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评论

像袁隆平一样“做一粒好种子”

2021-06-02 09:50:38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5月22日,享誉海内外的“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南长沙去世,享年91岁。连日来,社会各界纷纷表达哀悼之情,习近平总书记委托湖南省委书记专程看望袁隆平院士的家属,转达对袁隆平院士的深切悼念和对其家属的亲切问候。

  巨擘陨落,令人扼腕。“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禾稻馨香,功比神农;苍生仰赖,德称大士”“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从医院到殡仪馆,无数长沙市民自发冒雨为这位为国为民的长者送行;从网上到网下,无数国人通过各种方式向这位教科书里的传奇人物表达敬意;从国内到国外,无数摆脱饥饿困扰的人由衷感谢这位杰出科学家的重大贡献。袁隆平院士走了,但他的贡献已经载入史册,他的名字已经写入辽阔大地,他的精神已经印在人们心间,犹如“袁隆平星”一样,在太空闪闪发光、辉耀大地。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事关国计民生。“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立下誓言。作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袁隆平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技术,独创了“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创立了杂交水稻学科,培养了一大批杂交水稻专家和技术骨干,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杂交水稻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将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与推广,同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回收成功等一道列为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重要成就,充分反映了袁隆平院士的巨大贡献。如今,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已经突破1500公斤大关,中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已达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将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这与袁隆平院士的艰苦努力密不可分。

  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知识分子的情怀所在。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首次向世界宣告水稻的雄性不育在自然界中是存在的,由此开启杂交水稻发展的光辉时代。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优秀的科技工作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楷模。对他而言,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技术手段不断更迭,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是丰收。他作为农业科学家,70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决心,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回望袁隆平院士的一生,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也曾如影随形,但他默不作声,顽强攻关,用一场又一场的试验、一次又一次的增产,为杂交水稻扬名,展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

  反饥饿,不仅是中国人的斗争,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斗争。1979年,中国首次对外提供杂交水稻种子,杂交水稻技术的输出与对外开放几乎同步。袁隆平院士一生追求“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两个梦想,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事业。40多年来,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人员还先后赴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美国等国为水稻研究人员提供建议和咨询,并通过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联合国官方微博如此评价:“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让全世界吃饱饭,既是中国农业科学家科学精神的诠释,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解。

  斯人已逝,精神不朽。正如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院士这粒种子,已深深扎根在百姓心中,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做一粒好种子”,紧跟时代、肩负使命,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南方日报评论员)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