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首页  >  娜问三农 << 中国农村网
两会•娜问三农丨农村改厕面临哪些困难?如何解决?

 

  

  全国人大代表、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立欣

  农村“厕所革命”关系到亿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提升,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项工作在实际推行中面临有哪些困难,怎么克服?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立欣。

  记者:“厕所革命”在全国各地的推行,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如厕条件。那么,在实际推行中,有没有面临哪些困难?

  赵立欣:今年春节,我们单位职工和研究生利用返乡机会开展实地调研,共走访了16个省的46个市,52个村的520家农户,涵盖了东、中、西部的城市近郊、集中居住区、分散居住区及贫困偏远地区、干旱缺水以及寒冷地区。结合平时掌握的情况和此次调研的结果发现,近年来,我国农村改厕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卫生厕所缺乏的状况有所缓解,相关疾病发生、流行得到一定控制,农民群众卫生素质有所提升。但由于经济条件、自然环境、文化差异等原因,我国农村改厕还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是对改厕的宣传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随着农村的发展,农民对自身的健康、对环境的需求都有提高,但还存在对厕所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的现象,很多人房子建得很漂亮,但对厕所的改造并不重视,认为厕所本来就是一个脏的地方,改不改无所谓;还有的农户因行为习惯难以改变,嫌麻烦、怕花钱等原因,即使上面要求改厕,自己也不愿意改;还有一些已经改厕的农户,对厕所运行维护知识缺乏了解,用一段时间后觉得不方便,又不用了。从我们这次调查的数据看,主动愿意改厕的农户占比85.7%;农户对改厕后的满意度为72.7%;农户主动参与改厕过程的占比59.5%。这次调研属于研究式暗访调研,当我们问及关于改厕事宜时,有些村干部表示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改厕政策,我想这是导致部分地区农村改厕工作政策措施难以落到实处的根本原因。

  二是技术支撑不到位,长效运行机制缺乏。要改厕,首先要有适宜的技术。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改厕用的较多的是脚踏冲水方式的厕所,一些农户反映,这种方式水压水量较小,需反复踩踏3~4次才能冲洗干净,反而导致用水量大,有的农户无奈已改为自备水桶冲厕。另外,北方地区多采用双瓮式厕所,但由于双瓮没有深埋,防冻效果较差,冬天结冻堵塞后无法使用。有了厕所,接着而来的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粪污如何处理。我们调研发现,厕所粪污由村或镇统一配备专业人员抽取处理的占50%左右,另外50%主要依靠农户自行处置。即使是由村镇统一抽取,也需要农户每次支付30~100元不等的粪污抽取费用,农户积极性不高,也是导致改过的厕所闲置不用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抽取后的厕所粪污很大部分并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通过堆肥等技术),农民不愿意用,而是直接拉到田间地头倒掉,或者拉到山沟中倒掉,臭气熏天,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如有些正在进行改厕的村庄,存在施工建设质量把关不严、缺少改厕过程实时监督和纠错机制,导致农村改厕施工质量良莠不齐等,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记者:针对这些问题,您有何建议?

  赵立欣:我认为,一是加强科技支撑,提出适合不同地区的农村厕所适用技术,尽快制定标准。小小厕所,看似技术含量不高,但到底什么样的厕所能符合当地特点,农民用着方便、愿意用、还不贵,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这可是个大学问。希望相关部门等尽快组织专家,研究提出适宜不同区域的改厕技术模式清单及限制条件,研发成本低、使用方便、经济性好的农村户用厕所产品;研究厕所粪污与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散养畜禽粪污等统筹协同处理技术,尽快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实用技术模式,提高粪污协同治理水平。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强化改厕质量监督与验收机制,严格按照施工和验收标准进行改厕和验收,确保建设质量,避免返工浪费。建立群众监督机制,通过第三方群众满意度测评、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等方式接受农民群众和社会监督,推进改厕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加强厕所粪污与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有效衔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承包等多种形式,推行厕所粪污与农村生活污水等第三方环境治理,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保障农村厕所建、管、护一体化发展。

  三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公益宣传活动,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农户宣传农村改厕的重要意义,通过防病、生活尊严、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引导农民群众主动改厕,由让我改转变为我要改,提高参与改厕的积极性。加强改造厕所的使用与维护、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培训,提高厕所建设及运行维护水平。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