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海龙村是在2001年的村级规模调整中,由原海螺村与龙台村合并而成。它位于重庆市主城西郊,面积2.6平方公里,下辖16个合作社,人口1.4万,其中村民2561人。经过15年的发展,海龙村已成为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基础较强、投资环境优良的城乡统筹发展先行示范村。海龙村·海龙中小企业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海龙村被评为重庆市“文明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央政治局委员、原重庆市委书记汪洋等多位领导到村视察,并给予充分肯定,确定海龙村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进示范,作为典型全国推广。海龙村党的建设和共建共享的发展经验也曾两次受到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的批复,“海龙经验”向全市推广。
截至2015年底,海龙村共引进企业289家,经济总产值达30亿元,为国家创造税收5000多万。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2000元增长到2.3万元,实现了集体资产的从无到有。近几年,海龙村通过二次规划,大力发展旅游业。走出了一条“全国名村联盟,转型乡村旅游”的新路子。
主要做法与经验
海龙村以农业起家,实施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积淀资源;以工业发家,借“退二进三”政策,建房出租、按股分红;最终实现旅游旺家,环境优美、发展三产、共同富裕。
(一)突破定势、大胆创新,开辟全市、全国首创。
海龙村于2008年斥资120万元,编制完成重庆市第一个村级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并注册“西部海龙”、“西部海龙人”商标,迈向品牌化发展。2015年打造占地500平方米的重庆市第一个村级廉政文化教育警示厅,共接待各单位、机关、社会团体3000余人次。为整合全国乡村资源,发展乡村经济,建成总投资4亿元、建筑面积达5300平方米的全国首个“中国村官研究生学员产业会馆”,由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100名村官参与支持,汇聚众多特色农产品及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线下展示和销售,线上正在打造面向全国的电商平台,销售百强名村的特色农产品。会馆中的“中国村官课堂”还为西部农村基层干部搭建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新平台。目前,村官会馆中已经入驻有江苏泰州董北村的铁皮石斛产业和贵州的茅台酒产业。成为我国抱团发展乡村产业联盟的新举措。打造与川航、南航、国航公司合作的重庆西南丰餐饮管理公司,与中国村官会馆直接对接,其所用食材均获国家农业部的绿色认证,目前已辐射到重庆江北、广东佛山等地。
(二)村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同向谐变,打造留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新产业。
以合理布局、科学种植的原则,秉承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路线,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打造1000亩以葡萄园、杨梅园、柠檬园为主题的绿色生态观光果园;1公里长的登山步道;100亩大的江北山水库等。环湖水道两旁柳树郁郁葱葱,具有浓郁的乡村情调,还原了海龙村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为渴望回归自然的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三)低碳社区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打造绿色环保新农村。
作为全市首批唯一农村试点社区,海龙村将在绿色农房、低碳交通、垃圾处理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社区低碳发展,引导居民在衣、食、住、用、行等各方面践行低碳理念。
(四)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实现村民变股民。
1、实施股份制运作,村民变股民
2003年,海龙村成立经济发展中心,动员社会各界、合作社、村民参与入股,集资修建标准化厂房、商业门面、职工住宿等出租。合作社所占土地统一由村委会进行流转,量差由合作社拥用,价差由村委会拥有,集体经济由原始积累型向公司化资本运作型转变。另一方面让村民参与股份合作,在享有土地分红的同时享受股金的收益,村民收入由单一的农业收入扩大到土地租赁、民房及门面出租、务工薪金、集体分红、社会保障金等多元渠道,集体分红等家庭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占到收入的20%以上。集体经济壮大后,每年年底高达45%的分红比例,让村民们充分品尝到了经济发展的胜利成果。
2010年,海龙村“二次创业”。成立重庆海龙土地整治有限公司,半月时间村民入股692万元,现增资至1600万元。此次入股覆盖海龙村农业项目、商业门面、康居工程,使全体村民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股权。
这种“村委会+公司+股民”的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发展模式,通过多次分配和多种福利模式,拓宽了村民增加收入渠道,健全村民社会保障体系,使全体村民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了村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建立多元分配格局,打破单一的农业收入格局,实施增收渠道多元化,基本形成以以土地流转收入为基础,工资性、经营性收入为主体,资本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为目标,福利补贴收入为补充的收费制度。加大“以工哺农、以农助工”的力度,对村民承包地给予高标准的流转补偿,形成稳定的土地收入;扩大工业生产和经营规模,吸纳更多村民到企业就业,增加村民的工资收入;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创造更多营业收入;通过企业改制,让更多村民拥有股份收入。此外,海龙村还全面推行社会保障,统一办理社会保险,建立了多元的福利保障。
