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洞村地处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和平乡的大山深处,属于第四批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这个光听名字就知道是个山高路远的偏僻村庄,一度像停止了发展的脚步,藏在深山也无人知。
可如今,当我们踏上内洞村的土地,铺陈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村庄掩映于葱茏树木之中,四周绵延不绝的苍翠让人不禁产生置身巨洞的错觉,“内洞”之名也源于此。村庄周围是长约1.9公里的峡谷地带,滑瀑、叠泉、深潭、奇石的美丽景致错落其中。依村蜿蜒而过的内洞溪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村庄内,40余座土房围绕一座建于清中期的土楼“吴彩楼”呈众星拱月般辐射状散开。干净的道路,宽阔的村民活动广场,绿意盎然的公园,“前卫”的太阳能路灯,曲折的鹅卵石小道,……各地游客远道而来,或徜徉在古村韵味里,或在溪里玩水摄像,或在农家乐里品尝美食,流连忘返。这一切,让人很难想象到这里曾经是一个四处杂草丛生,污水横流,蚊虫肆虐的脏乱差落后村庄。
内洞村是如何做到完美蜕变、华丽转身的呢?这个从“脏乱差”走向“白富美”的秘诀何在呢?
争取项目,奠定长远发展基础
要发展、要脱贫,必须要有资金。但当时的内洞村是零村财收入的省级贫困村,资金从哪里来?
内洞村除了脏乱差的一面,另外一面蕴藏着的是丰富的资源,传统种植的枇杷产业,年代久远、独具特色、集中连片的古民居群,惊险刺激、跌宕起伏、奇石丛生的溪涧瀑布群,成片的原始森林和红军古道等等,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资源有了,项目要跟上。当福建省启动“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后,村两委就精心准备,积极争取到了一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的指标,为项目建设开了一个好头。
随后,内洞村先后被列入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国家万里安全水系治理村、福建省旅游扶贫工作重点村、福建省第二批特色旅游景观名村、漳州市县级富美乡村示范村等多个国家、省、市项目,为内洞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项目支撑和资金保障。
抓好基建,完善惠民设施配套
项目有了,资金来了,如何让项目落地、把资金用好呢?垃圾多、污水多、蚊虫多、乱石多、违建多,这“五多”现象显然是负向指标。那就从环境综合整治入手,给全村“洗洗脸”、“整整容”。
2014年以来,内洞村多方筹集资金,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拆除旱厕、猪圈、鸡舍等200余间,清理垃圾10余吨,平整土地10000平方米,新建了自来水厂、村民文化广场、农村幸福院、村庄绿地公园、观景平台、封闭式垃圾收集房、污水处理池、沿溪步行慢道,整治了沟渠巷道,修复了水毁堤岸,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有线电视和无线网络,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摇身一变,内洞村成了干净、美丽、富有特色的知名村庄,从原来的后进村变成了文明村,党支部也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中组部、省市县各级领导到内洞村调研后对内洞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予以高度肯定,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扶贫》、《中国县域经济报》以及福建省电视台等各种媒体多次进行了宣传报道。
关注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项目落地了,环境改善了,村民的幸福感提升了吗?村两委意识到,只有想方设法增加村民收入、改善教育条件、丰富娱乐生活,才能让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幸福。
结合实际,乡村旅游无疑是最适合内洞村的发展模式。村两委紧紧抓住这张王牌,利用资源,找到牵头人,创建旅游开发公司,开办农家餐饮,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发展起来。如今,大山深处的内洞村成了厦门、潮汕、漳州等地旅行社团体游和个人自驾游的重要目的地。乡村旅游成了内洞村的致富新兴产业,村集体不断发展壮大,从原来的零村财到4万元,再到8万元,正在不断增长中,而村民的钱包也一天天鼓起来。
另外,村两委为新建成的幸福院购置了电视、沙发、棋牌、厨房用具、床铺等,为老人提供了一个舒适的活动场所;为村里的广场舞队购置了全套的音响设备。为孩子们购置了图书、文具、体育器材等等。
村里也涌现出90岁老人带着80岁老人每天义务打扫村里卫生的好人好事。走在村里面,放学回来的孩子们热情地和来村里游玩的游客打着招呼,一声声“叔叔们好”“阿姨们好”,让这个小山村充满着热情。
“内”山好世界,“洞”里有乾坤。如今的内洞村展现出来的是配套好、游客多、笑容美、群众乐、前景广的新面貌,是当之无愧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