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浙江中部,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是“浙中江河源头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县森林覆盖率80.14%,大气和地面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和一类标准,被誉为“浙中大盆景,天然氧吧城”。
产业发展概况
磐安茶产业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1983年恢复县建制,茶产业作为农业的主导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中国生态龙井茶之乡” “中国名茶之乡” “全国重点产茶县” “全国特色产茶县” “中国茶文化之乡” “中华茶文化展示基地” “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至2016年,全县茶园总面积 9.04万亩(人均达0.45亩),产量1854吨,年产值3.1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其中名优茶1679吨,产值2.97亿元。全县有5.2万劳动力从事茶叶生产经营,占总劳动力45%,占农业总户数的40%,其中茶叶主产区人均茶叶收入4000多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0%以上。有市级茶叶龙头企业7家,规范性专业合作社18家,其中国家级专业合作社3家,专业化加工茶厂11家,年产名优茶20吨以上的专业加工企业12家,省级示范性茶厂2家,省级标准化名茶厂2家,种植加工大户1000多户,全县专业化加工率达90%以上。
优异的茶叶品质。磐安茶叶长在苍翠群峰之间,采自纯净秀水之旁,饱含山川精华,品质优异,特别是“磐安云峰”茶,以“三绿一香”(外形翠绿、叶底嫩绿、汤色亮绿,具有兰花清香)的品质特征,茶叶水浸出物含量高达47%,比国家标准36%高出11个百分点,铅含量每公斤0.74毫克,远低于国家无公害茶每公斤5毫克的标准。
悠久的产茶历史。早在晋代,有许逊道士在磐安玉山一带研制“婺州东白”。唐代陆羽专著《茶经》、明代《浙江通志》、清代《东阳县志》、当代茶圣吴觉农《茶经述评》、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等专著均有磐安名茶记载。至今,玉山镇马塘村仍较好保存着始建于宋代、全国唯一的古代茶叶交易市场——玉山古茶场,被誉为我国茶叶发展史上的“一块活化石”,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磐安台地一带,至今还留存着以赶茶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迎大旗、迎花灯、大凉伞等为代表的系列茶民俗文化。古茶场周边村庄也保存着一批保护完好的古民居、古道、古树、茶亭等。2014年,在古茶场毗邻建成了由茶文化展厅、茶厅、办公研究区三部分组成的浙中茶博物馆,占地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5.5平方米。茶道古街渐渐向旧时繁荣景象恢复。
健全的销售网络。磐安建有浙中生态茶叶专业市场1个,鲜叶交易市场3个。浙中生态茶叶市场集商贸、居住及服务于一体,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店铺178间,摊位500个,市场内茶叶购销户400多户、经营企业108家,年销售茶叶达3000余吨,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全县有遍布全国各地购销点1000余个茶叶专卖店100余家(其中五星级专卖店48家),,从业人员4000余人,经营户遍布沈阳、北京、济南、上海、杭州等地,已形成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
品牌创建
20世纪70年代,磐安茶界科研人员挖掘、恢复“婺州东白”贡茶,成功研制了“磐安云峰茶”。2007年注册“磐安云峰”证明商标,成为全县茶叶中心品牌。成立中心品牌建设办公室,实现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监管的“五统一”管理模式。“磐安云峰”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名牌农产品”、“金华市十佳农产品”、“群众最喜爱的名茶”、“浙江地方名茶城市金名片”、“中华文化名茶”、“中国茶行业历史文化名茶品牌”;先后荣获“浙江名茶”、“全国名茶”、“中华文化名茶”,以及中国农业博览会、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浙江省农博会、浙江绿茶博览会、中绿杯等“金奖”70余项,先后被载入《浙江名茶》、《中国茶经》、《中国名茶图谱》、《中国名茶志》等茶叶著作。
古茶场古韵新生
2006年6月1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视察玉山古茶场,他品了磐安云峰名茶后说“这里的茶叶很好,水也好,有点甜味。”并嘱托磐安的领导要“要挖掘古茶场的精神内涵,要研究茶场对经济的作用,要保护好,要研究、开发、弘扬民族文化”。
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古茶场游人如织,已成为我省茶文化寻根之旅的重要景点。2016年,以古茶场为中心的茶文化小镇被列入省培育计划,依托茶产业的发展,以及赶茶场、竖大旗、迎花灯等茶民俗活动,玉山区域乡村休闲旅游业蓬勃兴起,皇家茶场马塘村、管头乌石村、陈界药园村吸引了沪、杭、苏等地众多游客。品好茶、住民宿、游乡村,不仅让城里人记住了乡愁,也成就了乡下人的小康梦。未来的古茶场文化小镇,将建设成为集道茶文化展示、乡村民俗体验、运动康体养生、休闲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小镇”。古茶场文化小镇规划总面积3.9平方公里,核心区约1.1平方公里,总体布局为“一厅两带六区”。“一厅”为古茶场小镇客厅。“两带”为茶生产研发带和茶文化体验带。“六区”为茶园观光区,茶品交易区,茶生产研发区,茶民俗文化展示区,茶乡休闲养生体验区和龙文化体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