,纠“左”进程被打断,全党又掀起“反右倾”斗争。广东省委也布置“反右倾”运动,提出农业生产全面大跃进,从大队抽调劳动力兴办公社的企业,进行总路线教育运动等。然而,由于“反右倾”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恶劣后果,省委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而从1960年2月起连续发出一系列文件,较早着手第二次纠正“一大二公”、“共产风”、瞎指挥、浮夸风的错误。(一)批评和制止急于过渡到公社所有制的苗头,坚持多级所有制结构。指出:“要由基本队有制过渡到基本社有制,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要有一定的发展过程”②;而目前广东人民公社由基本队有制向基本社有制过渡的条件还不具备;创造过渡条件时,决不能孤立地发展社有经济,更不能采取“割肉补疮”的办法,去发展公社一级的经济;“生产大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生产小队”③;给社员留够自留地,鼓励社员饲养少量家畜家禽,允许社员经营小规模的家庭副业等。(二)强调必须“坚决堵死刮‘共产风’的门”④。省委列举“共产风”的范围,强调:“凡是属于‘共产风’范围的,必须全面算账,坚决退还。”⑤(三)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管理责任制。1960年,省委要求农林牧副渔等各项生产事业,都推行大队对生产队的“三包一奖”(包产、包工、包成本,超产奖励)制度和“四固定”制度(即将劳力、土地、耕牛、农具固定到生产小队);同时实行定额管理,评工计分。1961年进一步推行“包产到队、固定地段、包工到组、管理到人”的生产责任制,以及按件计酬的定额管理。同年,清远县洲心公社自发推行联系产量责任制(当时又称“超产奖励责任制”),即将农作物从种植到收成,定出产量指标,包到农户管理,超产奖励。陶铸了解洲心公社的做法后,立即加以总结,认定这是既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集体经济发展的好形式,于是在花县、新会等地试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还摸索出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的经验。1962年,陶铸结合广东的实践经验以及在广西龙胜县的调研发现,写出《龙胜调查》,提出农业生产要有责任制,作业组可以实行联系产量、超产奖励的责任制,其中冬种作物以及分散的经济作物、边远小块土地等还可以责任到人。这个报告起初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陶铸总结生产责任制的经验还得到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四)鼓励开展多种经营。省委要求将发展多种经营包括各种副业生产的重点转向生产队,并从政策和措施上扶持生产队发展多种经营。(五)恢复农村集市贸易。由于在所有制结构和经营形式上采取迅速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生产改变了前三年连续下降的状况,开始回升。1962年,农业总产值23.71亿元,比1961年20.83亿元增长13.82%,以后逐年增长,1965年达到35.52亿元,比1961年增长70.52%。农民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推动农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是关系“三农”的大事,陶铸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的科教文卫事业。在他的推动下,广东农村科教文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陶铸就认识到农民迫切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他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改革,如使用新式农具,改良品种,施用化学肥料,畜牧等都需要知识,没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要提高生产技术总有困难的;而且每个社还得有会计员、技术员等等,这些人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胜任;同时拿农民来说,生活提高了,他们也迫切要求学文化,他们有了文化,有了知识,劳动效率就会提高,他们要看报纸,要懂得国家大事。”20世纪60年代,陶铸提出要组织文化、科学、卫生向农村大进军,他形象地说:“群众吃饱饭就要看电影,要讲卫生。社会主义的农村还那么脏,那不能叫社会主义。如果大队有了卫生站,病少了,牛有栏,猪有圈,又有公共厕所,干干净净,又有电影看,这样农民搞生产的劲头就更大了。”②为了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发展乡村学校教育,特别强调报纸、电影、幻灯、戏剧下乡,通过通俗化、形象化的方式教育农民,他说:“通过形象化,农民容易接受,你讲抽象的道理,讲概念的东西,农民不容易接受。”③1962年,陶铸提出中南五省(区)的省报都要出版“农民版”,他要求“农民版”要特别注意通俗化的问题,文字要浅显,通俗易懂,办成一张真正的农民报纸。他规定大队和生产队干部必须阅读“农民版”,还要读给农民听。后来,陶铸又亲自主持召开中南区农村幻灯放映与电影发行工作会议及中南区戏剧会演,号召放映队多到农村放映电影、幻灯,剧团多下乡演戏。他说:“电影能不能搞个计划,做到两个月看一次。幻灯能不能做到先一个月看一次,然后做到一个月看两次。此外,还要加上我们的剧团,我主张剧团下乡。总而言之,要各方面都下农村去,要向农民作工作。”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民的生产最密切,所以推广得越早越好,在这方面,广东省取得了显著成绩。20世纪50年代,广东省大多数县先后成立了农科所,各区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科技培训广泛展开,农民学到了不少新技术。省里的专家也重视总结、推广农民的生产经验尤其水稻栽培技术,先后到粤东、珠江三角洲、粤西、粤北调查总结当地的水稻丰产经验,分别写成《1952年潮汕平原区水稻丰产经验总结报告》、《珠江三角洲水稻增产经验》、《粤西鉴江流域水稻增产经验》、《粤北区水稻增产经验》出版发行,后又将其合编为《广东省水稻增产技术的几个主要环节》一书,对广东水稻增产起到促进作用。相互的交流和学习提高了农民的农业技术,激发了农民科学种田的热情,广东省农民在五六十年代曾培育出数十种水稻良种,突出的有:1952年,揭阳县渔湖乡和该县陈友储分别育成晚稻高秆良种“塘埔矮”、“溪南矮”,年种植面积分别达478万亩和400万亩,成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广东晚稻的主要栽培品种;1956年,潮阳县洪春利、洪群英从高秆的南特16号中选出矮秆变异株,育成矮秆、耐肥、抗倒、早熟、高产的早稻良种“矮脚南特”,在中国南方稻区推广,年种植面积曾达1000万亩;1962年,普宁县陈潮音培育出抗病力强的半矮秆良稻“潮音择”,曾推广种植300万亩。