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和“四态合一”原则,采取“政府引导、自主开发”的方式,利用农户集体建设用地就地流转,因地制宜自主实施“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有力推动了当地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提升、农村集体资产增效。
一、科学编制规划,体现新村特色
(一)统筹规划项目。青霞镇分水社区在符合上层规划要求和自身需求的基础上,依托区域产业发展优势,结合农村环境整治,编制了《大邑县青霞镇分水社区小流域及周边生态综合治理规划》和《分水社区杨溪沟“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实施规划》。该项目规划占地16亩,规划建设用地面积4452㎡(6.68亩),总建筑面积3674.55㎡,容积率0.83,建筑密度40%,绿化率30%,总户数37户,总人数108人,人均占地面积41.22㎡,机动车位37个。
(二)体现“小、组、微、生”特色。青霞镇分水社区杨溪沟项目设计从传统的空间肌理出发,结合原有建筑的建筑布局,采用围合式、散点式的空间布局形态,院落合而不围,邻里参与,环境融合,四态融合,保持了“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和农村特点,建造风格也以川西民居特色风貌为特色,注重了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大量保留原生态植被,避免过多人工凿作,高大树木、林盘、水系、农地等生态元素自然散落于建造群落之间,充分展现出乡村生态田园风光。
(三)体现宜居宜业。建筑充分体现川西民居建筑特色,采用青砖、黑瓦,以黑白灰三色为主色调,融入斜坡顶、门檐、窗花等特色元素,尊重农民居住习惯,并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需求,统筹项目的交通路网、集中供水、能源电力、污水处理、广播电视、光纤宽带、安全防范、雨污管网、绿化及立面风貌等基础设施功能配套,遵循“规划先行、设施共享、系统集成、民主决策、弹性配置、建管分离”的原则,按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标准化建设,鼓励引导农民发展农家庭院经济和切实改善农民生活及人居环境,实现宜居宜业。
二、突出农民主体,因地制宜实施
该项目通过自愿参与农户的集体建设用地就地流转,因地制宜,具有方法灵活、经验可复制等特点,实际操作性较强,参与项目的农户原址居住、就地就业。
(一)自愿参与。农民自愿报名、自愿参与,村民议决共有16户参与集中居住。项目规划建设方案、成本测算充分征求了参与项目的村民意见,群众满意度达100%。
(二)自主实施。项目农户委托社区居委会作为项目实施主体,通过自愿集中居住的农户以集体建设用地就地流转收益、农户自筹资金和相关政策配套补助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充分解决了资金难题。项目最终实施占地6.68亩,农民新居占地规划建设用地面积3.69亩,剩余2.99亩通过项目包装招商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参与项目实施的村民以民主投票的方式,比选确定了施工单位、监理公司;镇、社区相关监督机构也介入项目实施,项目公开公平度达100%。
(三)自我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村民代表成立了项目监督小组,与监理机构共同全程参与项目建设,镇、社区两级积极协调并争取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主动服务、主动协调,不越位、不插手、不甩手,群众对基层组织信任度100%。
三、盘活资源利用,统筹配套政策
充分盘活农户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资源,采用就地流转方式换取建房资金,积极争取和整合各级政策配套资金,完善项目基础建设。通过资源盘活和争取政策配套,解决项目资金保障,自求平衡。
(一)项目总投资。项目总投入295万元,其中农户建房费用153万元,项目基础设施配套费用142万元。
(二)项目资金来源。一是建房费用部分。项目整理建设用地面积6.68亩,新居占地规划建设用地面积3.69亩,净增2.99亩,按30万/亩计,土地收益为90万元;农民自筹建房资金52万元;争取农民建房政策补助11万元。二是基础配套部分。争取市环保局废水污染治理项目补助资金100万元;整合村道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及新村建设补助资金等42万元。
四、着力产业提升,促进多元增收
加强产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和农民多元长效增收。
(一)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依托青霞镇区位优势,通过“小组微生”项目实施,盘活农户闲置集体建设用地资源,采用“县镇招商选资、农户洽谈落地”的方式,引进乡村旅游产业项目,做大做强乡村旅游。
(二)延伸形成产业链条。充分利用成都农业创客中心的平台,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即1+2+3=6),提升农村产品附加值,包装推广,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真正把都市现代农业打造成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第六产业”,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同时完善“种植-加工-体验-旅游服务”产业链条,发展集特色种植、加工、休闲、观赏互动体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深度开发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实现产业提档升级。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通过产业链条的完善和提档升级,当地群众依托农村资源参与项目开发、建设以及项目经营、管理、就业服务等方式,使农村资源增效、农村资产增值,从而实现农民多元长效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