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主页  >  嘉宾观点 << 中国农村网
福建省副省长李德金:清新福建·多彩闽茶
  

  以下摘自现场文字实录:

  福建省副省长李德金​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很荣幸作为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主宾省的代表,参加今天中国茶业国际高峰论坛-西湖论茶,和海内外宾朋欢聚一堂,以茶会友,畅叙历史文化,共谋茶叶文化发展。借此机会,首先衷心感谢农业农村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为我们提供这一很好的平台。按照大会安排,我以“清新福建、多彩闽茶”为主题,为大家介绍充满魅力的福建茶和福建茶文化。

  闽茶历史悠久,福建产茶历史1600多年,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最早文字记载在公元376年,比陆羽《茶经》问世要早300多年。明清时期,福建的红茶、乌龙茶、白茶,以及再加工的花茶,1610年福建红茶走向世界,在英国、西欧上流社会流行,传遍欧洲和世界各地,引领了全球性的饮茶风尚。18世纪兴起的武夷山下梅村为起点到俄罗斯的万里茶路,成为继丝绸之路之后中欧之间最重要的陆路贸易通道,被誉为伟大的世纪动脉,万里茶马古道。

  闽茶文化璀璨,悠久的制茶、饮茶历史积淀了闽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名人爱喝茶,好斗茶,据记载关于茶的茶诗、茶词达千首以上,当今品茶、赛茶是福建人生活的重要元素。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武夷山创办了御茶园,苏轼、朱熹等文人墨客蜂拥而至,齐聚武夷山下。闽茶名品荟萃,福建气候温和,四季常青,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丰富,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悠久精湛的加工技艺造就了今天多彩闽茶。

  首先介绍一下乌龙茶,原产福建,有闽南乌龙茶,以铁观音为代表。闽北乌龙茶,以武夷岩茶为代表,尤其大红袍最受大家珍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冲泡七八次仍有余香回味。还有武夷水仙等名品。台式乌龙茶,是在吸收台湾乌龙茶工艺基础上,创新形成的乌龙茶。红茶,原产福建,有功夫红茶系列。白茶,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看福建。以福鼎白茶为代表,保健功能独特,成为最受欢迎的茶类之一。茉莉花茶,原产福建,被誉为具有中国春天气息的灵秀之物。闽茶质量上乘,好山好水出好茶,名山名水出闽茶。

  福建绿水青山,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连续39年稳居全国第一,水、大气和生态资源均居全国前列,清新福建不仅是福建一张亮丽的名片,也为福建生产好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闽中茶品天下高”是对福建茶叶的高度赞誉,优良的品种是生产好茶的基础。福建拥有国家级茶树良种26个,省级良种18个,无性系良种推广面积达96%以上,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精细的茶园管理,精致的制作工艺为生产好茶提供了条件,希望懂茶的同志到我们的三个展馆品茶。

  近年来福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2017年,茶叶、水产、花卉苗木、水果、蔬菜等七大优质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1.1万亿。在茶叶发展方面,我们秉承质量兴茶、品牌强省的理念,不断融合创新,茶产业呈现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2016年以来,我们开展了闽茶海上行动,有利促进了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茶叶经贸往来和茶文化交流合作。茶叶出口迅速增长,去年全省茶叶出口2万吨,出口额2.4亿美元。2017年全省茶园面积382万亩,居全国第二位。茶叶产量25.2万吨,产值235亿元,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位。2018年,福建将率先实现茶叶全产业产值超亿元的一个省。

  闽茶更需要开创未来,新时代福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以绿色发展、质量兴茶为主线,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是完善发展规划,促进绿色布局、“一稳定、三提高”的总体发展思路。稳定茶园面积基础上,着力提高茶叶质量效益、产业竞争力、产业持续发展能力和品牌的竞争力。二是生态保护优先,到2022年全省建设生态茶园300万亩以上,占全省茶叶面积的80%以上。三是优化农艺措施,推动绿色生产。到2022年全省推广有机肥茶园面积超过90%,实现茶园绿色防控全覆盖。四是推进清洁加工,提升绿色品质,推进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线。到2022年全省茶叶初制加工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并保护好传统的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是加快科技振兴,强化绿色支持。六是严格质量管控,强化绿色保障,建设一品一码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推动茶产业不使用化学农药。七是培育壮大龙头,打响绿色品牌。

  推广特色农业小镇、茶庄园、茶绿色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开展“清新福建、多彩闽茶”海事行等宣传活动,不断推动闽茶的影响力。

  福建是有福之地,福山福水则福地,好山好水出好茶。清新福建欢迎大家,多彩闽茶欢迎大家,福建茶品种多、品质好、品牌强。福建茶,可以放心喝,尽情喝,希望大家喝出健康,喝出幸福,欢迎大家来福建喝茶,谢谢大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