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快400岁了,发轫于明末清初,流传于现世——赤水竹编,以竹为躯体,以艺术为生命。
(2018年5月6日,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杨昌芹上山查看制作竹编的竹子。王长育 摄)
赤水竹编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昌芹是这门手艺的传承人。今年全国两会之际,这位全国人大代表又一次把非遗传承写在了议案里。
“与现代人的需求融合——打开市场——让更多人认知、喜欢,才能发展与传承。”杨昌芹说,很多老手艺焕发新活力,莫不如此。
用商业的力量展现文化的价值,杨昌芹更期待电商,它是让赤水竹编飞越大山、走向世界的翅膀。
对于拥有中国最大电商平台的阿里巴巴而言,这是一次用实际行动靠近传统文化、兴农扶贫的机会。今年年初,淘宝发布的《非遗老字号成长报告》显示,目前已有近五成国家级非遗手艺入驻淘宝平台。
我国拥有如此多的大国工匠,理应让丰富多元的文化底蕴延传,泽被后世。
(2018年11月10日,女工们在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前)带领下创作竹编。王长育 摄)
手艺匠人:竹编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17岁精研赤水竹编,老手艺人杨昌芹“艺龄”不短,但年纪不大,她出生于1990年6月。
在刚结束的“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中,杨昌芹入选,成为最年轻的“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苏轼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是杨昌芹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自幼接触竹编,经过她手的工艺品,少则几十件,多则上百件。这些年,她编制艺术品至少有上千件。
竹丝是她最默契的老朋友,手里有它,心无旁骛。耗时最长的一件作品,杨昌芹用了三个月。
眼前这位“90后”姑娘面容清秀,皮肤白皙,唯独双手提前爬上了褶皱,她笑笑,“这是经历。”
(2017年12日10日,在贵州省赤水市,杨昌芹在进行竹编创作。)
婆婆是赤水竹编的第五代传人,杨昌芹是第六代传人,赤水竹编和她们在一起几十年,婆婆编出过价值几十万元的艺术品,杨昌芹创作过价值几万元的作品。那背后透着非遗浓厚的文化价值。
她会说起竹编的故事,一件作品要历经刮青、破竹、染色等二十多道工序。
拉丝环节最关键,制作现场,很多女性工匠身旁放着一个小水杯,蘸水破竹拉丝,把一厘米宽的篾片分割成二十多根细竹丝,竹丝越细,编出来的作品就越精致,轻薄如绸。
赤水的竹节最长的有1.4米,竹节柔软,土壤、水质、空气环境都决定这里是竹编艺术品最好的诞生地。
(2018年5月6日,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一名女生在跟杨昌芹学习竹编。 王长育 摄)
“竹编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杨昌芹喜欢匠人的简单和纯粹,但她说,直到现在,她还没有编出最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比编出一件最满意作品更重要的是,这文化要传承下去。”杨昌芹说。
非遗传承人:把竹艺留住,带更多人走向未来
赤水,中国十大竹乡之一,截至2018年年底,有竹林面积131万亩,楠竹、慈竹、斑竹等二百多种竹子。
公开资料显示,当地从事竹编生产的手艺人超过1000人,带动3000多名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过去,很少有人意识到这自然资源的珍贵,竹子都是直接拿去卖,平均每吨450元左右。如今,一棵小竹子经过精细加工成竹编画、竹篮等工艺品,身价可以翻几十倍,甚至上万元。
而杨昌芹带领手工工匠们,寻求发展,保留文化。
(2019年1月27日,杨昌芹(中)在指导学徒制作竹编。邓刚 摄)
由杨昌芹创立的竹艺公司,从一个小加工作坊发展到公司化运营,带动了当地2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年营业额已达300多万。
手工团队中绝大多数人是留守妇女,杨昌芹最难忘的一幕是:很多女工匠的背篓里,经常载着襁褓中的婴孩,孩子会走了,也在竹艺间成长。
这一幕让杨昌芹有两个念头,希望她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赤水竹编后继有人。
2018年3月5日11时45分,身着苗族盛装,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在人民大会堂前广场上,手持一幅全手工制作的竹丝画,向全球媒体展示。
(去年全国两会,人民大会堂前广场上,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展示手工画卷。来源:多彩贵州网)
画卷舒展,上面九个字,“铭记初心,走进新时代”。
一年后,杨昌芹说,一直的初心,就是带领更多人脱贫、致富、更好地走向未来。
接触电商,是她们走进新时代的第一步。
人大代表:从“指间手艺”到“指间经济”,期待电商
在兴农扶贫、传承非遗文化的两个大目标上,杨昌芹和阿里巴巴是高度契合的。这位全国人大代表向阿里巴巴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让非遗文化和互联网发生化学反应,并能让扶贫和文化传承持续下去。
据阿里巴巴大农业工作组介绍,阿里一直将保护非遗、传承文化作为重点项目。
线上依靠淘宝、天猫平台,线下依靠专项工作组,为从事非遗产业的淘宝商家搭建平台。
根据文化部非遗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近5成“非遗”手艺在淘宝上得到了实践与传承。
阿里巴巴大数据显示,2018年,淘宝消费者人均购买非遗、老字号商品超过2件,5成消费者购买金额超过300元,其中80后、90后消费者占比超7成,年轻一代已成为传统文化消费主力军。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发展处处长张志云认为,非遗和扶贫的结合是一种路径。借助淘宝等电商平台,可以帮助贫困地区把非遗资源变成非遗经济。
从“指尖手艺”到“指尖经济”,贵州多地政府也在非遗入淘的契机中找到了有效的脱贫新模式。
(2018年5月6日,杨昌芹用手机展示自己的电商网店,非遗+电商她已经开始探索。王长育 摄)
阿里巴巴大农业工作组表示,接下来将定期、持续地推进互联网+非遗,比如定期联合阿里拍卖、淘宝直播等团队,安排“非遗拍卖专场”、“让直播镜头面对非遗”,让公众增加对非遗产品和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可。
杨昌芹听后,不住点头,她希望电商的人才培育和运营配套服务也可以在当地生根发芽,让更多人接驳新时代,精于手艺,懂得电商,让互联网变成通路和催化剂,把传统非遗和时尚发生化学反应,离市场更近一些。
(2019年1月27日,杨昌芹在计算网店销售情况。邓刚 摄)
杨昌芹最后说了一句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这既是当上全国人大代表后,她内心对责任变化的感知,也是她对非遗依靠电商腾飞、传承与扶贫的期望。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