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议看点 百县百茶 精彩花絮 茶文化 茶科普
您当前所在: 主页  >  茶科普 << 中国农村网
世界茶乡看浙江
  

  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光秀丽,物产丰富。

  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称号,多丘陵缓坡,土壤为酸性红黄壤。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型,光照强烈,很适宜茶树种植成长。有人还提出,浙江是我国栽茶、制茶新技术的发源地。据史书记载,早在三国时期,浙江就已经开始栽植茶叶。到唐宋,浙江的茶区已经遍及全省。《宋史·食货志》记载,宋徽宗时期在全国设置茶市40余所,仅浙江省就占了70%,可见浙江茶叶的繁荣。及至明清,浙江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技术更趋成熟与定型,名茶新品不断崛起,远销海内外。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茶叶持续发展,呈现一片兴旺景象。茶叶的种植面积、产量、交易额,都居世界前列。浙江茶叶出口十多年来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0%左右,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70%,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绿茶之乡。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杜牧的这句诗,道出了茶在百草中的尊贵地位,也道出了名茶与名山之间的联系。西湖龙井、普陀佛茶、华顶云雾、雁荡白云等无不与名山秀水相伴而名。这些茶育于名山之中,长在秀水之滨,吸天地之灵气,啜日月之精华,清氲碧绿,香气扑鼻,沁人心脾。随着茶叶种植、制茶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饮茶、品茶、论茶之风渐行。一杯清茶,三五友人,品茗清谈,侍茶弄客,茶艺风俗及茶文化得到长足发展。

  产业创新,提升浙茶竞争力影响力

  浙江茶叶的领先地位是历史发展的积淀,更是产业创新的成果。

  近年来,浙江通过规划建设特色优势基地,实施茶树良种化工程,开展茶厂优化改造,大力发展无公害茶,优化整合名茶品牌等举措,推动了茶叶产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特色优势生产基地的建设和茶事活动,增强了浙江茶叶的综合竞争力。2002年,浙江省制定了全省特色优势高效茶叶基地建设规划,将22个县(市)列为重点建设区域,重点发展浙东、浙西、浙南三大茶区。各级政府相继出台扶持茶叶产业发展的政策,投入资金显著增加,茶叶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近3年来,浙江建立的省级特色优势茶叶基地已达到23个,省级出口茶生产示范基地5个,基地总规模近20万亩,茶园面积稳中有升。

  名茶开发与品牌建设并举,增强了浙江茶叶的影响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茶叶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全省各地抓住市场变化这条主线,通过调整茶类结构,大力开发名茶,积极拓展出口茶,走出了一条适应市场经济产业变化的成功之路,推动了茶叶生产快速发展,促进了茶叶经济效益的大幅增长。近年来评出的西湖龙井、大佛龙井、开化龙顶、安吉白茶、武阳春雨、松阳银猴、径山茶、金奖惠明茶、望海茶、绿剑茶等浙江名茶,进一步提高了浙江茶叶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到目前为止,全省有64只名茶获得了省级名茶证书,包括地方品牌,名茶总量达150余只,产量达到了4.6万吨,产值达到了38.1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产量、总产值的31.8%和83.4%,名茶已占全省茶叶经济的主导地位。浙江虽然茶叶面积和产量分别列全国第三和第二位,但产值却居全国首位,确立了产茶大省在新时期的地位和优势。

  丰富和弘扬茶文化,增强浙江茶业的影响力与渗透力。近年来,各地对茶文化不断挖掘、创新与弘扬,茶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全省成立了茶文化研究会近20个,挖掘了余姚西汉丹丘子“大茗”、长兴历史上最早贡茶园、天台山韩国和日本茶种源头、余杭径山寺日本茶道的发源地及磐安宋代茶叶交易市场等一大批茶文化史迹,整理出版了100多部茶文化专著,创作了一批茶礼、茶道、茶文艺作品,培育了近3000多人次的茶艺技师,举办了近10次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开展了与21个国家的茶文化交流活动。各地还借助经贸平台,积极开展茶事活动,充分展示我省精品名茶的风采,促进市场开拓,带动产业发展。浓郁的茶文化氛围,吸引了世界各国爱茶者的关注。

  致富农户,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浙江茶叶连续20年的持续增长,不仅解决了百万户农民的增收问题,也为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2004年,省委提出了“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四位一体的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后,各地茶叶专业协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全省已有主营茶叶产销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5个,已成立茶叶产业协会78个,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社145个,全省共有茶叶产销企业3300个,年销售额53.6亿元。这些组织形成茶叶产业链,他们在调整茶叶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中把千家万户茶农带动起来全面发展,不仅在把我省从茶叶大省建设成茶叶强省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带动了千家万户的茶农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目前浙江全省有产茶县(市、区)70余个,茶叶是山区农业中经济收入最稳定、效益最显著的产业。特别是优势产区,茶农的收入更是倍增,这种经济优势是其他农业产业难以比拟的。如原来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安吉溪龙乡黄杜村,自从种植白茶之后,村里家家户户都盖上了新楼房,全村购买的各种档次小汽车有70多辆,人均年收入超过了万元。

  社会进步、茶产业的发展促成了全省茶经济的联动,不仅带动了茶叶加工业和茶饮料业的大发展,也带动了茶文化设施建设与旅游休闲业的大繁荣。茶艺馆鳞次栉比、遍地开花,仅杭州茶艺馆就超过了700家,产值达10亿元。各地纷纷将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相结合,把饮农家茶逐步演绎为一种时尚,一种休闲,一种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经济,使茶文化旅游成为我省旅游休闲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推动了杭州、浙江休闲产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逐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杭州梅家坞村通过连续实施村庄整治,挖掘整理出具有茶乡特色的多个历史文化景观,成功打造了杭州发展农业旅游休闲的个性化“金名片”,使梅家坞从单纯的农业经济转变成为一产、三产紧密结合的现代旅游休闲经济。经过几年的发展,今天的梅家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后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等荣誉。

  保护生态,营造绿色和谐家园

  生态美则文明兴,把浙江建设成为一个有着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是浙江人民共同的心愿。

  如何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经济,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在保护环境中增加农民收入,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这是省委、省政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体两翼,唇齿相依。处理得好,将共生共荣、利此益彼;处理得不好,将一损俱损、一枯俱枯,不仅经济难以发展,环境保护更是无从谈起。

  浙江茶叶,尤其是名优茶,多产于山区,生态条件优越,利于环境保护;且随着茶叶深加工技术的成熟,茶叶实现了综合开发利用,是真正“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因此,全省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多措并举,引导茶叶生产、茶产业发展向生态型方向转变。这包括,推进科技兴茶,为茶叶产业化、生态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使浙江成为全国茶叶科研力量和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全面实施无公害茶叶工程,大力发展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现全省通过认定的无公害茶叶基地达到177个,基地认证面积73.5万亩;109家企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积极参与标准制定,为茶叶生态化发展提供标准指导,全省有机茶生产企业258家,基地面积14.6万亩,年产量近6600多吨,占全国有机茶颁证面积和产量的一半以上。有机茶的快速发展,对全省茶叶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示范促进效应,不仅促进了茶叶产业结构向无公害、绿色、有机方向调整,也推动了有机茶专用肥料、生物农药等无公害生产资料的开发,为绿色茶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根据中国科学院公布的2002年至2004年的年度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浙江环境支持能力连续三年排在西藏、海南之后,居全国第三位。在一个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东部沿海省份,能占据如此地位,同茶叶产业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绿色的茶园,绿色的家园;绿色的产业,绿色的浙江;这是浙江的幸福现实,更是浙江的美好未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