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主页  >  最新消息 << 中国农村网

农旅结合开出富裕花

——马山县乔老村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纪实

  马山县古零镇乔老村紧紧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以完善文化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营造了团结友爱、崇尚科学、弘扬正气、积极进取的社会风气,“五个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农旅结合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南宁乃至广西已小有名气。

  一、基本情况

  乔老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的北面,村委距离县城10公里,距古零镇8公里,是古零镇、白山镇、古寨瑶族乡等三个乡镇的结合部,更是古寨乡、加方乡通往县城的咽喉要地。全村有19个自然屯,913户3613人,民族以壮族和瑶族为主,民族和睦团结。乔老村地处属于石漠化山区,全村种植的农作物是旱地作物,粮食生产主要以玉米为主,兼有部分经济作物。近年来依托“小都百”综合示范村,发展乡村旅游,农旅结合使乔老村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乔老河两岸的村屯在宋代时期就有土著民居住了,潘姓人家从山东往南迁徙而捷足先登到此。前后至今约有千多年的历史。经历宋、元、明、清、民国到现在,但有史可查则以明代嘉靖七年(1528年)开始。明代以前不详。土司制前属于思恩土州东区六团管辖。明嘉靖七年(1528年)设置古零土巡检世袭司职,属古零土司管辖。民国十年(公元1922年)实行地方自治制度,改区团为乡,改团为村,乔老村正式命名,属群贤乡管辖。1952年,设隆山县第四区,乔老村隶属第四区管辖。1958年,第四区分设上级、古零、杨圩三个乡,乔老村属古零乡管辖。同年8月,上级、古零、杨圩3个乡合并设古零公社。乔老村属古零公社管辖。1962年,古零公社设为古零区,乔老村属古零区管辖。1969年至1984年,古零公社改为古零乡,乔老村属古零乡管辖。1996年12月,古零乡改为古零镇,乔老村属古零镇管辖至今。

  2013年10月,南宁市委、市政府将小都百屯确定为综合示范村进行建设。小都百屯以“山水映农家,诗画小都百”为主题,以打造水车之乡为特色,建设成为环弄拉生态旅游区“吃住行、游娱购”的一站式时尚生活、休闲农业旅游基地。目前小都百已成为一个集度假、美食、观光休闲旅游多位一体的新型农村。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强化创建意识,营造创建氛围。

  根据县、镇两级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思路,按照围绕经济抓创建,抓好创建促经济的发展思路,依托秀丽山水优势,强化基础建设,深化清洁乡村,开展乡风文明活动,兴办乡村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真正使创建工作为群众服务,让群受益,使群众满意。“一组两会”和党员干部主动做好党的富农惠农政策的宣传者和发动者,宣传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帮助广大群众了解综合示范村建设重大项目背景、重要意义和工作举措,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创建活动做到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清洁乡村相结合,真正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争创的良好氛围。

  (二)、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富裕农村。

  1.开展土地确权,让群众吃上定心丸。2014年率先开展土地确权工作,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开了乔老村经济发展和农户发家致富的“结”。

  2.创新经营模式,打造支柱产业。引进广西乔老爷农业开发公司,采取“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打造集果蔬药材生态农业基地,农户不仅可以每亩每年拿到600元租金,农业基地还解决该屯60多人就业问题,每人每月工资1800至2500元不等。

  3、成立竹鼠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富裕新村。利用对口帮扶资金20万元,采取“养殖场+合作社+中心户+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成立了“五哥”竹鼠专业合作社,由技术能手潘耀军统一代养,社员达70户,带动小都百屯发家致富。现在合作社年培育种鼠400对(300-350元/对)以上,年产商品鼠200只以上,合作社年收入达16万元,按20%利润分红,贫困户每年增收达500元以上。此外,五哥竹鼠专业合作社还对县内外竹鼠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每年培训人次达1000人以上。

  4、注重生态引领,打造星级农家乐。村民注重生态建设,依托青山绿水,紧扣生态与旅游的切入点。引进马山中凯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农家旅馆3栋,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休闲养生农家乐,2015年以来,共入住游客约 5500多人,收入约35万元,农户每年从中获得15 %分红,20年租赁期满后,中凯公司所有资产整体归集体所有。此外,通过中凯农舍的辐射带动作用,农户自发筹建农家旅社、农家菜馆,开设农特产品产销点、美食一条街、旅游纪念品店,现有农家菜馆7家、旅社3家98个床位、游泳池1个、咖啡厅一个。

