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通县宝丰家庭农场
实行麦豆轮作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导读:
如何实现小农户的提档升级,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个案例表明:有能力有意愿的小农户,完全可以在市场引导、政府扶持下,稳步扩大经营规模,发展为家庭农场,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具体如下:一是探索适度规模,不搞盲目扩张。家庭农场的培育和发展,应当坚持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切忌人为“垒大户”。农场主鲁宝文一直从事农业生产,2010年开始流转土地,根据经营效益,逐年扩大经营规模。二是因地制宜发展,注重生态保护。以蚕豆作为规模种植的突破口,坚持了当地的传统;引进陵西一寸蚕豆品种、蚕豆覆膜栽培技术等,提高了蚕豆的产量;实施麦豆倒茬轮作,既实现了生态的保护,又提升了产品的品质。三是政府市场结合,激发内生力量。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成功引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订单农业的发展则展现了市场的引领作用。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宝丰家庭农场的内生力量,促进其由小农户发展为青海省示范家庭农场。
案例介绍:
宝丰家庭农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城关镇柳树庄村,2013年9月登记注册,注册登记类型为个体工商户,是大通县第一个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主要种植蚕豆、小麦等,种植面积达450亩。农场主鲁宝文,高中文化,一直从事农业生产。家庭农场主要劳动力是鲁宝文夫妇二人,除了季节性雇工外,没有常年雇工。经过5年多的发展,宝丰家庭农场现拥有各类农机具14台,其中拖拉机4台、播种机5台、筛选机1台、微耕机2台、机动喷雾器1台、电动喷雾器1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宝丰家庭农场自成立以来,按照科学的生产规范和种植技术规范,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倒茬轮作,注重机械化耕作和新品种引进,认真履行订单约定,逐步实现集约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流转土地,稳步扩大规模。鲁宝文自家承包地有8.5亩。2010年,鲁宝文流转本村土地25亩,试种蚕豆、碗豆,当年获利一万余元。2013年9月正式登记注册了大通县宝丰家庭农场。自2013年至今,农场根据自身经营收益情况,逐年扩大经营规模。为方便生产,便于机械化作业,农场主鲁宝文努力从本村及周边村农户中流转土地。所流转的土地相对集中连片,2018年连片种植面积达到了265亩。目前,农场流转70多户农户的承包地,平均流转价格为600元/亩,种植规模达450亩。
二、更新品种,提升产品品质。家庭农场应当进行何种农业经营,成为多年来困扰家庭农场培育和发展的难题。大通县城关镇本地有种植蚕豆的传统,当地蚕豆品种虽然亩产较高,约为500斤/亩,但是品质一般、价格便宜,约为2.2元/斤。2014年,农场主鲁宝文参加了在甘肃省张掖市举办的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了解到陵西一寸蚕豆品质好、售价高。当年,在县农业科技部门的指导下,从青海省农林科院引进了陵西一寸蚕豆,从而解决了当地老品种蚕豆品质差、价格低的问题。陵西一寸蚕豆的销售价格是当地品种价格的2.3倍,为5元/斤。2017年,通过大通县科技局组织,农场主鲁宝文又参加了在陕西省杨凌区举办的为期十天的培训,掌握了黑大麦种植的基本情况,并再次成功引进种植。两次新品种的引进,极大提高了家庭农场的产品品质。
三、革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2014年,在引进陵西一寸蚕豆新品种的同时,农场还从新疆引进蚕豆覆膜穴播栽培技术。新品种与新技术的结合,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当年试种150.5亩,亩均产量达到370斤。为了进一步提高产量,农场加大机械设备的购置力度,在实行机械化耕地、机械化收割后,2017年又投资2.24万元购进2台蚕豆覆膜点播机。点播机的利用不仅使播种工序省工省时,而且还不需要田间除草,减轻了田间管理的劳动强度,实现了半精量播种,亩播种量保持在20公斤左右,比常规播种节约蚕豆种子5—8公斤。另外,点播机播种均匀,深浅一致,出苗整齐,特别是覆膜后有效提高了地温,促进蚕豆提前发芽生长,蚕豆花期提前,可以躲开当地暑天高温干旱天气,减少蚕豆植株开花后的落花落荚,可有效增加蚕豆产量,2018年蚕豆亩产达600斤,超过了当地品种的亩产量。同时,新技术比人工播种亩均节省成本85元,大幅降低了成本。
四、订单销售,保障经营收入。从2016年开始,家庭农场积极发展订单农业生产,种植的陵西一寸蚕豆与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签订回收合同,生产的蚕豆按每斤5元全部回收;在种植黑大麦后,与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签订回收合同,黑大麦作为研究所制作保健口服液的优质原料,在生产当期即被全部回收,实现了100%的产销量。订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推动产业向市场化、商品化生产方向发展,保证了家庭农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长期稳定经营,极大提高了农场的经营收入。2017年宝丰家庭农场纯收入为26万余元,2018年提高至43万余元。
五、倒茬轮作,注重生态效益。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农场安排禾本科的小麦、黑大麦和豆科的蚕豆、豌豆进行轮作倒茬,在提升作物品质的同时,保持、恢复、提高土壤肥力,改变杂草生态环境,抑制病菌生长,有效防止了作物病虫草害,维护了生态环境。2018年,农场种植蚕豆、豌豆、黑大麦等作物450亩,其中种植豆类作物310亩,麦类作物140亩,基本实现麦豆作物轮作。农场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一方面积极探索农业专业化经营,注重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运用绿色科技,做到化肥、农药零增长,有效落实了青海省提出的化肥农药减量化直至零使用行动;另一方面生产绿色产品,通过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及附加值,实现了农场产品质量和效益双提升,走出了一条绿色种植的新路子。
六、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农户。由小农户稳步发展而来的农户家庭农场,对小农户而言是更好的学习榜样,因此示范效应极强。2014年,陵西一寸蚕豆和蚕豆覆膜穴播栽培技术的成功引进,打破了柳树庄村及周边群众种植蚕豆只认当地老品种的观念和传统的无膜撒播种植模式,周围的小农户纷纷跟进。自2015年开始,柳树庄村及周边村的农户开始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同时,农场采取“家庭农场+小农户”的模式,进一步加强与小农户的合作,通过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来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周边农户致富。通过产前预先提供蚕豆良种、产中提供技术指导、产后实行蚕豆品质的严格筛选以及农场农户的联合订单销售,农场带动周边40多户农户从事蚕豆产业生产,种植规模达105亩,提高了农户收入,户均增收2000余元。“家庭农场+小农户”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农场经营规模受限的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提高了小农户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