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
一厕一所长 一厕一风景
常山县白石镇白石村公厕改造后成了本村一景
改造前
常山县位于浙江省西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7.7℃,年平均降水量为1760.4毫米。常山是农业大县,2018年全县人口34.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9万余人,占全县人口总量近85%。在户厕改造上,常山实现了困难群众厕改率100%、农村旱厕拆除率100%两大目标,显著提高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2017年以来,常山县围绕建设“何处心安、慢城常山”大花园的目标,针对公厕“脏、乱、差、偏”等痛点难点,提出“小康路上,一厕也不能少”,借鉴“河长制”,在全省首创并推行公厕“所长制”,持续三年深入推进农村公厕建设与管护工作。具体做法可概括为“五度五心”:认识有高度,所长皆用心;覆盖有广度,设施能称心;规划有亮度,建设具匠心;保障有力度,管护必精心;服务有温度,文明更入心。截至目前,常山县已经完成130余座农村独立公厕的改造提升计划,有公厕的村庄占村庄总数的70%以上。一座座干净方便的公厕“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常山美丽乡村建设的突出亮点。
常山县农村公厕设有第三卫生间,各种设施齐备
认识有高度,所长皆用心
曾经,乡村公厕也是常山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老大难”问题。受传统观念影响,公厕一般建在较为偏僻的地方,并且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旱厕,蚊蝇滋生、异味四溢,有群众反映“连脚都踩不进去”,不仅没起到服务群众的功能,反而还带来了困扰。
为改变农村公厕“脏乱差”现状,常山站在“关键小事、民生大事”的高度,把农村厕所革命工作列为全县党政领导“一把手”工程。从浙江全省推行的“河长制”获得启发,建立公厕“所长制”体系。“所长制”明确县委书记任全县公厕总所长,县委副书记任乡村公厕总所长;乡村公厕中,乡镇党委书记担任集镇公厕所长和辖区公厕总所长,村支书担任所在村公厕所长;一村有多座公厕的,由村两委干部分别担任,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乡镇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做到“一厕一所长、责任全覆盖。”
当被问到“县委书记担任公厕总所长是否有些小题大做”时,常山县委书记叶美峰回答道:“管厕所不是光鲜亮丽的事情,很多人存在畏难情绪,管不好也不想管。但厕所这件‘关键小事’,理应成为党委政府着力抓好的‘民生大事’。县委书记担任总所长,各级单位的重视程度都会大大提高,部门之间的协调速度也将加快,工作推进会更加顺畅。所以我得当好这个公厕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把厕所这件事好好抓一抓。”自从“所长制”确立以来,农村公厕就成了“总所长”叶美峰下乡必看的地方之一。
常山县同弓乡党委书记王建坤向记者介绍了他作为全乡公厕“所长”的职责:“一是要牵头确定全乡公厕的布局规划。组织住建部门、国土部门、规划部门、设计团队和村代表进行会谈,征求他们关于厕所建设的意见。这个厕所在哪里建、建成什么样、预算多少,尽量让老百姓满意。二是管理监督。召开全乡‘所长会’,制定相关监督制度。今年5月,我对全乡的公厕都暗访了一遍,根据管理秩序、整洁程度给每个公厕排名,召开会议评议,督促做得差的村立即整改。”
这样一来,每一座农村公厕都有了“管家”。为使“所长制”高效运转,常山还专门制定“一牌一本、一日一巡、一考一评”工作规范,倒逼所长主动作为,真正扛起责任。常山每个农村公厕的醒目位置都张贴着“所长公示牌”,每名所长人手配备一册工作日志,每日巡察不少于1次,随时记录公厕问题,保证厕所设施运行良好、服务完善。同时,建立公厕所长考核和星级评定机制,定期开展“最美公厕” “优秀所长”评选活动,把等级公厕作为文明村镇、美丽乡村评比中的“一票否决事项”,列入对乡镇的考核内容。
