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议看点 百县百茶 现场直播 精彩花絮 茶文化 茶科普
您当前所在: 主页  >  百县百茶 << 中国农村网
百县百茶大巡礼——
浙江柯桥区平水日铸茶
  

  一、基本情况

  柯桥区是经济强区,但也是严格意义上的山区县(区)。全区16个镇街中14个镇街有山,山区面积占全区的52%,因此,作为山区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发展茶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强政策引导,把茶叶作为农业七大主导产业中的第一主导产业培育;坚持扶强扶大,把茶叶作为山民第一增收目标定位;落实保障资金,把“平水日铸”作为农业第一品牌打造。2016年全区茶叶总产量6850吨,总产值3.72亿元,其中平水日铸茶系列名优茶产值3.2亿元。

  柯桥区是“中国珠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区)”、“浙江省茶叶产业强县(区)”。全区有省级农业(林业)龙头企业5家,年加工经营出口铸茶6.7万多吨,销售8亿多元,其中浙江昌祥茶业有限公司2016年自营出口4873万美元,是浙江省最大的茶叶出口企业。有浙江省示范茶厂2家、省标准化名茶厂4家、绍兴市示范茶厂7家;通过QS认证企业36家;茶叶专业合作社26家;有区茶叶产业协会、区茶文化研究会等社会组织,为全区茶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撑。全区建有茶叶专业市场2个,平水日铸茶销售网络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网上销售悄然兴起。

  品牌创建情况

  (一)品牌由来

  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和各级茶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的大力推动下,“弘扬茶文化、提升茶产业”的氛围十分浓厚,茶文化助推名优茶品牌的重要作用日渐突出,在此大背景下,我们审时度势,着力挖掘千年茶文化,打响平水日铸茶品牌。

  一是平水日铸茶因岭得名。日铸岭之名始于春秋战国,吴处厚《青箱杂记》:“昔欧冶子铸剑,他处不成,至此一日铸成,故名日铸岭。”而平水日铸茶,因原产于平水之日铸岭而得名。宋嘉泰会稽志载:“岭下有寺…其阳坡名油车,朝暮常有日,产茶绝奇,故谓之日铸茶”。

  二是平水日铸茶创新著名。《浙江茶叶》一书:“而据《越言释》记载,绍兴日铸岭茶区在宋时发明了用炒青法制作的条形散茶(绿茶)技术,‘今之撮泡茶… 然在宋时有之,且自吾越人始之,按炒青之名,已见于陆诗’”。  “日铸炒青的创制是对唐朝以来制茶方法的重大改革,为以后我国绿茶产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平水日铸茶不仅开茶叶炒青制法之先河,而且是茶叶撮泡法之鼻祖。

  三是平水日铸茶久负盛名。宋代,平水日铸茶不仅是达官贵人间馈赠的佳品,而且已经成为皇室贡茶,声誉极高。《浙江茶叶》记载:“当时获高度赞扬,宋高似孙《剡录》中‘会稽茶以日铸名天下’,宋欧阳修《归田录》中‘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铸第一’,宋吴处厚《青箱记》中‘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都有记载”。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将日铸茶列为全国五大名茶之一。清代,在平水王化专辟“御茶湾”并专设“御茶监”。日铸茶形弯钩,似半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圆形,至明清时期形成珠茶,平水镇也成为珠茶加工贸易的集散地,“平水珠茶”享誉海内外,被誉为“绿色珍珠”。目前在平水日铸岭一带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日铸岭古道、明代《日铸亭庵碑记》、日铸寺、有清代御茶湾、逾百年的瑞泰、瑞兴茶栈等茶文化遗迹。历史上有包括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徹、陆游、刘基、陈洪绶等70多位文人记述和赞美过日铸茶。

  (二)主要做法

  多年来,柯桥区委、区政府深入推进茶叶强区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品牌创建,重铸千年贡茶,重现千年茗香。

  一是落实要素,保障品牌。2010年我区先后出台了茶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加快发展茶叶产业建设茶业强县(区)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茶业强县(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自2011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茶叶产业发展,近两年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平水日铸茶品牌建设;建立了以区茶叶产业协会为主体、茶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政府着力推动的品牌运作体制,通过人力、财力、物力的落实配套,保障了品牌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是加强服务,管理品牌。“平水日铸”商标由绍兴市柯桥区茶叶产业协会注册,是“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浙江省著名商标”,平水日铸茶是“中华文化名茶”、“浙江省区域名牌产品” ,2011年,我区成立了平水日铸茶品牌管理服务中心,设立质量评审、包装加工和商标管理等专职岗位,经费由区财政负责,在内部管理上,制订了工作人员卫生管理、工作职责、服务承诺、质量监管、售后服务等制度。近年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品牌管理。

  1.建立准入机制生产“平水日铸”茶的企业必须是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良好经营业绩的茶叶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要求自主经营茶园30亩以上,有加工厂房300平方米以上,通过国家食品安全(QS)认证,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经企业申请、茶叶产业协会审核批准后方可使用“平水日铸”商标。