2、强化农村财务规范管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从2003年起,实施阳光工程,严格财务审批、村务公开等制度,村委会、合作社、公司资金使用上,严格执行“七支笔”制度,大宗项目统一由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逐笔逐月进行公示,接受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审计,海龙村是重庆市村务管理先进示范村。
3、抓好扶贫培训,使精准扶贫落在实处。
积极响应中央关于2020年前全国农村脱贫号召,在海龙村成立了扶贫志愿者联盟,中国人大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家华带头签字,园区企业积极响应号召签名加入。目前已与福建宁德下党村、重庆云阳梨树村开展对口帮扶,分别采用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的方式对口扶贫。重庆市扶贫培训基地落户海龙!扎实开展扶贫培训,共接待贫困村书记、主任约800余人次,“书记上党课”,共同切磋、分享致富经验。
4、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二次创业”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竞博楼共有5层,里面有海龙村党委、村民委办公室、海龙土地整治有限公司、重庆建工八建办公场所、家创物业、海龙廉政文化教育展示厅、西南丰餐饮公司、海龙村女子民兵管乐队、农家书屋、重庆陆军预备役后勤保障旅修理二营运输连、重庆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协会办公平台、九龙坡区教委督导办事处等。竞博楼是海龙村的综合服务大楼,也是共建共享党建、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
1144米长、44米宽的海龙大道让外界的养分随着这条大道滋养海龙村这片热土。他的修建将直接把白彭路与海龙村的腹心地带连接起来,盘活整个海龙村。作为海龙村的主干线,其余支线也会变得更加快捷。同样,海龙大道的建成将极大的提升海龙大道两侧的土地价值。沿海龙大道两侧,初步规划占地约40万平方米的商业用房,包括商业、餐饮、娱乐、休闲、健身等,将极大满足海龙村住户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并辐射周边人群。
“二次创业”期间,占地约200亩的康居示范小区拔地而起,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米,小区容积率为1.43,绿化面积覆盖率达45%以上。小区中建有联排别墅,并配套海兴幼儿园、休闲广场、运动场馆、24小时便利店、医疗诊所等基础便民设施。集现代简约风格为一体的原生态小区,共涉及住户1512户,拥有1038个地下停车位。海龙村村民从以院落为生活单元的居住方式,转变为集中居住,迈出了农民变市民的第一步。
(五)、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传承弘志,发扬海龙精神。
一是海龙人的亮剑精神。一个真正的海龙人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要有亮剑精神,敢于直面矛盾。面对困难要像狮子一样刚强,化解矛盾要像狐狸一样狡猾。敢于面对,是面对困难时的坚强,是面对困境时的临危不乱,更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这是所有成功者的心态,更是一种强者的心态,其魄力让敌人望而生畏,让队友充满信心。
二是海龙人的上善若水精神。“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无论是水的厚德载物,还是水的不争之德,都在海龙人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拥有水一般品格的海龙人,襟怀坦白、不争名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的奉献之中。
2、三次村训的变迁,见证由乱到治、由治到富的转变历程。
海龙村村训的三次变化过程体现了追求进步的海龙人紧抓时代脉搏的“精气神”。第一次村训:“村民不当刁民,干部不当杂皮”体现了合村初期,海龙村由乱到治的转变过程。第二次村训:“群众是投资环境,干部是发展资源”围绕海龙村的发展机遇,把“发展”作为干部群众的头等大事,体现了由治到富的转变。第三次村训:“做人要坦诚,做事要严谨,对老百姓要有良心,对共产党要有忠心。”不仅说给老百姓,更是说给村干部听的。只有在村民群众、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达到群众之间、干群之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实现互利共赢。
3、丰富群众文化活动载体,构筑村域文化,实现文化自信。
为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从精神层面缩小城乡差距,村里组建起全国第一支农民女子管乐团,展现了当代农村妇女不一样的风采面貌。自办《海龙在前进》报纸及海龙党建杂志,记录、宣传海龙村的发展历程。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唐园结莅临农民日报社设在海龙村“基层党建宣传联系点 编辑记者实践基地”指导工作时,给予海龙村党建工作首肯。除此之外,村里不断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并陆续邀请知名专家到村授课,宣讲村民自治。每届换届选举完毕,组织军训,学习军人雷厉风行、纪律严明的军事化管理,改变海龙人的精神面貌。建有全市最好的农家书屋,7500余册图书上架,定期开放,解决村民看书难、借书难的问题。举办“千人宴”活动,邀请全村所有村民和企业代表集体吃年饭,共度佳节。每年重阳节邀请村里老人一起过节等。海龙村的人文底蕴越来越深,进而推动产业发展,全村呈现一片祥吉景象。
4、组建全国首支女子管乐队。
2010年10月,海龙村创建全国唯一一支全部由农民妇女组成的女子管乐团。管乐团聘请重庆市音乐协会会长刘新担任老师,2014年赴上海参加第六届中国非职业优秀(交响)管乐艺术节并荣获优秀展演奖。重庆陆军预备役后勤保障旅先后两次为女子管乐团的干部授衔,对女子管乐团实施军事化管理,锤炼了军人般的钢铁意志,展现了当代农村妇女不一样的风采面貌。这是海龙村在物质文明足够发达后,于精神文明建设上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的一次成功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