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祁门基本县情
中国红茶之乡——祁门,地处安徽省最南端,与江西省毗邻。全县国土面积2257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111个行政村,18.7万人,茶园面积约18万亩,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作为祁门红茶的诞生地,祁门具一是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88.64%,全省第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是华东地区植物基因库;二是文化底蕴深厚。祁门属古徽州,是新安医学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活化石”目连戏的发祥地,知名御医有23人;三是物产资源丰富。是国家重点林区。拥有食用菌黄山徽菇、木耳,中药材祁蛇、祁术、金银花及油茶等多种农林特产。祁门也因此被称为“千年古县、生态王国、红茶之乡、御医故里”。
二、祁门红茶基本情况
一代伟人邓小平曾赞誉“你们祁红世界有名”。祁红即是祁门红茶的简称,其外形条索紧细,峰苗秀丽,金毫显露,色泽乌润,汤色红艳明亮带金圈,有“镶着金边的女王”之誉,滋味鲜醇隽厚,叶底红艳匀亮,尤以香气浓郁奇妙著称,因其香气似花、似果、似蜜,无以名之,被茶界誉称祁门香,是世界唯一以地域名命名其香气类型的茶叶。
祁门红茶超群品质主要是由卓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和独创的精湛工艺共同作用而成。
一是得天独厚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祁门县植被茂密、物种丰富,气候温和湿润,连续10余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得分安徽省第一,屡次入选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是祁门气候最概括的表述。祁门土壤以红黄壤为主;四大水系阊江、新安江、秋浦河、青弋江流经全县,其中生产祁红品质最优的茶园即位于最大水系阊江水系沿岸的群山中。
二是特有的茶树良种—祁门槠叶群体种。该树种是国家首批鉴定认可的国家级茶树良种,曾被引种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以此为母本选育出的国家级、省级无性系茶树良种还有“安徽1号”、“安徽3号”、“安徽7号”、“凫早2号”、“皖茶4号”、“皖茶5号”等,奠定了祁红品质的种质基础。
三是百年传承的精湛制作工艺。祁红传统制作技艺是历经百余年锤炼的特种技艺,自祁红鼻祖胡元龙创立以来,历经吴觉农、胡浩川等业界大师改良提升,其手工茶已经成为一种汇集我国红茶制作加工历史文化的表演艺术。其独特发酵工艺被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近代四大茶圣之一陈椽先生称为“渥红”。传统祁红制作工艺分为初制和精制两大部分,包含20余道工序。2008年6月7日,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祁红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祁门县紧紧围绕建设“更具盛名的中国红茶之乡和全省生态经济强县”总目标,从茶园建设、龙头培育、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方面,全力实施祁红产业发展“2111 ”计划,祁红产业取得了快速、健康的良好发展,2016年,全县生产4390吨,产值8.35亿元。
1、品牌宣传成效显著。全县新培育了天之红、祁眉、祥源等一批在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品牌,争创了省级著名商标15个、安徽名牌产品7个、安徽老字号2个。2012年、2015年祁门红茶先后入选农业部评选的“2012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农产品公用品牌”和“2015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公用品牌”;2010-2017年“祁门红茶”品牌连续8年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并荣获“2015年度中国茶叶最具传播力品牌”,“2016、2017年度中国茶叶最具带动力品牌”。品牌建设推动了祁红茶产业的快速发展,2013-2016年,祁门连续四年入选“全国重点产茶县”,并荣获“2014年度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
2、产业基础不断夯实。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17.9万亩,其中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三品”认证茶园面积11.9万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66.48%,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6.1万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34.1%。2014年祁门县被授予“安徽省茶园无性系发展十强县”。自2010年开始启动国家(农业部)现代标准化示范茶园建设项目以来,先后在全县建成一批现代化标准示范茶园,如祁春金山茶叶庄园、祥源环砂示范茶园、天之红柏溪白塔现代标准茶园等。通过兴建标准茶园,推动了茶旅融合发展。2015年,“祁门红茶故里游”和“祁红农家体验游”2条茶旅线路被评为“中国十佳茶旅路线”。“祥源·祁红产业文化博览园”成功申报国家4A及旅游景区,“安徽祁红博物馆”被认定为黄山市首家质量品牌教育社会实践基地。2016年祁门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2016度中国十大最美茶乡”荣誉称号。
3、产业龙头逐步壮大。到2016年底,全县有茶叶专业合作社153家,家庭农场25家,茶叶加工企业、加工厂400余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亿元规模企业3家,全国茶业百强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祁红绿色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天之红)公司、安徽省祁门县祁红茶业(祥源)公司、黄山市祁门香茶业公司、祁门县阊江源茶业公司、安徽省牯牛降祁红庄园公司、谢裕大红茶公司等企业陆续入驻,产业集聚效应日渐突显。全县13家规上茶企2016年茶叶总产值近10亿元,约占全县茶叶二产产值的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