电影、幻灯、戏剧、图书纷纷下乡,大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电影发行放映工作者都以使农民看到、看好、看懂电影为己任,把解决好农民看电影的问题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农民看电影只能进城的状况逐渐改变。放映队不仅跑大点、蹲集镇,还与贫困地区、老少边远地区的公社、大队、生产队签订放映电影合同,广大农民普遍看到电影。不少放映队用方言作现场对口型翻译配音或进行映间解说,帮助农民看懂电影。放映电影外,放映队还经常放映幻灯,幻灯多是结合当地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创作的。此外,区乡图书馆、人民公社图书馆也曾经一度涌现。这些活跃在农村基层的图书馆,送书到田头、工地、会场、公共食堂、红专学校、农民家、人多休息的地方,力争做到“群众在哪里,图书到哪里;生产在哪里,图书到哪里”,为群众、为生产服务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陶铸强调卫生工作在农村的重要性,注重引导农民改掉不卫生的生活习惯,从而增强农民体质。1957年,陶铸走了几十里山路到乐昌,总结核对改善农村环境和卫生条件的经验,并向全省推广。1960年九十月间,陶铸同几位同志一齐到粤西和海南去检查工作,写成《随行纪谈》的系列通讯寄给《南方日报》发表,其中一篇就是专门讲农村卫生工作的。陶铸重视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他几次接见农村巡回医疗队队员和参加农村卫生工作积极分子,呼吁医务工作者下到农村去,他说:“医学院毕业生留在城市是锦上添花,到农村去,到边远地区去,到落后地区去,那就是雪中送炭。”这些措施使卫生工作更好地面向农村,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绝大多数大队建立了卫生站,配备了保健员、卫生员和接生员,形成了以县医院为主体的县、公社、大队三级农村医疗卫生网。20世纪60年代,广东多次组织城市医务人员参加农村巡回医疗队,下乡为农民服务,1965年就组织8000多名城市医务人员下乡。城市医务人员下乡在方便农民治病、培养卫生技术干部、加强农村基层卫生组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学、文化、卫生下乡都是教育农民的好形式。与此同时,结合农民实际、半耕半读的学校教育有所发展。1958年开始,大力举办农业中学,招收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学制2年至3年。农中有的由公社或大队办,有的联队办,建有生产基地,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半耕半读、学习与劳动并重的方针。农业中学为农村培养人才,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一切,都与陶铸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分不开。(责任编辑谢文雄)陶铸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积极探索@陈弘君 @张丽红[1]陶铸:《在华南第一次党代会上的总结报告》,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历届代表大会及全会文献汇编》第一卷,第299页。 [1]陶铸:《坚决完成以农业为重点的广东省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历届代表大会及全会文献汇编》第一卷,第332页。 [2]《更全面更有效地执行以农业为重点的方针——陶铸同志的发言》,《人民日报》1956年9月21日。 [3]《陶铸对于中国农民问题的深情关注——“农民记者”杜导正访谈录》,《纵横》2003年第10期。 [1]陶铸:《坚决完成以农业为重点的广东省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历届代表大会及全会文献汇编》第一卷,第333页。 [2]陶铸:《胜利完成土改,全力转向生产——在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4月14日。 [3]华南分局:《关于当前稳定新的生产关系、安定农村生产的指示》,1953年5月29日。 [4]《广东省人民政府布告宣布全省土地改革胜利完成,全力发展生产》,《南方日报》1953年4月18日。 [5]华南分局:《关于当前稳定新的生产关系、安定农村生产的指示》,1953年5月29日。 [6]《广东省人民政府布告宣布全省土地改革胜利完成,全力发展生产》,《南方日报》1953年4月18日。 [1]陶铸:《一切为着完成今年的农业生产计划——在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农业生产动员大会上的报告》,1955年2月1日。 [2]陶铸:《加强领导,保证质量,实现全省农业合作化任务——中共广东省第一次区委书记会议上的报告》,1955年11月10日。 [3]陶铸:《一定要把广东建设好——在中共广东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56年7月8日;陶铸:《在省委第二次会议(扩大)上的总结发言》,1956年10月12日。 [1]陶铸:《在韶关地委三级干部会议上关于农村整社问题的讲话》,1957年9月6日。 [2]广东省委:《关于整顿和建设人民公社的几个问题的具体规定(草案)》,1959年5月23日。 [3]广东省委:《关于整顿和建设人民公社的几个问题的具体规定(草案)》,1959年5月23日。 [1]陶铸:《虎门公社调查报告》,《南方日报》1959年2月26日。 [2]广东省委:《关于当前人民公社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指示》,1960年2月25日。 [3]广东省委:《关于贯彻执行中央十二条指示的几项补充规定》,1960年12月16日。 [4]广东省委:《关于当前人民公社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指示》,1960年2月25日。 [5]广东省委:《关于纠正“共产风”的政策的规定》,1960年12月26日。 [1]《没有文化建设不了社会主义》,《陶铸文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9页。 [2]《接见广东省、广州市和中山医学院医疗队时的讲话》,《陶铸文集》,第316页。 [3]《陶铸同志报告——1965年5月22日在中南区农村电影与幻灯发行放映工作会议上》,广东省档案馆藏。 [4]《陶铸同志报告——1965年5月22日在中南区农村电影与幻灯发行放映工作会议上》,广东省档案馆藏。 [1]《医务工作者到农村去,给农民“雪中送炭”》,《陶铸文集》,第3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