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地处浙江西南山区,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域面积19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21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2万,占比11.8%。多年来,景宁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走在前列”“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殷切嘱托,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明确了“打开两山新通道、富民兴县再赶超”的发展路径,全面完成“消除4600”工作,积极探索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全面小康之路。近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钟海燕。
记者:作为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近年来,景宁畲族自治县脱贫攻坚事业取得了较大成效,有哪些举措和经验?
钟海燕:景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紧紧围绕扶持低收入农户增收这条主线,对标“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工作总要求,聚力“两不愁三保障”升级版,打好促农增收“组合拳”,全县低收入农户实现持续稳定增收。2017-2019年,景宁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449元增加到11229元,年均增长15.28%,增幅领先全省并连续14年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位列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旗)第6位。
坚持党政领导强合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坚定不移走共产党统一领导下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六个精准”“五个一批”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实施“一把手”负总责的三级党政领导负责制,落实县领导包乡走村、重点部门负责人一线攻坚、第一书记驻村领导、“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等落实机制,狠抓脱贫攻坚领域作风建设,强化正风肃纪力度,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构建形成权责清晰、合力攻坚的组织体系。
坚持精准施策兜底线。科学研判扶贫问题特征和扶贫形势变化,因地因人施策,因致贫原因施策,打造“两不愁、三保障”升级版,确保扶贫扶到根上、扶到点上。全面提升社会保障兜底水平。按照最低生活保障的1.5倍标准调确定基准线,建立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构建省县“医联体”,推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让低收入群众在家门口享受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全额减免低收入农户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自筹费用,有效避免因病致贫。集中力量实施异地搬迁工程。全力推进“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加快实现人口、资源和产业集聚,实现挪穷窝、拔穷根。2017年以来,累计实施异地搬迁人员8141人,补助资金1.55亿元,投入建设资金9.74亿元。大力提升教育均等化水平。办好畲乡群众满意教育,创成农村小规模学校新模式,实现88.3%的小学生、95%的初中生、100%的高中生在县城集中就读,获评“全国教育基本均衡县”“教育基本现代化县”。
坚持开发扶贫增动能。把可持续产业增收作为减贫和解决贫困的根本手段,全面推动生态资源和民族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和区域竞争力。创建一流城乡环境。以顶格标准开展生态保护,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开展全国首个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建设,协调推进城乡功能重构、形象再造和品质提升,统筹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等,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风光秀丽、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撬动乡村发展迭代升级。培育独特生态产业。加快一二三产协同发展,全力做大产业带民富民规模。创新打造“景宁600”区域公共农业品牌,全国首创“政银保”扶贫小额信贷项目,为低收入农户精准供给金融信用产品,推动小农户有机衔接大市场,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贴息信贷15504笔,贷款总额7.89亿元,成功打造系列品牌产品110款,实现销售额12.8亿元,品牌溢价率达30%以上。加快生态工业转型升级,利用低丘缓坡开发形成3平方公里的农民创业园,为低收入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全力培育全域旅游支柱产业,成功打造一批知名乡村精品民宿,发展“畲家田园综合体”等系列农旅、文旅融合新业态,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拓格局。以主角的姿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率全市之先与上海静安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设立驻沪联络处,建立两地交流互访机制,推动形成全方位、深层次的开放合作模式,促成长三角地区在景设立企业104家,总投资近40亿元。全面承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的“山海协作”重大政策红利,与省内的温岭、宁海等县市构建“五县联盟”发展格局,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深化落实共建共享产业园区等创新举措,实现“飞地”“飞柜”全覆盖,全面助推村集体经济“消薄”。
从景宁的探索实践来看,我们认为在促进农民增收加快脱贫攻坚方面,有两方面的经验和建议。一是促进农民增收要有平台化的思维。分散的小农户资金有限、技能有限、获取的市场信息有限,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且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市场决策上还存在盲目性与滞后性。通过平台化的手段,将小农户团结起来非常重要。比如,我们推出“景宁600”区域公共品牌,出台系列支持举措,成立一系列产业农合联组织,全面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构建起小农户抱团共创大市场的平台,为小农户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提供销售、市场信息等服务,全面强化小农户的抗风险能力,拉长产业链,提升景宁县农业产业的整体水平,增加农产品的竞争、溢价能力,从而实现农民的普遍增收。二是促进农民增收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集聚。由于市场极化效应,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山区农村,人口普遍外流,空心化趋势明显。农村群众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已被打破,亟需采取资源集聚整合的方式重构生产生活平台。比如我们全面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大力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促进人口集中、资源集合、产业集聚。同时,大力推进“两进两回”,引导资金、技术、人才进乡村,充分开发生态资源,做实农旅融合产业支撑,推动GEP到GDP的高效转化,从而实现绿色兴业,产业富民。
记者: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否对景宁县农民收入产生一些影响?如何克服疫情影响,促进农民增收?
