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名言有云:“只有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同样地,往往只有当事故或灾害发生,人们才意识到自己在顶着风险“裸奔”。
近日,山东寿光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当地菜农的生产生活蒙受了巨大损失。根据寿光农业局的数据统计,2017年,寿光全市共有温室大棚14.7万个,而在此轮灾害中,约有10.6万个温室大棚受灾,受灾比例超过三分之二。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近15万个温室大棚中,参保大棚仅有120个,作为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和集散地,寿光市温室大棚的参保率如此之低既让人痛惜更发人深省。
不可否认的是,自2007年开始试点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原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07至2016年,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从1126亿元,增长到2.16万亿元,年均增速38.83%。承保农作物从2.3亿亩增加到17.21亿亩,玉米、水稻、小麦三大口粮作物承保覆盖率已超过70%。同时,农业保险开办区域已覆盖全国所有省份,承保农作物品种达到211个。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业务规模已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亚洲第一;其中,养殖业保险和森林保险业务规模居全球第一。
但在肯定过往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我国农业保险业务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寿光市的受灾情况就反映出我国农业保险的承保率偏低,覆盖范围还有待扩大。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即使在一些农业大省,主要农作物的保险覆盖率也存在着显著低于该类农作物全国平均水平的现象。而且,农业保险参保率较低与农民投保意识较低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同时,在部分农村,由于青壮年劳动力中外出务工人数较多,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往往是老年人,而这些老年人的风险意识更加不足,投保积极性较低。
与承保率低息息相关的便是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水平有待提升。一方面,农业保险的品种还有待扩充,特别是针对地方特色农作物的差异化保险产品数量尚显不足。另一方面,农业保险的保障金额也有待提升。以种植险为例,我国种植险的风险保障以直接物化成本为主,不包含土地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保障额度较低。以水稻为例,风险保障水平仅占生产水平的20%左右。这也使得在灾害发生时,农业保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经济补偿作用,并不能够以较高比例覆盖农民的受灾损失。而在农业保险较为发达的美国,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通常可以完全覆盖生产成本。
总的来看,寿光灾情再次提醒人们,我国农业保险虽然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发展仍显粗放,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均有待提升。在遵循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的思路下,还需要加强农业保险的宣传推广工作,同时加快扩大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增加农业保险品种,因地制宜开发更多满足当地农业生产需要的个性化农业保险产品;此外,还应努力提升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积极探索产值保险、收入保险、价格保险,降低理赔门槛,简化理赔流程,提升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毋庸置疑,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更加迫切地需要尽快提升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