  5、成立旅游服务公司,优化开发旅游公共资源。通过“一组两会”牵头号召,由农户自发组织成立小都百旅游服务公司,设立董事会,采取资金和人力入股的经营模式,按照股东注资额和每户出动的劳动力,统一由公司经营。全屯贫困户通过筹资(租金及薪金)或信贷注入股金,每股5000元,共103股,解决资产性投入资金。目前,公司主要经营有观光自行车50辆、水上娱乐船23只,生态停车场5个、自助烧烤城1个、露天儿童娱乐城1个。公司的收入支出按章程进行分配,其中15%是日常管理支出,如保洁、后勤、交通输导等服务的支出;30%是截留资金,作为公司可持续发展资金;55%作为股东和群众分红资金。2015年12月份以来,每月17日进行红利分红,每月每股分到红利800元左右。通过有效管理,不断增强造血功能,资产性投入收益大大提高,从而加大贫困农户的增收问题。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

  “一组两会”从村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着手,多方筹集资金3000余万元,全村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实施给排水工程,铺设供水管网2700多米,污水管网2300多米;实施道路工程,修建主次干道2600多米;实施电气工程,对电力线、电信线等进行改造,安装路灯、草坪灯等;实施园林景观改造工程,进行美化、绿化,对小都百的水系、植被进行改造,在乔老河两岸设计亲水平台,休闲健康步栈道和环河自行车道、景观亭等;实施公共设施建设工程,新建修建篮球场、健身广场、停车场、戏台等,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实施环卫工程,建设垃圾回收点和收集点;实施人畜分离安置工程,对家禽家畜、竹鼠进行集中圈养,改善人居环境;改造农家乐,提高农家乐的档次和水平;积极开展村庄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并自发组成了卫生保洁队和垃圾清运队,定期义务清扫垃圾,治理脏、乱、差,促进了村容整洁、环境美化。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广大村民自觉维护村容村貌的意识明显增强。

  (四)挖掘民族特色,建设文化名村。

  利用小都百屯固有的山水塑造天然生态人文景观,在规划布局上强调场地的低开发、高档次建设;结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简洁、大方的建设风格,对全屯86栋房屋进行外立面改造,建筑采用“灰白”主色调,设计水波窗花,融入水车元素图案,建设白墙灰瓦的壮乡特色民居。对房屋进行庭院改造、绿化美化彩化工作,打造农家院落特色。同时,示范村建设进程中,突出挖掘、保护和传承发展小都百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方面体现独具魅力的民族特色文化。示范村内划分为观光农业园、风情百家园、水车园、百花园、百乐园、百香园等6个文化园区,建设小都百记忆展示馆,挖掘保护传承水车园历史文化,打造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壮、瑶民族特色文化。提出了“都来•都有 都得•都旺——诗画小都百欢迎您”的小都百旅游形象口号;提炼出了“力小志大,百折不挠,后来居上”的小都百精神。把小都百屯建成既有现代物质文明,又保留有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自治区级综合示范村,充分发挥示范村文化建设在引领乡风文明和旅游业跨越发展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坚持核心价值观,创建和谐新村。

  乔老村在近年发展中,不仅注重硬件设施建设,更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在了解农民对文体活动需要基础上,召集村民代表讨论,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引导村中文艺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包括快板、小品、山歌等,通过活动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引导农民科技增收。村中的锣鼓队、秧歌队也不失时机的在节假日组织演出,使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健康向上的活动中来,全村的精神文明素质普遍提升。以创建“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最美乡村”为重点,每年评选10个“十星级文明户”、10名好公婆、10名好儿媳予以表彰。建立“一组两会”协商自治机制,指导村民制定村规民约制度,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示范村建设,化解矛盾纠纷。同时,积极探索示范村建设后续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研究出台了公物管理、公共卫生保洁、旅游开发、电费收取等一系列制度,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及时上墙公布,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从而有效地化解了群众的顾虑,既沟通了感情,又密切了干群关系。村中社会大局稳定,文明新风处处荡漾,村民形成了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邻里友好和睦相处,家庭文明和谐相亲。

  由于乔老村管理科学,投入到位,选准了好的载体,措施较为得力,乔老村在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和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走在全镇的前列。乔老村的发展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和重视,中央及广西各级政府部门到乔老村参观调研,中央及广西多家媒体来乔老村采访报道相关发展情况。乔老村的发展得到了各级部门的肯定,先后获得“南宁市文明村镇”、“南宁市美丽村屯”、国家民委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自治区财政厅“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农业厅和旅发委“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和称号。今后,乔老村还会沿着农旅结合的发展方向,积极发展乡村经济,提高乔老村民的生活水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上越走越宽,越来越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