  2.实行许可制度。生产平水日铸茶必需得到协会的许可。在此基础上,2016年年底,我们出台了《平水日铸茶分级管理办法》,明确经中心质量审评、统一包装的方可使用“平水日铸”商标。

  3.统一规范管理。实行“五个统一”管理。即统一商标使用:实行由协会注册的平水日铸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生产企业自有商标同时使用的双商标制度。统一生产技术:从良种、栽培管理到加工工艺实行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统一质量标准:突出平水日铸茶盘花卷曲、鲜醇爽口、汤色嫩绿、栗香持久的品质特征。统一产品包装:由中心统一设计制作产品内外包装,各企业生产的高档平水日铸茶一律送平水日铸茶品牌管理服务中心进行质量评审,对符合质量要求的、或者经品牌中心帮助进行色选、提香和整理后符合要求的平水日铸茶,由品牌中心统一包装后交企业销售。统一指导价格:每年春茶前进行同行议价,统一最低销售价。与此同时,品牌中心还对企业进行日常巡回检查监管,开展加工技术和茶园培育管理技术服务。

  三是注重基础,提升品牌。主要是开展“四化”工作。

  1.种植良种化。全区通过换种改植,改造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5万多亩,良种化率超过70%。

  2.生产标准化。在全面实施加工技术标准化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应用茶叶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生产技术,开展茶园管理的标准化生产,2010年以来组织实施茶叶标准化项目9个,建设了一批标准茶园。同时积极推进机采茶园改造,制订了能实行机采的茶园生产标准。提出了以1芽2至3叶初展的茶芽作为原料,为实现采摘、加工全程机械化打基础,目前全区有40%左右的平水日铸茶实行了机采。

  3.加工机械化。平水日铸茶不仅可以机械采摘,而且已经实现全程加工连续化,我区已建有6条平水日铸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2014年4月,全省茶产业提升试点项目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全省200多位代表进行了现场参观指导。

  4.产品系列化。日铸龙井茶、日铸雪芽茶、日铸红等系列产品的开发适应了市场多元化要求,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四是参展推介,宣传品牌。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宣传推介活动:在第二十二届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暨第六届浙江省绿茶博览会上,区委区政府政府作为特别支持单位,组织了以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为主体的文艺演出团队,选送了一台具有浓郁绍兴特色的“平水日铸之夜”茶文化专场演出;2012年3月,区委区政府与浙江省茶叶学会联合主办了2012浙江省“平水日铸茶”敬老茶会;2015年,区政府与上海闸北区政府联合举行了“浙江绍兴平水日铸茶上海品茗活动”;2016年,在上海举办了平水日铸茶品牌推介会暨绍兴在沪企业家品茗活动,邀请了上海警备区政委马家利、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培胜以及四十多位在沪绍藉企业家、乡贤与我区茶工作者、茶企负责人参加。作为特别支持单位参加了在杭州、南京、太原、郑州举办的“浙江绿茶博览会”;参加了济南绍兴名茶品鉴推介会以及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茶事活动,连续四年开展了“全民饮茶日”活动和柯桥区敬老茶会。在近六届浙江绿茶博览会上,“平水日铸”茶连续被评为金奖产品。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目标,发挥浙江省茶产业资源与传统优势,强化品牌整合、全产业链、茶业强镇、科研开发、机器换人、文化兴茶、营销体系建设,构建三产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全面打造浙江茶业千亿产业”的目标已经明确。围绕存在的短板和建设目标,我们打算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是以规范和保护为重点,补齐品牌发展短板。根据要把平水日铸茶打造为既是“名茶”又是“民茶”的品牌发展思路,做好“平水日铸”系列商标的规范使用和保护工作。坚持平水日铸茶品牌的统一管理,以“平水日铸”、“日铸”商标许可管理为抓手,按质量等级区分茶名,保护品牌。做精“名茶”,对高档平水日铸茶仍由品牌管理服务中心实行“五统一” 管理;做大“民茶”,切实维护和推进品牌形象,对生产标准中二级及以下的平水日铸茶,茶名改用日铸茶,日铸茶字体及排列由品牌管理服务中心统一设计后,由生产企业自行设计制作产品内外包装。

  二是以集聚区创建为契机,夯实品牌发展基础。去年年底,我区南部茶叶产业集聚区成功入围全省首批10个农业产业集聚区创建名单,也是全市唯一一个集聚区创建点。计划通过3年时间,在区内开展茶园连片流转、美丽茶园建设、茶厂优化改造、茶叶品牌建设、茶叶市场拓展等五大工作,打造茶产品深加工中心、茶品牌管理服务中心、茶产品展示展销中心、茶文化研究中心等四个中心。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提高平水日铸茶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做好源头管控和基地追溯。进一步强化品牌中心的平台作用,更好发挥对茶企的品牌管理和服务作用,以精细化管理为重点,更加注重品质上的细节、包装过程中的细节和包装上的细节,着力做优统一包装“名茶”的品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