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主页  >  动态 << 中国农村网
奏响绿色农业交响曲——写在第十七届农交会和首届江西农博会开幕之际
   

  梅岭脚下,赣江之滨,盛会将启。

  11月15日至18日,南昌绿地国际博览中心,全国最高水平、最大规模、最具权威的农业综合性盛会——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首届江西“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农业博览会将在此盛大举行。

  一年一度的农交会不仅是展示农业的一场盛会,也是向世界展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窗口。从2003年至今,农交会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正步入花样年华。第十七届农交会以“礼赞七十华诞,做强农业品牌,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将见证全国农业的发展与变迁,展示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丰硕成果与农业科技带来的巨大变化。

  聚焦全产业链,这是一次传递“三农”好声音的盛会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农交会市场化改革的元年。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说,如何更好发挥市场主体积极性,放大农交会在促进贸易方面的作用,将是第十七届农交会的最大看点。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任何一个省份,也离不开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第十七届农交会期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将带来本省最具代表性的“分项成绩单”。比如,浙江将重点展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河南将重点展示小麦全产业链,四川将重点展示丰富多彩的农家乐,而江西将重点打响“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农博会……各省(市、自治区)各展风采,力争通过本次农交会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三农”新形象、传递中国“三农”好声音。

  本届农交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林牧副渔展示,还将重点聚焦全产业链的展示,首次突破行政区划,按照产品大类和专业行业布展。农业科技、信息技术、人居环境、农业文化服务、乡村治理的经验做法、“厕所革命”的丰富成果、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新产品、植保无人机所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农村电商与数字信息化、农民画农民剪纸等非遗文化……农业农村的方方面面、各个领域,都将在本届农交会上精彩呈现。

  突出绿色生态,这是一次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全新展示

  近年来,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农民增收再增新动力。

  当前,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布局正日益完善,江西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实施农业结构调整“1+9”行动计划,重点培育了优质稻米、蔬菜、果业、畜牧、水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6个千亿元产业,中药材、茶叶、油茶等3个超百亿元产业。江西农业始终坚持质量、绿色、市场和效益优先的导向。

  江西农业方式的“变优”“变绿”只是我国农业农村生产方式转变的一个缩影。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是一场关乎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经济变革,也是一次行为模式、消费模式的绿色变革。

  奏响品牌交响曲,这是一次区域公用品牌集中展示的盛宴

  推广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成为农交会的又一大亮点。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本届农交会的15项重大活动中,与品牌相关的主题活动最多。

  这是一个重品牌建设的展会。近年来,农交会以品牌的培育和推广为目标、通过省部长推介、文化名人推介、网红农民自身推介等活动,密切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推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品牌,如洛川苹果、福建茶叶、云南草果、赣南脐橙……百花齐放的品牌农产品带动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据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农交会围绕“一个特优区塑强一个区域公用品牌”原则,32个县委书记或县长将轮番登台推介本地优质农产品、展示我国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成果。其间,“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名单”也将首次发布,国内农产品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将在这场盛宴中得到一次集中展示。

  开放合作共享,这是一场“国际范”十足的农业盛会

  本届农交会除了31个国内强大展团外,还有来自法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的众多企业界代表参加展会。

  江西作为主办单位之一,不仅要向全国全世界展示“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的品牌,还要让更多“绿色、健康、有机”江西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升“赣字号”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企业身影出现在农交会上,而且带来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农产品和农业技术,带来新的农业合作机会,为农交会添亮增色。

  为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第十七届农交会还将以产品展示和理念宣传相结合、食物展示与传统农耕文化表演相结合、文字图片与电子音像和模型相结合的方式,首次全面展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引导更多的国家参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促进世界农业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