常山公厕从建到管,全都挂了“所长号”。在“所长制”的强力推进下,常山县预计到2019年底就可完成全域所有乡村“至少有一座公厕”的建设目标。公厕“所长制”的工作机制实现了上下联动、上传下达和有效反馈,高效地协调了各部门工作,有效防止了扯皮推诿等问题。
“2017年初,常山开始推行‘所长制’。市里的同事们见到我都说‘总所长你好’,但口气怪怪的。直到厕所革命在全国打响,同事们的目光由不屑一顾变成不可思议,都提出想来常山看看我们的美丽公厕。”叶美峰十分高兴。“所长制”以创造性思维打造公厕建管新样板,为全面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推进厕所革命,全力突破难题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
郭塘村新建的公厕
覆盖有广度,设施能称心
农村公厕建设最终目的是充分保障群众如厕方便,公厕的覆盖面、便利性尤为重要。据了解,常山农村公厕大小多在40-80平方米之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公厕有的建在卫生所、活动广场附近,有的建在主干道两旁,还有的建在乡村旅游景点周边。公厕内除了男女卫生间,还有专门的工具间、管理间和第三卫生间,无障碍设施齐备,并注重运用环保新技术和智能设备。同时,公厕尽可能延伸服务,厕纸、洗手液、搁物板、衣帽钩一应俱全,为如厕群众提供了舒适舒心的如厕环境。
新昌乡郭塘村新建的公厕就坐落在村主道旁。走进公厕,轻柔舒缓的提琴曲随之响起。锃光瓦亮的洗手台,生机旺盛的白鹤芋,被精心切割成波浪边的圆形镜子和精心雕琢的镂空窗,一景一物让人身心舒畅。正如村民周发根所言:“原来这个厕所又小又脏,大家都捂着鼻子绕道走。现在我们村的厕所,一点都不比城里差。”如今的郭塘村公厕,成了村民们津津乐道并不时光顾的地方。
在农村公厕建设过程中,常山坚持实事求是,既不搞“贪大求洋”,也没有“哗众取宠”,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合理布点,理性投入。对农村公厕建设要求做到“六不”:污染控制、无异味,不臭;环境卫生、无杂物,不脏;简约美观、环境协调,不难看;路口指引、临近引导,不难找;数量满足、布局合理,不排队;优质服务、免费开放,不收费。
“刚开始还以为是别人家的别墅,走近一看原来是厕所。进去看了一下,里面连卫生纸、洗手液都有,比自家的厕所还好呢。”同弓乡同心村村民樊火青站在本村AAA级厕所门口说。
左图为同心村公厕保洁员信息牌,右图为常山县农村公厕内景
规划有亮度,建设具匠心
因为有材质造型各异的奇石怪石,常山县青石镇砚瓦山村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赏石佳地。许多游客慕名而来,砚瓦山村的乡村旅游也因此日益红火起来。然而,村里发现了新的问题:因为没有一个像样的公厕,许多游客万般无奈只得到村民家“行个方便”。徐德胜家的厕所就常常被游客借用,“有些时候10来个人排着队来,说心里话,麻烦是有点麻烦的。”平常无人关心的公共厕所,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障碍。
全县开展的农村厕所革命为砚瓦山村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契机。村支书徐卫国高兴地说:“今年村里新建三座旅游公厕的申请已经批准了,很快就能建成投入使用,游客如厕难的问题将会大大缓解。”
如今,乡村旅游正在常山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村公厕是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展示农村形象的大好窗口。为此常山规定,新建、改建公厕全部按照国家《旅游厕所等级标准》《旅游厕所质量等级评分细则》的要求进行景观化建设,也就是按照旅游厕所A、AA、AAA等级标准布局、设计。常山不仅让公厕“从无到有”,还让公厕“从有到优”,达到“一厕一风情、厕厕成风景”的效果。
首先,在格局上有“型”,让厕成景。常山根据每个镇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浙派、徽派、现代等建筑设计,形成了别墅式、田园风、水岸船型等多元风格,凸显地域特色。比如江源村公厕就是在村民家老房子的基础上重新翻建的,保留了老建筑的骨架和韵味,还与紧挨着的古老江氏家庙相映成趣。
