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玲代表:力争让农牧民用更好的技术 种出最好的粮食
   

  3月5日上午8时05分,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开启,7位全国人大代表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讲述履职故事。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技推广研究员郭艳玲分享了两个乌兰察布市的脱贫故事。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

  第一个故事是土豆种子论粒卖。郭艳玲说,种子是农业的命根子,把种子安全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里,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北京向西一步就是她的家乡乌兰察布,也被称为“中国薯都”。过去马铃薯种子论斤卖,一亩地收入几百元。现在通过芽苗组培,生产出的脱毒马铃薯原原种论粒卖,一亩地收入两万多元。全市一年可以生产原原种5亿多粒,不仅自给自足,还销往全国各地,年收入可以达到1.5亿元。小土豆成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当地农民经常说这段话,家家都种山药蛋,山药开花结圪蛋,土圪蛋变成金圪蛋,年年收入两三万。

  第二个故事是脱贫路上的“泥腿子”。她说,有一年,自己做了十余个品种的燕麦试验,从整地、播种直到田间管理,不敢有丝毫马虎。正当展望丰收的喜悦时,一场暴风雨瞬间把它们打倒在地,她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一次次的失败,换来了一个个有价值的数据,带来了一项项新技术、新品种。正是有这样一大批沉得下去、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日晒,住得惯草棚,喝得惯凉水的泥腿子,为农牧民、为农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助推农牧民脱贫奔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郭艳玲表示,作为一名基层的农业技术员,也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将和全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一道,始终脚踩泥土,继续奋战乡村振兴,力争让农牧民用更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