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渊明始,人们就习惯于将那些远离喧嚣尘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僻静之地跟桃树桃花联系在一起,似乎只有桃花桃树才够得上人们向往和平宁静生活的境界,殊不知滇西还有一片净土偏偏与梨树梨花结缘,那也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那就是人称“世外梨园”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的梨园村。
梨园村隶属茈碧湖镇海口村委会,坐落于洱海之源的茈碧湖东北角的山凹里,坐北朝南,东、北、西三面环山,南临茈碧湖,与号称“养生泽国,地热天堂”的大理地热国隔湖相望。距离洱源县城陆路8km,水路5km,要去那里,最佳路线还是乘船由茈碧湖上穿湖而过,在船上尽可享受茈碧湖的一泓碧水和四野风光,要是幸运的话,还能看到湖里因地底温泉热气上冒时形成的“水花树”奇观。由于气泡是从二三十米深处的湖底不断地涌出,由澄静清澈的水面上看去,宛如串串晶莹的珍珠。在夏天,茈碧湖中还有珍贵罕见的茈碧花开放,据说只在夜间子时和白天午时开放,被称为“花开子午”。茈碧湖也就因茈碧花而著名。
梨园村共有108户,476人,居民均为白族,村中有近万株老梨树(7480株),民居被梨树掩蔽,故名“梨园村”。由于该村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当地老人都比较长寿,据调查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2位,最长者已有99岁,所以有“长寿村”之说。 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11年被省旅游局列为云南省第四批旅游特色村,2013年通过了云南民族旅游特色村的验收。该村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以旅游业收入为主。
近几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洱源县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强力推进梨园村美丽宜居乡村和民族特色旅游村建设工作。一是结合梨园民族特色示范村实际,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亮点,突出民族特色,集中打造新农村建设的典范、生态文化旅游的亮点;大力发展原生态旅游产业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梨园村的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加强对茈碧湖梨园原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白族特色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抢救和保护白族民族特色村寨的传统和文化遗产。三是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确保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四是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大繁荣大发展,通过民族特色旅游村的建设让少数民族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五是加强和完善白族民间文化挖掘、传承与保护,营造和谐良好的民族氛围。按照“有基础、有特色、有经验、能示范”的要求,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民族文化、生态文明、民族关系等不同方面规划梨园民族特色旅游村规划及建设。通过美丽宜居乡村和特色旅游村建设,梨园村的各种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改造了道路、码头,修建了旅游厕所,截污沟、管道建设、民居墙体粉刷、白族风格彩画、木栅栏和木栈道建设、村中心休闲、展览区建设(在村中心摆设石桌、石凳6套、旅游区摆设防腐木桌凳10套);道路硬化、太阳能路灯安装、水质净化及回水利用、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梨树物理灭虫、湿地尾部污水处理,各项有力措施不断为梨村园披上了亮丽的衣裳。
走近掩映在万株梨树丛里的梨园村,沿栅栏曲径通幽,隐约可见座座青瓦白墙或红墙的宅院散布在梨林深处,梨园与庭院相倚相偎,融为一体,林中绿草葱郁,野花点点,鸟儿翻飞,蝉儿鸣叫,宅院里鸡不惊,犬不吠。无论村里林中,风吹不到,日晒不着,劳作的人们背着箩筐无声地来往,一派安宁静谧的景象,俨然是一方得天独厚的水土,一座流连忘返“世外梨园”。
村中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将梨林用好看的篱笆围起,支起桌椅板凳,挂起吊床,搞起秋千,烧烤一些自己打捞的小鱼小虾,烧煮自己做的腌肉、自己养的土鸡、自己种的菜蔬,还有“烤全羊”、“海水煮海鱼”、“生皮”、“乳扇”、“地参”等等风味食品,其中的“生皮”就得于当地盛行的独特杀猪方式 “火烧猪”。他们将猪杀死放血后,习惯用稻草将整猪烧得焦黄,烫过后再刮去焦毛,将黄脆的肉皮切碎了打蘸水吃,味道当然好极了。
纯朴的民风民俗,深入人心的村规民约,扎实的普法宣传,使梨园村30多年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到这里,您可高枕无忧。
梨园村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形成了梨园村乡村旅游“政府引导,自主经营”的良好格局。现在梨园村共有农家乐接待户18家,床位260多个 ,从业人员110多人。共有6艘快艇、8艘机动船、日可接待游客1000多人。经营的烤全羊和生态农家蔬菜深受游客喜爱。该村旅游发展迅速,旅游收入不断攀升。梨园村2015年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3万人次,旅游收入为830万元。2016年上半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57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457万元。
有依山傍水的环境,有山青水秀的美景,有悠闲自得的意境,洱源茈碧湖梨园村,不争的风光优美的美丽宜居、休闲度假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