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大田县大田高山茶

  一、大田高山茶发展成效

  1.产业规模增大。全县茶园面积9.73万亩,其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5.1万亩,涉茶人员达6.3万人,培育了77个茶叶专业合作社、29家省市级茶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有加工厂房2650家。

  2.产品品质增强。主导制定并颁布实施省地方标准《金观音乌龙茶综合标准》和《大田高山美人茶企业标准》,19家企业通过QS认证,10家企业23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是全省茶叶新区开发科研基地和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5家公司的乌龙茶项目通过了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获有机转换产品认证面积96.42公顷。

  3.创业就业渠道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许多外出打工青年陆续回乡种茶制茶,有效带动了农民创业就业,茶产业已成为我县高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渠道。

  4.频获荣誉奖励。被评为全国茶叶优势百强县、中国高山茶之乡、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十大魅力茶乡、福建十大产茶大县、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等荣誉。106只茶样获省名优茶称号(其中省名茶34只),“大田高山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授权6家有资质条件的主要茶企使用“大田高山茶”地理标志近6万枚,“大田高山茶”被农业部授予2015年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创建资格,2016年10月通过验收,11月在第二届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推介会上授牌。“大田高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今年7月已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受理。

  二、主要经验

  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始终把全力打造茶产业大县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茶产业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检查指导,建立茶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召开茶产业联席会议,协调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有力推动了大田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优化服务,加强指导。成立了大田县茶业局,这在三明12个县(市、区)中是唯一的茶业机构,2008年8月,设立了大田县茶叶技术推广站,充实专业技术人才,解决好茶产业发展所需的人、财、物问题,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人才保障。一是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加强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与指导,二是适时邀请省、市茶叶专家、学者到我县茶区进行茶叶绿色栽培与加工技术以及农业“五新”技术等培训,三是利用155服务窗口进行茶叶栽培、加工、市场信息等技术咨询服务。

  3.培育龙头,整体推进。相继培育了大方广、仙顶、五龙山、高峰、象山岩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4.政策扶持,成效明显。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推进了茶产业的持续发展。

  5.品牌带动,提升质量。积极举办、参加各类茶事活动,每年的10月28日为大田高山茶文化节,分别在福州、北京、上海、香港举办大田高山茶推介会。组织参加三明“林博会”、福建省“茶博会”,创建高山茶文化品牌。

  三、品牌创建情况

  全县有“江山美人”“仙顶”“留芳园”“五龙山”“九道山”“允宣”“龙滴水”“崇圣岩”等省级著名商标。“大田高山茶”已被正式受理。

  产品特色(美人茶):茶青原料来源--高贵,必须经过小绿叶蝉刺吸后的茶青原料才能制成,且吸限夏季采摘一心一叶或一心二叶;产品结合了传统乌龙茶的优雅肉味,也兼具红茶的醇厚,具有一股幽长细腻的天然蜜香。

  生态环境:千米以上山峰175座,高山区山多林茂,森林覆盖率65.7%,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常年云雾缭绕,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现无污染,自然条件特别适合茶叶生长。

  产销情况:年产毛茶4300余吨,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陕西及省内各地,产品库存少。

  历史文化: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大仙峰崇圣岩寺僧人开始种茶,是大田种植高山茶的起源

  元代郭居敬的《百香诗》之一《茶》问世,是大田现存最早的茶诗。

  明万历1611年,《大田县志》记载了茶叶贸易。县内的济阳乡,是闽西北—闽中—闽南—海外这条海丝茶马古道上的茶贸重镇。

  清朝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将大田武陵雪山茶作为珍品进贡,因而驰名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