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上村是全国唯一由西路军被俘战士创建的村庄。村内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红色遗迹,其中红军修建的红光清真寺保存最为完整,也最珍贵。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9年至1946年间,青海军阀马步芳把从甘肃河西走廊被俘的400多名红军西路军战士组成“工兵营”,押解到现在的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沿黄河南岸从事伐木、垦荒、修路、建房等苦役。红光清真寺占地约4亩,四合院布局,由唤醒楼、南北配房、大殿组成。被俘红军西路军战士在建造红光村时,虽遭敌人的严密监视,但他们坚信革命必胜,采取各种方式与敌人进行了机智顽强的斗争.在修建过程中巧妙地将红五星、镰刀、斧头、工字、领章等象征革命的图案雕刻在花砖之中,镶嵌在墙壁之上,至今仍在清真寺的大殿屋脊、墙壁上闪闪发光。1998年12月,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红光清真寺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海东地委、行署命名为海东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该寺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省惟一一座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伊斯兰教寺院。
红光上村所处的地区为全民信奉伊斯兰教的撒拉族,撒拉族始终如一的热爱国家,拥护党的领导。并且,红光上村的撒拉族撒群众对西路军战士有着与众不同的感情和渊源。撒拉族的伦理道德内涵实质与红色文化的部分内容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2012年红光上村村民创办的高原冷水鱼养殖基地被农业部定为第一批“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013年被省民委定为“民族文化特色示范村”
红光上村最美乡村建设创意工程位于国家大型电站——公伯峡脚下黄河南,辐射红光上村。其定位为“红色文化园、渔业休闲园、民族风情园、旅游观光园”。 一期“红色文化园”工程占地50亩,概算投资1500万元。主建筑以综合培训中心(计划投资600万元)主要功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宗教文化培训、民族文化培训、红色文化传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为主,其功能齐全,结构合理,作用巨大。红光清真寺展览馆(计划1000万元,国家文物局投资已到位)主功能为礼拜区、伊斯兰文化展示区、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展示区和管理区,对伊斯兰文化的核心内容进行了集中的展示。清真寺纪念馆设计宏伟,围绕纪念馆,设计红色雕塑、水磨、水车、油坊等,主干道墙面设置撒拉族历史文化及东迁浮雕等;二期“渔业休闲园”工程,计划占地20亩,估算投资400万元(以红光上村致富带头人以独立法人资格立项建设)。主要以高原冷水鱼养殖和休闲娱乐为主,提高渔业养殖的附加值,还要以水体景观和观赏为主,配套建设具有伊斯兰风格的观赏亭、撒拉族风情长廊等景观设施;三期“民族风情园”工程,计划占地60亩,估算投资1400万元(以红光上村致富带头人以独立法人资格立项建设)。主要展示撒拉族宗教信仰和民族风情,建设民族古建筑四合院、篱笆楼、撒拉族服饰、撒拉族饮食、撒拉族歌舞、撒拉族刺绣、撒拉族传统文化展示。四期“旅游观光园”工程工程辐射红光上村全体村民,估算投资1400万元(以红光上村失地农民国家后期扶持项目争取资金,改善民生)。改造建设特色撒拉族农家游和农家民族餐,形成红色游、民俗游、宗教游、水上游、休闲游等特色的旅游观光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