钟海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流物流的阶段性暂停以及恢复流动后市场需求的降低,均对我县农业产业和农民增收造成了一定影响。对此,我们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下足非常之功,全力把农民群众的第一笔收入“抢”回来,确保高质量完成全面小康建设的目标任务。
千方百计抢抓时令。坚决守住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迅速采取行动助农增收,全面保障农业生产物资,不误农时开展春耕备耕,确保农民收成稳得住、农业生产供得上。特别是在疫情初期,面对全县7万多亩茶园“无人采摘”“无人加工”“无人销售”的困境,第一时间开展“百村抢茶”“百日代加工”“百店卖茶”的三百行动,紧急发动培训回乡人员5000多人上山“抢茶”,组织县内数十家加工企业为茶农提供茶青“代加工”服务,帮助近4万茶农把今年打赢高水平脱贫攻坚战的第一笔收入抢回来。
全力以赴复工复产。第一时间研究制定《关于“服企助企•共克难关”的十条意见》,落实“一企一策一专班”各项举措,创新推出“助农帮帮团”等机制,全面开展“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加快落实“五减”政策,实现农业企业和项目全面复工复产。
畅通渠道保运促销。疫情前期受封路、封村影响,一些农产品运不出、卖不掉,政府第一时间介入,迅速展开协调,为农业企业出具绿色通行证,并由政府主导购买蔬菜价值保险,切实打通运销中的堵点和难点,为农业主体提供收入保障。解封后,全面开展百村万户增收富民行动,搭建对接数百家网店、景宁人超市及山海协作“飞柜”门店,持续拓宽“景宁600”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和企业主体进驻电商平台,开展线上直播销售,发展“线上+线下”经济。
记者:受前所未有的疫情影响,当前脱贫攻坚的形势更严峻、任务更繁重、时间更紧迫,景宁县将如何实施超常之策加快克服疫情影响?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有什么意见、建议?
钟海燕:面对脱贫攻坚首要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实事,景宁要集中一切力量,以非常之策、下非常之功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奋力夺取两战赢最终胜利。
坚决守牢疫情防控底线。常态落实疫情防控专班运作机制和主体负责制,严格执行小区、商场等重要场所 “健康码”通行,进一步健全无症状感染者发现、防境外输入闭环管控等机制,全面强化物资储备保障,确保不出现疫情新燃点、确保不发生集聚性疫情、确保重点场所不发生疫情,坚决守住来自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把握当前政策红利和产业变革重大窗口期,聚焦生态工业平台“二次创业”、“景宁600”生态农业提质增效、全域旅游培育壮大等县域产业发展主抓手,大力开展项目攻坚和招商引资,引进落地一批引领性产业项目,加快新旧动能转化和产业链重组升级,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全力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
全力做好重点民生保障。持续深化三服务,强化政策供给,支持小微市场主体平稳较快复苏,提高市场活力,维持市场稳定。大力开展“畲乡月搜”“畲乡经理”等就业品牌培训,鼓励企业提高就近招工比例,帮扶支持农村居民稳定就业创业。切实做好粮食、蔬菜、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的保供稳价,全面保障好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坚持体现思维,抓细抓好安全生产、金融风险防范、矛盾纠纷化解等各项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关键要实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一是要做好体制机制有机衔接。要将脱贫攻坚时期形成的组织体系、工作体系、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与乡村乡村振兴体系融合畅通起来,建立起防范返贫和新生贫困、稳定脱贫成效的长效工作机制。二是要做好政策资源有机衔接。要围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持续强化资金、土地、产业等政策供给力度,将涉农各项政策进行综合统筹,确定延续政策的时限和内容,取消政策的脱钩办法,形成一套常规、普惠、长效的政策体系。三是要做好规划发展有机衔接。要整合人居环境整治、土地利用、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各专项规划,形成城乡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同时,保持农村产业扶持力度不减,全面深化“两进两回”,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多人才智力和资金项目保障,全面激发乡村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