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代表委员们表示,通过认真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向更明确了,信心更足了,今后将在工作中积极作为,抓好落实。
3月9日上午,人大河南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会议结束,全国人大代表王馨、石迎军、廖华歌、石聚彬、买世蕊(从左至右)五位代表热议乡村振兴话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景录摄
产业振兴:力促乡村产业兴旺
青海花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文林委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
青海省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重地之一,90%以上的国土面积处于禁止或限制开发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是实施生态保护后的重要后续产业、替代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正积极探索旅游发展与生态建设互为支撑,走旅游、文化、城镇化互促、互补、互兴的特色发展路子。打好“民俗牌”“产业牌”“生态牌”“田园牌”四张牌,乡村旅游就能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一个新兴产业。
青海有很多特产,但深加工、精加工的企业比较少。我们还正在打造一个集生态环保、工业旅游、生产智能化为一体的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逐步改善海东地区没有高原特色产品品牌的空缺,同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乡村振兴。(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 浩)
贵州省天柱县林业科技推广站站长袁昌选代表:对于贵州这样的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产业振兴,做到产业兴旺,最重要的是继续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减低效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作物。
农村发展产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样样都有,样样都不成规模”,而是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地重点发展规模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附加值较高、比较优势突出的品种,合理做大种植规模,推进规范化种植,提升品质,进而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要加强产销对接,培育特色品牌,让好产品有好销路,好产品能卖个好价钱,让农民的腰包不断“鼓起来”。(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人才振兴:培育更多“三农”人才
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委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解决好“人才振兴”的问题。面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服务新兴农业产业等现实要求,必须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本土“三农”人才。
人才成长需要环境,发挥作用需要舞台。一是要大力支持农村职业院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补足农村职业学校在基本办学条件、实训基地建设、教学信息化等方面的短板。二是大力支持农业职业院校和涉农专业产教融合发展。三是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合农业职业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科技科普示范园区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发挥中高职院校在教学、培训、技术推广、资格认证等环节的主体作用。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为干部人才队伍“加油充电”。(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熊 丽)
浙江省绍兴市棠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建明代表:乡村振兴,人才很关键。优秀的涉农人才不仅能合理优化配置乡村资源,还能带动转变乡民思想观念,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但目前人才匮乏、外流的问题制约着不少农村地区的发展。只有农村的工作机会多了,生活环境好了,福利待遇好了,人才才能留住。
因此,要加大对农村引进新型农业人才的扶持力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工作;支持地方高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创新涉农人才培养模式;对优秀人才在乡村医疗、养老、贷款、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本土人才,引导村民成为技术能手、致富带头人。(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佳佳)
文化振兴:强身体也要提精神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主任刘旗委员:推进乡村振兴,既要让群众“口袋富起来”,又要让百姓“心情乐起来”。但是,让百姓“心情乐起来”还存在一些不足。当前,对乡村的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现象。同时,现存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没有实现无缝对接,存在服务内容不充分、形式较单一的问题。此外,乡村文化工作力量薄弱,导致乡村出人才、留人才的环境不够优越。
建议一方面要加快完善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加强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和资金踊跃投资乡村文化产业,大力推动乡村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开发利用,评选扶持一批国家级特色乡村文化品牌。此外,还要鼓励和吸引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到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新的力量。(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吉蕾蕾)
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党总支书记沈彪代表:现在,村民们经济上富裕了,健康水平提高了,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就提上来了。作为村干部,我们要适时调整思路,瞄准村民需求,加大文化建设投入,树立文明乡风。
近年来,北管村抓住村民的兴趣爱好,建设了很多文体娱乐场所。村里有24小时开放的“我嘉书房”,爱读书的村民可随时去阅读;修了室内大舞台,请各种文化团体来村里唱歌、跳舞、唱戏,一个月要演出三四次;建成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园,园内有步道,也有健身锻炼区,村民们可以散步、慢跑、锻炼;修了篮球场,村里可以组织篮球比赛。可以说,现在的北管村,绿化带和小花园遍布,商业配套设施齐全,道路平整、岸绿河清,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随着经济发展、环境变好,村民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惠敏)
生态振兴:实现乡村绿色发展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委员:做好“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努力解决厕所问题。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部分农村还存在着“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茅坑蚊蝇飞”的状况。因此,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回到家乡,感受到和城市生活最大的差别就是厕所。
“厕所革命”是直接关系到民生的大问题,不仅是农民生活问题,还是发展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统筹推进,要提高把“厕所革命”好事办好的自觉,要增强小厕所大民生的为民情怀,提高小厕所大政治的责任担当。
建议下一步要强化监督问责的力度,特别是对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行为严肃批评问责。同时,还要将农村污水治理与循环农业、绿色农业发展相结合,促进农村生态生产生活有机衔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农村实际的农村改厕之路。 (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吉蕾蕾)
西藏林芝市市长旺堆代表:西藏是“地球第三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生态环境好是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包含的要义之一,生态振兴必然贯穿西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全过程。
西藏林芝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美丽西藏、绿色林芝。5年来,林芝累计植树造林36万亩,治理沙化45万亩,森林抚育超18万亩。由于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林芝近年来在生态旅游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广大农牧民逐渐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生态路,开拓了生态旅游业、生态农牧业,享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巨大红利。
下一步,林芝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广大农牧民享受生态振兴带来的红利,进一步提高大家保护生态的积极性。(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代 玲)
组织振兴: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五星村村委会主任余绍容代表:五星村一共有520位村民,党员27名,村“两委”每个月会开一次党小组会,必要时会召集全村党员开一次大会等。通过“三会一课”等组织制度,我们加强学习党的政策,还注意向村民宣讲这些政策,在农村活学活用、产生实效。
基层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要抓好“一把手”。通常村民会公推公选一名政治觉悟高、致富有门路的党支部书记,在此基础上选优配强村“两委”领导班子,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头作用。
通过以党建引领,推动村民自治,村民议事会等群众组织也发挥了关键作用。村里人多、事杂,群众组织里面往往有很多德高望重的人,这样的组织提高了大家对村级事务的参与度、积极性,提高事情办理的效率和群众的满意度。(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畅)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协常委马邦河委员:组织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乡村要发展、要进步,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2020年,我国将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过程中,各地基层党组织战斗在第一线,积累了很多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的经验做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组织振兴,就是要把这些经验做法推广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去,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进步。
乡村组织振兴需要有才能、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尤其是党员要发挥“领头雁”作用。当前,农村地区人口流出现象比较普遍,年轻人外出打工,造成一些地方基层党组织人才短缺。对此,各地要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把年轻人吸纳到基层党组织中,促进基层党组织不断创新,推动乡村振兴各项事业逐步落地。(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 浩 陆 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