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主页  >  最新消息 << 中国农村网

青海门源:珠固乡东旭村

  近年来珠固乡依托生态、文化和自然资源等优势,加强对生态环境和传统村落的保护,有序推进以中心村和特色村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培植乡村旅游,全乡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氛围浓厚、态势良好,取得初步成效。

  东旭村距门源县城80公里,位于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境内。东邻本乡寺沟村,南与互助县接壤,西接本乡玉龙村,北靠本乡元树村,四面环山,自然景观独特,进入该社要通过东旭电站大坝旁隧洞,出隧洞豁然开朗,宛如世外桃源。

  该村立足于村域特色,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认真谋划,把握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通过电网改造、道路硬化、旅游开发、人饮安全、户户通等一系列项目配套工程,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2016年人均收入达7230元。

  一、外学经验,明晰思路

  为进一步明晰“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组织乡村干部和部分群众赴贵德县河西镇、同仁县隆武镇、民和县马场垣镇等地学习考察“美丽乡村”创建的先进做法,借鉴其宝贵经验。在考察学习过程中,工作组成员针对美丽乡村创建中如何合理规划、突出优势、提升产业、美化环境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了解探讨,充分认识“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中会遇到的难点和重点。在“取经”回归后,多次召开座谈会,对东旭村“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发展基础进行剖析,梳理优势、分析利弊,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本村实际创建实施方案。

  二、全力搞好建设规划

  在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邀请北京、南京、西宁等地的专业公司进行规划,要求规划结合东旭村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民俗特点,充分把山、水、林、路、建筑及景点建设等的有机交融,真正把该村规划设计为海北乡村旅游的第一品牌。东旭村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俗特点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工程进度,逐步把地方农产品,融入旅游产品行列,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形成产品体系。

  三、以美化家园为抓手,大力推广节能工程

  (一)农户卫生厕所普及情况

  东旭村以生态建村,积极对全村厕所进行改建,改厕工作从2008年开始。截止到目前,新建公厕2处,全村162户家庭改厕120个,其中‚沼气化厕所5户,化粪池(水冲式)25户,卫生厕所141户厕所其余农户所改厕所清洁卫生,无臭无味,并用石灰定期消毒。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85%

  (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我村现有耕地面积830亩,其中苗木和药材种植面积720亩,对修剪的树干支及淘汰的树枝,及时清理用于农户烧火,通过引进技术,科学利用种植经验。而对于极少的农作物秸秆,一般都采用粉碎深埋还田的办法进行秸秆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9%。

  (三)绿化覆盖率情况

  按照县林业环保局的相关标准,不断加大绿化工作力度。截止目前,共栽植各类树木(云杉、圆柏、碧桃、等)6000多棵,村庄绿化总面积达296余亩,占村庄总面积的23%。同时,全村现有1284.72亩耕地,树木及药材种植面积850亩, 占耕地面积的85%。 全县绿化达到了39%,东旭村绿化率达到了90%,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四)清洁能源普及情况

  东旭村近几年以来,不断加强环保工作。在全村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目前,使用液化气12户、太阳能98户、电能168户,生物能(沼气) 78户,全村使用清洁能源共147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了87%。

  (五)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情况

  东旭村目前没有规模化养殖场,对现有的庭院养殖户,村上大力支持、引导养殖农户使用科学的方法处理畜禽粪便,如建沼气池、堆肥进行发酵,使粪便还田利用。目前,全村有庭院养殖户40户,均建了沼气池等处理设施。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

  (六)村庄道路硬化情况

  东旭村党支部、村委会以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为目标,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争资金跑项目,分别于2001年脖子社2.3公里街道进行了水泥硬化;2006年下达日社1.1公里街道进行了水泥硬化;2015年卡卓社3.6公里街道进行了水泥硬化。至此,全村6.7公里主干道及主干路实现了水泥硬化,硬化率90%.

  (七)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情况

  东旭村党支部、村委会高度重视生活垃圾的卫生管理,制定了《东旭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永平村村民公约》,,新建垃圾台2个,设垃圾填埋场1处,做到每个社均有垃圾收集点。并聘用保洁员2人,签订了责任书,落实保洁员工资,做到专人及时清运。清运率为100%。

  (八)一是通过“双创”平台与农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制,达到村庄整齐整洁效果。

  四、强化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实体

  依托国家“阳光工程”、“雨露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政策,加强农户技术培训。使农户掌握1—2门致富技术,实现劳务输出由劳力型转化为技能型,增强就业稳定性和增收持续性,提高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