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主页  >  脱贫先锋 << 中国农村网
周伏贵的“牛答卷”
   

  身患疾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周伏贵,从没想过自己能脱贫。但如今,他靠着两头牛犊甩掉了“穷帽子”。

  “10年前,我家从吴忠市同心县移民搬迁到同利村。因为没技能、没资金,我最初在城里捡破烂,日子过得紧巴巴。2016年,我生病后原本就困难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着退耕还林补贴、土地流转费等生活。现在我都不敢回想那些年是怎么熬过来的。”周伏贵说。

  同利村位于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如今,头戴草帽、皮肤黝黑的周伏贵常常站在牛棚前,满面笑容地看着自家牛棚里的9头牛,这当中既有毛色黑亮的安格斯牛,也有“大花脸”西门塔尔牛。

  56岁的周伏贵常对人说,他能有现在的生活,全靠丁秀琴去年年初送来的两头牛犊。

  周伏贵所说的丁秀琴,是吴忠市秀琴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合作社奶牛养殖规模达4000多头。奶产业是利通区的支柱产业,目前当地共有规模化养殖场60个,奶牛存栏14.6万头,年产鲜奶64万吨,奶牛养殖规模化率达95%以上。

  奶牛养殖日趋规模化,除了带动就业,如何让贫困群众更深层次地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是丁秀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15年,丁秀琴想出了“送牛犊”的主意。

  “牧场的母牛生下小牛犊才会产奶,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留下母牛犊,卖掉公牛犊。因母牛犊从长大到产奶需要2年多的时间,我们便想着把合作社的母牛犊送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并免费提供兽医跟踪服务、养殖技术服务等。牛犊长大后,合作社将其高价回购作为牧场的后备牛。”丁秀琴说,这样不仅能够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也能降低牧场的饲养成本。

  然而,丁秀琴的计划一开始并不顺利:回购首批送出的36头母牛犊时,要么质量不达标,要么已被农户提前卖掉,最终只收回了8头。后来,丁秀琴便开始改送公牛犊,让农户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截至目前,吴忠市秀琴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已送出牛犊120多头。

  靠着丁秀琴送来的公牛犊,周伏贵快速迈开脱贫的步子。他说:“合作社送来的牛犊是品种好、价格高的安格斯牛,喂养一段时间后,我把其中1头卖掉买回1头怀孕的母牛,后来又买回两头小牛犊,努力扩大养殖规模。”

  看到周伏贵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很高,同利村先后为他协调扶贫贷款8万元。有了资金,周伏贵又买回4头公牛,养殖规模一下扩大到9头。周伏贵说,以前没本钱,更没胆量发展产业,现在有合作社送牛犊,村里给协调扶贫贷款,养牛还有补贴,一下子感觉生活有了希望,一定要把自己脱贫摘帽的“答卷”答好。

  对于未来,周伏贵有着自己的打算。他说:“不能因为生病就什么都不干,等着天上掉馅饼,我们老两口把牛喂好就是对家庭和社会最大的贡献。我打算把养大的公牛卖掉积累些资金再买几头母牛,发展基础母牛养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