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是贵州最大的茶区,在“全国重点产茶县”排位第二。2001年成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 2005年获“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2008年荣获西南地区唯一的“中国名茶之乡”称号,2009年荣获 “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称号,2010年被《人民网》评为“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2012年获“全国十大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2009—2014年连续获“全国重点产茶县”,2013年获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茶叶籽产业发展示范县,2014年 “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全国茶文化之乡”,2015年获“贵州茶产业第一县”、中国茶叶产业示范县,2016年获“中国十大最美茶乡”,是贵州省现代茶业高效示范园区。全县茶园面积6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达98%以上,无公害茶园认定面积35.36万亩,有机茶园4.85万亩,绿色食品茶园0.9万亩。茶园集中度高,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中部的13个乡镇,涉及8.8万农户35.1万余人。全县有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加工大户528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5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17家。年加工能力7万吨以上,产品涉及绿茶、红茶、黑茶及茶叶籽油、茶多酚、茶树花、茶花面膜等13类综合开发产品。2016年投产茶园48万亩,茶叶总产量5.3万吨,产值35.9亿元,茶业综合收入88.5亿元。茶叶产业已成为湄潭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全县有茶叶商标150余个,“湄潭翠芽”和“遵义红”被列为全省“三绿一红”重点品牌,“湄潭翠芽”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品牌价值达102.17亿元。在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湄潭翠芽、遵义红均获得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中国驰名商标“兰馨”及一批企业品牌在省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湄潭县位于贵州高原东北部,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美称。该地区年均气温14.9℃,降雨量1100mm以上,无霜期284天,年日照时数1163小时,平均海拔920米。地表资源丰富,土壤富含锌硒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森林覆盖率达62.8%,是典型的同时兼具“高海拔、低纬度、少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环境特别适宜于茶树生长和优质茶叶生产。不可复制的优越自然环境成就了湄潭茶的优良品质,正所谓好山好水出好茶。
湄潭茶叶氨基酸含量4%以上、茶多酚含量28%以上,富含维生素及锌、硒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水浸出物高达40%以上,高出国家标准6个百分点以上。出产的绿茶香高持久,滋味鲜爽,汤色翠绿明亮,叶底嫩绿鲜活,红茶甜香浓郁、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鲜浓醇厚。
古人早识湄潭茶好,自唐代以来湄潭茶就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这古夷州就是今湄潭一带;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载:“夷州土产茶……”;清《贵州通志》载:“湄潭云雾山茶有名,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眉尖茶”即为“湄潭翠芽”前身。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沿海出口商贸受阻,民国政府打开滇缅公路,湄潭茶离开故土,承载抗日重任,不畏千山万阻,出口换取枪炮充实前方军需。1939年,民国政府派遣张天福等茶叶特作专家考察了四川(含原西康省)、云南、贵州等茶区,最终选定湄潭,在此创建了中国首个中央实验茶场。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七年,大批教育科学技术精英云集,浙江大学与中央实验茶场汇合,使湄潭茶的种植技术、加工水平和茶文化得到更进一步升华。一时间荟萃了40多位国内茶叶、昆虫、农艺、农经、森林等专家,其中就有首任场长刘淦芝兼任浙大农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实验茶场扩建为“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和“贵州省湄潭茶场”。20世纪90年代,中共湄潭县委、湄潭县人民政府把茶叶作为全县重要的支柱产业来抓,对茶产业发展制定战略规划,实施名茶精品工程,注册了“湄潭翠芽”、“遵义红”公共品牌,倾力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