其次,在格调上融“境”,成为景中厕。常山根据公厕周边环境、景色特点,配合设计与之相生相融的造型和色彩,做到相得益彰,别有一番风味。比如长风村在全村建筑外立面改造时,将公厕一并设计到位,以黑白灰为主色调,仿照浙派建筑风格,让小小厕所和特色民居巧妙地融为一体。
最后,在细节上有“味”,打造厕中景。常山农村公厕内外多采用当地竹木、老物件、常山石、胡柚、山茶等当地特色主题元素进行装饰。常桥村花石纲公厕因为附近有著名的花石纲基地,因此厕所内也摆放着数块奇石做点缀,让来往的人们了解常山出产的“亿年奇石”。常山盛产胡柚,常山的公厕标志也以“胡柚娃”卡通形象为本底制作,使市民倍感亲切的同时,又让游客了解了常山的“万亩金柚”特产。
在塔山脚下的翠柏修竹间,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徽派公厕。据隔壁银行的工作人员王小青说,来塔山玩儿的游客都以为这是一个景点,走近一看却是厕所。如今,常山一座座美丽的公厕成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亮丽名片。
保障有力度,管护必精心
自2017年起,常山分期分批启动农村210座独立公厕的新建和改造提升工程,确保“每村都有一座公厕”。在公厕建设与运维过程中,常山克服经济基础薄弱的劣势,切实保障资金来源。县财政从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中连续三年、每年拨付1500万元专项用于厕所革命,让农村公厕的运行维护有了持续的资金保障。
据了解,根据建造等级的不同,常山农村公厕建设造价15-50万元不等,由村镇自主筹资建设。在公厕的管护方面,除了三格式化粪池定期清掏等工作,常山县还为每一座农村公厕配备了一名保洁员。保洁费每座公厕每年5000元,由县财政统一拨付。另外,对于新建公厕和改造公厕也出台了详细的奖补措施:A级公厕每座最高奖10万元;AA级最高15万元;AAA级最高可达20万元,被评为“最美乡村公厕”“优秀所长”的获奖单位和个人还有奖励,这大大激发了公厕建设和维护的积极性。
在县财政资金支持保障下,常山公厕外观、设施有了质的飞跃,后期运维管护秩序井然。良好的建设加上后期精心的维护,有效避免了大家都需要厕所、但谁也不愿意公厕建在自家门口的“邻避效应”。
服务有温度,文明更入心
一座公厕要成为一道风景,不仅要建得漂亮,还要管得到位。在厕所后期运维上,常山主要是通过制定保洁标准和管理制度,利用县财政专项资金聘请村民担任专(兼)职保洁员,实现对公厕的常态化维护。
走进金川街道常桥村的花石纲公厕,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所长公示牌和公厕保洁人员信息牌,上面记载着厕所所长和保洁员的姓名、职务、职责和电话。常桥村支部书记徐小忠是花石纲公厕的“所长”,他说:“我每天都要来这至少巡查一次。看看设备运行情况、厕所使用与维护情况,比如地面有没有积水、厕纸够不够、下水道是否畅通等等。如果发现问题,就及时通知保洁员处理,不能处理的,就上报街道,争取早日解决。”
在同弓乡同心村“轻松阁”公厕,村党支部书记、“所长”邹清华向我们展示了一本厚厚的《巡查日志》。他就是通过这本日志,和保洁员陈春娥保持着频繁的联系。“2019年6月10日,洗手台洗手液没有,请摆放洗手液,邹清华——2019年6月10日,已摆上,陈春娥”“2019年4月15日,灯泡坏了,请更换,邹清华——2019年4月17日,灯泡换好,陈春娥”……热心的保洁员陈春娥除了每天打扫三次厕所外,还主动负责在公厕旁的污水处理湿地上种植和管理特定植物,让湿地能高效率运转。
“我把家里小孩送到幼儿园去后,就到这边来。”穿着靴子和保洁服的保洁员,也是常桥村村民的徐莲花说。“这个厕所用的人多,还有人过来洗菜、洗石头,泥巴弄得到处都是。我每次都劝他们不要这么干。”徐莲花不仅是保洁员,还成了保护公厕环境的宣传者和监督者。
如今,“村里的公厕比自家还漂亮”的现象比比皆是,郭塘村村民江雨花下田回来上厕所,甚至都会脱鞋进入,原因就是不想弄脏干净的地面。公厕既是“面子”,也是“里子”,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常山的美丽公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众对厕所的偏见,帮助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升了对村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