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
潘文博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总产量稳定在6亿吨以上。稳住粮食生产,守住“三农”这个战略后院,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是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树牢风险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防止粮食出现滑坡,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地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各项措施落实,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仓满库盈,供给充足,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但资源禀赋的先天不足、巨大的粮食需求量和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使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和诸多困难。一是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我国人口还处在平稳增长期,口粮消费将保持增长态势。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也将持续增长。除了粮食需求总量刚性增长外,结构性矛盾也较为突出,表现为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不匹配,粮经饲结构不优,绿色优质产品供给不足。二是资源约束趋紧,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我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占有量较少,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和1/4。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生态工程实施,农业用地用水空间将进一步收窄。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一半以上的耕地缺乏灌排条件或灌排设施不完善,难以应对极端天气频发的威胁。三是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受农资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流转费用提高等影响,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加之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种粮收益偏低,特别是近几年呈下降趋势,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四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贸易不确定性增强。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突出,地缘政治冲突复杂,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不确定性较大。此外,受厄尔尼诺影响,2019年农业气象年景中等偏差,极端天气发生几率增大,农业灾害风险较大,防灾减灾保丰收任务艰巨。
总书记一再强调,粮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我们要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始终保持战略定力,重农抓粮的劲只能鼓不能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弦必须时刻绷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稳住粮食生产作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大事要事,坚持“稳”字当头,实现稳中求进,加大政策扶持,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宏观调控,确保2019年粮食产量稳定在2018年水平。
在目标任务上,重点是“三稳、三新、三提”。“三稳”,就是稳面积、稳政策、稳产量。“三新”,就是结构调整有新进展,质量兴农有新提升,效益优先有新突破。“三提”,就是提升基础保障能力、科技支撑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在措施上,重点是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切实稳定粮食面积。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突出抓好口粮生产,确保水稻和小麦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提高口粮供给质量。加快“两区”划定,全面完成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推动“两区”地块数据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形成全国“两区”布局“一张图”。加强“两区”建设,把“两区”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安排的重点领域,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两区”内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提升“两区”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要求,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2019年完成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2020年建成8亿亩。实施区域化整体建设,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鼓励各地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挂钩,引导农民采取综合措施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继续推动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有序开展,选择基础好、技术成熟的产粮大县开展整建制推进试点。针对土壤障碍因素,通过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使用土壤调理剂等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耕地基础地力。
三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稳定和优化粮食生产,努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优化品种结构。重点发展优质、高产、抗性好、宜机收的优良品种以及市场需求量大、种植效益好的短缺品种。稳定稻谷、小麦、玉米生产,优化“镰刀弯”地区种植结构;启动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薯类、杂粮等特色作物。优化品质结构。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优质稻米、优质强筋弱筋小麦、加工专用玉米、高油高蛋白大豆,以及有区域特色的薯类、杂粮杂豆等,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优化区域结构。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生态类型和生产基础,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主体,合理安排粮食生产力布局,构建分工合理、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区域布局。主产区粮食总面积要稳定,功能区分作物面积要严守,非优势区不同作物面积要优化。
四是推进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力争在生物基因调控、抗逆机理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储备一批引领农业技术革命的成果。加强种业科技创新。深入推进良种联合攻关,加大绿色优异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力度,加快培育一批高产高效、优质宜机的新品种。开展新品种规模化推广示范,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加强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建设,组织发布集成配套的区域性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在325个县整建制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推广“全环节”绿色高效技术、构建“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全链条”产业融合模式,引领“全县域”农业绿色发展,辐射带动大面积增产增效。
五是抓好农业防灾减灾。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和“减灾就是增产”的理念。针对今年气象年景中等偏差的情况,加强灾情监测预警,密切与气象部门沟通会商,研判全年气象年景和灾害发生趋势,特别是关注厄尔尼诺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早制定应对预案,提早做好抗灾救灾资金、物资和技术准备。重点防范北方冬麦区春旱和低温冻害,防范东北地区春旱和伏旱,防范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和西南地区春旱。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和作物生育进程,制定防灾减灾技术方案,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灾区一线,指导农民落实科学抗灾关键技术。加强病虫监测预警,紧盯主要作物和重点病虫,分区域分作物制定防控技术方案,完善应急预案,指导科学防控。适时开展应急防治,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减轻病虫危害。对迁飞性、流行性病虫重发区,推行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坚决遏制病虫暴发流行,实现“虫口夺粮”。
六是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巩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保护调动种粮农民和粮食生产主产区积极性。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补贴机制,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产粮大县奖补政策,调动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加大对粮食生产功能区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积极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支持粮食生产发展。完善粮食生产政策性保险。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扩大农业大灾保险试点。落实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制种保险政策。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充分发挥粮食安全工作考核“指挥棒”作用,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修订粮食面积产量考核评分标准,强化对稳住粮食生产的硬约束,防止一些地方出现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