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如何发挥“市民社会的基本法”作用?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此前决定,酝酿多年的民法典草案将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这部新中国成立70年来首部以“典”命名的法律,共7编加附则、84章、1260条,被誉为中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不仅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也将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发挥基础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民法典草案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从人格权独立成编,到合同编强化对债权实现的保护力度,从明确禁止高利放贷、防止高空抛物坠物,到立法保障居住权、个人信息安全,各分编草案均聚焦民生热点问题、回应社会关切。2019年底,民法典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不到5天就征集意见近3万条。草案还将作出哪些调整,未来这部法典将如何发挥“市民社会的基本法”作用,吸引着公众目光。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北京人民大会堂。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中国如何因应外部环境变化?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突如其来的疫情也将使世界秩序发生深刻久远的变化。而疫情以来个别势力借疫情抹黑指责中国,企图挑起新一轮舆论攻势,使得中国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中央高层指出,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这种判断将如何影响中国对外政策,未来中国将以何种姿态与世界相处,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此间登场的全国两会,既是中国阐明对外立场、介绍外交政策的重要平台,也将是世界近距离观察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