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马河村因“赶马河”而得名,赶马是满语文语“嘎拉曼”,即蚊子,“赶马河”即蚊子河的意思。赶马河村位于快大茂镇西北部,距县城17.5公里,幅员面积4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16亩,其中水田170亩,旱田2646亩,林地面积290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1%,辖7个居民组、5个自然屯,288户,865人,党员39名,贫困人口52人。2008年至今,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标兵村,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省级平安家庭示范村”、“省级生态村”、“市级乡风文明示范村”、“市级十佳魅力村庄”、“市级清洁文明工程示范村”、“市级农村清洁文明提升工程标兵村”等荣誉称号。
一、村落规划整齐、田园景色优美
在农房建筑上经过合理规划,既体现了整齐划一,又呈现了错落有致的建筑风格,使农户居住安全、实用、方便,并统一进行墙体外墙涂料粉刷,更加美观大方。青山、绿水、炊烟、鸟语、家禽家畜声鸣,构成了人与大自然环境协调画卷,体现了农村特有风貌。
农户院落由村里资助、农户筹资等方式,进行了院落硬化,硬化率达98%。边沟实现永久性(浆砌石砌筑),围墙实施统一标准、统一样式、统一施工的“三统一”模式。由于有规划有管理,杜绝了违法建筑及私搭滥建。农业生产设施建设治理了小流域和修建小塘坝,各种建筑体现了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村部设置图书室、阅览室,设有“零公里”服务平台,配备村级卫生所,县镇医疗部门定期不定期宣传和巡回医疗,在医疗卫生方面有100%的农民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内设有卫生所,并有一名医护人员,距镇卫生院8公里,距县医院17公里,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医疗条件,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医疗养老保险覆盖率达80%以上,在通化县所属的各村中名列前十名之内。通过“干净人家、美丽庭院”的评选,让赶马河村实现了“庭院美、室内美、景色美、生活美、村庄美”的目标,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提高。位于村部前方的是赶马河和谐广场,原来是熏人的大水泡,赶马河村党委决心打造宜居赶马河村,先后聘请省、市规划设计院,县园林处等部门的资深专家参与新村建设项目规划,投资860万元把这变成了美丽的荷塘月色,并设有健身器材、花坛、宣传板、凉亭供人休息纳凉。2016年快大茂镇党委投资55万在赶马河村建设占地4000平方米的新河休闲文化广场,其中硬化面积1500平方米、绿化面积2500平方米。整个广场秉承“绿化美化为主、注重休闲养生、突出标志建筑”的设计理念,新河广场设园林长廊、观景花坛、小池塘、石头拱门及12根赶马河传说文化柱子等建筑。生态文化广场的建立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农忙季节一过,村民就聚集到广场上跳舞、扭大秧歌。如今村民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样样都不比城里差。
二、举全力搞建设、重服务农民富
村党支部积极寻求合作机会,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不断探索开辟农业发展新路径,走上了生态农业兴村之路。依托通化棚膜经济专业合作社,建立200亩的蔬菜示范区,发展温室大棚60栋,带动全村向生态农业转型;倡导绿色健康理念,积极推行林下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展林下参3800亩、红松干果林3000亩,中小药材350亩,每年养殖林蛙100万只,年出栏肉鸡7万只,形成了“山地栽松树、山沟养林蛙、平地种药材、庭院搞养殖”的综合立体发展模式。挖掘民俗旅游的巨大潜力,成功引进总投资2000多万元裕丰园山庄项目,集餐饮住宿一体化、特色山野菜、花卉苗木开发于一体,走高端餐饮、生态种植、循环发展的产业路子,年接待游客15000余人,实现综合销售利润近千万元。通过市、县组织部从辉南乌美天麻种植研究所引进天麻种植产业。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在赶马河村种植天麻5000平方米,将纳入扶贫攻坚的低保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立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效益分红的方式不仅使农民脱贫而且增加村集体收入,也极大的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村“两委”班子管理民主,干群关系一家亲
赶马河村是典型的现代农业小山村,自古以来这里的农民就憨厚、老实、待人热情、勤劳淳朴。通过村民自治制定村规民约,每个居民都严于律己,自觉遵守。赶马河村村风淳朴,干群关系融洽,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强,管理民主,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历届三委换届中无违法违纪现象,没有群访、越级访和党员违纪情况,无重大刑事案件、邪教会道门和违反计划生育政策问题。村领导班子达到“五个好”标准,自2003年以来以连选任13个年头,获得各种奖牌27块,其中国家级3块、省级6块、市级8块、县级10块。省、市、县多次在赶马河村召开新农村建设现场会。省领导、市领导也多次来视察指导。迎接各市、县、外地来客参观学习600余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村两委班子诺言和行动的准则。村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确保了一定高度的思想觉悟以响应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实现了“村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